【人物篇】戈林5:空军上将与长刀之夜

巴巴维维 2024-07-12 08:15:50
【人物篇】戈林5:空军上将与长刀之夜

取得最高权力的希特勒也没有亏待戈林,不过仔细看看戈林所得的,也的确是他自己争取来的。因为他一直负责跟意大利方面接触,意大利又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盟友,所以希特勒决定由戈林出任外交部长。因为他担任着普鲁士邦内政部长,掌管着5万多警察部队,所以在希特勒的允许下,他成立了秘密警察机构,也就是日后的盖世太保。

因为他以前是杰出的飞行员,而且自得势之后,昔日的那些战友又聚拢到他的身边,戈林还和汉莎航空公司的米尔希关系密切,所以希特勒让戈林筹备组建德国空军。因为他是纳粹和大资本一方的主要联络人,所以他在经济界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外,希特勒还赋予了戈林窃听国内所有电话的权力,即便日后他将内政有关的工作交给了希姆莱,希特勒仍然保留了戈林这项权力,而希姆莱从来没有得到这项特权。

组建秘密警察这个想法并不是戈林创造的,滑稽的是它的创造者还是纳粹的对手。柏林警察局局长勒韦楚最初为了制止纳粹冲锋队无法无天的行为,组建了秘密警察。在发现勒韦楚的企图后,戈林和罗姆解除了他的职务,但戈林发现勒韦楚的想法很好,只是需要改变一下对付的目标。戈林保留了秘密警察的机构框架,然后填充进一些律师和知识分子,专门用来刺探民情和各派别的言行。由于他自己没有太多经历过问秘密警察的事务,于是他找来了自己信任的部下迪尔斯来掌管这个机构。此时的盖世太保还不是日后被人谈之色变的组织,不过戈林的确是它的始作俑者。

戈林也并不是一位合格的外交部长,他之所以能担任这个职务,是因为纳粹在掌权之前就负责和最重要的盟友——意大利打交道。但戈林不时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导致有失外交礼仪的行为频发。让他在外交方面受挫的是关于奥地利的问题,墨索里尼一直警告德国不可以吞并奥地利,此时希特勒也并没有这个打算,他让戈林出访意大利,目的是安抚住墨索里尼。

但戈林把这件事搞砸了。他先后三次前往罗马面见墨索里尼,换来的竟然是意大利和奥地利签署了《罗马议定书》,墨索里尼在协议中明确承诺保证奥地利的独立。不仅如此,戈林和墨索里尼的关系也搞僵了,后者甚至在私下称戈林是“那位前精神病患者”。这个时期的纳粹德国还远不够强大,很需要像意大利这样“志同道合”的盟友,所以希特勒在这件事情上对戈林很不满意。

更让希特勒看清戈林外交能力的是戈林在访问罗马期间,按照安排拜见了罗马教皇。在这次活动中,他居然当着教皇的面行了一个纳粹的举手礼,这惹得教皇的不快。在那之后希特勒不再让戈林插手奥地利事务,他也逐渐淡出了外交领域。戈林留出的空缺则被牛赖特和里宾特洛甫取代。

让戈林颇为得意的是他借助窃听国内所有电话的权力,为纳粹创建了一个有力的情报机构。他成立了一家电子研究所做掩护,初期吸纳了4名密码破译方面的人才,不久又扩大到12人。他利用手中的权力,给这个研究所提供了大量资金,让其购置设备、扩大规模。

到纳粹倒台之前,这一机构的成员已达到3500人以上,并且分布在德国的各个要害机关和被占领国家。这一机构的成员都是严守纪律的死硬纳粹分子,在该机构存在的12年中,也仅发生过一起泄密事件。

据曾在研究所工作过的一个名叫诺伊恩霍的纳粹分子在自述中回忆,研究所占据的大楼,被划分成若干个区,即英、美、苏、意、葡、比、荷、波等语言区。他被分配在法、比区工作,每天负责监听法国大使馆、比利时大使馆以及这两个国家驻柏林记者的40多个电话。所有通过德国陆地的通讯线路、附近海域的海底电缆无一不是戈林研究所的“研究”对象,甚至英国与印度之间的通讯电缆、法国与爱沙尼亚之间经过波罗的海的电缆,也被戈林研究所的蛙人搭上窃听的线路。研究所大楼地下室中的50多台同步电传打字电报机,每天都为戈林提供从政治动态到一公斤鸡蛋的价格这样巨细无遗的情报。这些情报使戈培尔的宣传部可以及时对国外报纸就德国事务的评论作出反应,也使纳粹德国的经济部在对外贸易中能够占据主动。

除了上述工作之外,戈林还亲自布置手下的人监听一些纳粹要人及其亲信的谈话。就连戈培尔的情妇、捷克女演员巴洛娃和希特勒的副官等人也是戈林监听的对象。

这段时间戈林最感兴趣的还是组建空军的工作。在纳粹掌权后,组建德国空军最大的障碍还是《凡尔赛条约》的关于“禁止德国重建空军”的条款。不过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并没有完全停止空军方面的工作,借助和苏联签署的秘密协议,德国在苏联秘密建设了一些飞机、火炮、潜艇的试验场地。日后德国空降兵创始人斯图登特就曾长期在那里工作。

戈林先借助业余航空俱乐部和航空公司建立了一支小规模的空军,随后他给希特勒递交了一份扩建空军的四年计划。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大量资金投入到空军建设中。1933年3月,也就是纳粹刚刚掌权后不久,戈林就成立了秘密空军部,并向希特勒推荐自己的好友,汉莎航空的创始人米尔希担任实际负责人。

1933年5月,米尔希与德国国防部签订生产1000架飞机的合同。他还富有远见的告诫米尔希:“我们现在不要求飞机的质量有多高,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训练出一大批熟练的飞机制造工人。”戈林的这番打算是针对与英法相比还很落后的德国航空工业基础而言的,此时德国只有3500名飞机制造工人,最大的容克飞机制造厂,年产量仅为18架容克18型运输机。所以培养航空产业熟练工人对德国至关重要。

在培养飞行员方面,他找来了自己曾经的飞行领路人罗尔萨。由他担任“德意志航空运动俱乐部”会长,负责训练未来空军的飞行员。另外戈林还从陆军调来几名精明强干的军官,瓦尔特·韦弗上校担任事实上的空军参谋长,阿尔贝特·凯塞林上校负责秘密空军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汉斯·施通普夫上校担任秘密空军部主管人事工作的副参谋长。

日后成为空军一级上将的施通普夫赴任后,立即从陆军和海军中选拔了1000人充实到空军中,交给罗尔萨进行训练,这批人后来成为德国空军第一批飞行员。

日后成为空军元帅的凯塞林则参与重建德国的航空工业,兴建秘密工厂。他与财政部合作为空军制订了多达几百万的预算,监督飞机的生产,并准备所需经费。凡是一切不动产-包括飞机场、营房和其他军事设备等的建筑,都是由他计划和实施的。

三人中名气最小的韦弗其实是戈林最倚重的人,也正是有他在,才让戈林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在空军上。但韦弗在1936年死于一场空难,他之后的几任参谋长都不及韦弗,加上戈林和米尔希之间的相互猜忌,导致空军内耗不断。

之前已经提到,米尔希和戈林的关系曾经非常亲密。在戈林初次当选国会议员后,作为汉莎的创始人,米尔希就看到了戈林价值,所以他在戈林身上花费了巨资。戈林受命组建空军后,自然投桃报李,拉着米尔希一起开拓事业。

但他们并非一路人,米尔希身上有些“技术男”的特质,在对待飞机研发这种前端科技问题上,持有科学谨慎的态度。但戈林是一个浮夸自大的人,他对米尔希的想法很不以为然。当米尔希费尽心血制订出一套完整的计划交给戈林时,却引来了后者的嘲笑,认为米尔希的动作太慢了,德国空军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米尔希对戈林的颐指气使极为不满,他认为戈林对于空军的建设,除了指手划脚、说一些外行话之外,根本就没有真正做过一件实事。在几次内阁会议上,担任国务秘书的米尔希嘟嘟囔囔地说,真正的空军部长应该是他。

特别使戈林不能忍受的是米尔希又怀疑他在注射吗啡,并向他发出了警告。戈林对此很恼火,但他深知米尔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材,又是自己多年的好友,所以还不愿意一下子撕破脸。米尔希对戈林的一番苦心却没有任何表示,更不想领他的情。有几次戈林与米尔希通电话都被米尔希挂断了。

一件意外的事情让双方达成了和解,或者说让米尔希向戈林低下了头。冲锋队查出米尔希的父亲是地道的犹太人,这件事很快在纳粹内部传开。戈林得知此事后将米尔希约了出来。二人见面后,戈林漫不经心的提到了此事,米尔希立即吓的语无伦次,并表示自己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要马上把这件事搞清楚。

戈林则对这位年长自己一岁的老兄一番安抚,然后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会帮助他搞定此事。两个月后米尔希给戈林带来了一封母亲的来信,这封信的内容十分狗血,她告诉米尔希:他不是他父亲的亲生儿子,他的生身父亲其实他的叔叔,米尔希是一桩家庭乱伦事件的产物,而且这位叔叔只有一半的犹太血统。尽管将这种丑恶的家庭关系告诉别人,让米尔希很感尴尬,但这总归可以说明米尔希只有1/4犹太血统,这在当时也算是可以接受的出身。

戈林把事情办得很彻底,不久之后调查米尔希出身的负责人就被戈林撤职,直到被法庭以诽谤罪起诉。这件事平息之后,米尔希对戈林感激涕零。他不再和戈林争权,从此心甘情愿地为戈林卖力。

在众人的努力下,纳粹德国的空中力量很快便发展起来。1933年8月25日,第一架新型轰炸机的样机生产出来,米尔希将它伪装成容克Ⅲ型客机。德国各地的飞机制造工厂陆续投入生产,其规模也有明显的扩大,仅容克飞机制造厂的工人人数就已达13500名。在德国各地大约还有200万人在为未来的空军兴建机场、营房等各种设施。10月,按照戈林的指示,容克飞机制造公司被收归国有,作为轰炸机和战斗机的主要生产基地。

为了表彰戈林在建设德国空军中的卓越贡献,兴登堡任命他为德国空军上将。作为回报,戈林将东普鲁士的一个庄园送给了老总统。戈林深感天地确实变了,如果他一直在空军中的话,从上尉到上将,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一帆风顺也得付出一生的精力。

戈林在享受胜利的蜜果时,希特勒却开心不起来。他遇到了独裁后的第一个难题,如果解决不好,他还有可能被赶下台。他的难题来自于纳粹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恩斯特·罗姆。

相比于戈林,罗姆与希特勒相识更早,是最初追随希特勒的人之一。罗姆长期掌管冲锋队,也是纳粹执政前专门干“脏活儿”的人。到了1933年纳粹掌权后,罗姆的冲锋队已经膨胀到200万人,而且拥有相当数量的武器。当时德国的陆军也不过区区10万人。

这样一支准军事化的组织对于德国陆军来说是巨大的威胁,陆军的主要将领,诸如赖歇瑙、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甚至是纳粹的超粉、时任国防部长布隆伯格都表达了担心和不满。希特勒承诺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德国军队,那他到底想依靠国防军还是纳粹自己的冲锋队呢?

实业界和金融界也有顾虑,希特勒一再承诺维护他们的利益,可罗姆掌管的冲锋队一直咄咄逼人。罗姆本人在1933年3月23日之后,也仍然公开叫嚣发起“第二次革命”,目标就是把这些人的财产充公。

老总统兴登堡和副总理帕彭等人也有不满,希特勒口口声声说要在国内实现和平,恢复秩序。可街头上仍然打打杀杀,这其中纳粹冲锋队扮演着主要角色。既然纳粹上台后还是老样子,那又有什么资格留在台上呢?

按照希特勒的想法,他对上述势力曾经做出的承诺是出自本意。他不止一次的表示纳粹并非以掌权为最终目标,他要重塑一个强大的德国,然后报复那些在一战“羞辱”德国的国家。如果想要用最短的时间做到这一点,纳粹就必须与军界和经济界合作,只有在他们的支持下德国才能快速恢复国力。

但罗姆并不这样想,他想要彻底重塑德国,纳粹执掌德国只是第一步,他还主张清洗掉这个国家的“蛀虫”。他的想法和其个人所处的境况不无关系,这位冲锋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有太多被上流阶层讨厌的地方,“同性恋”这个标签则最不被他们所接受的一个。

希特勒感受到各方的压力越来越大,不解决罗姆和冲锋队,他刚刚取得的权力随时会被剥夺。可冲锋队也并不好惹,罗姆长期领导这个机构,他和他培养的大批亲信牢牢地控制着冲锋队的领导权。包括由希姆莱领导的、负责希特勒安保的党卫队也隶属于冲锋队,纳粹一众大佬们出席活动的安全保障也归冲锋队负责。

不仅如此,包括戈林、戈培尔等一众元老们内心也倾向于罗姆的“第二次革命”主张。以戈林为例,他觊觎的是上层社会手中拥有的巨额财富,罗姆的主张是攫取那些财富的最快方式。

希特勒还有一个顾虑,他担心解决了罗姆,会让早期就追随自己的那批人寒心,认为他不念旧情、毫无人性。

希特勒在解决罗姆的这件事情上流传着两个版本,一个是万般无奈,最终忍痛下手;另一个是精心预谋,榨取了罗姆最后一点利用价值。下面我们按照第二个版本来解读。

希特勒首先在内部明确表达反对“第二次革命”。他在1933年7月8日举行的纳粹各邦首脑会议上发出警告:“历史判断我们的功过时,并不是根据我们撤换和监禁了多少经济专家,而是根据我们能否创造就业……我们并不因为纲领中的一些主张就必须干出蠢事,把一切都弄得七颠八倒,而是必须明智、谨慎地实现我们的理想。从长远来说,我们越是有经济上的支持,就越是稳固。”

在7月8日的讲话后,希特勒撤换了一批企图夺取德国雇主协会控制权的纳粹成员,恢复了军火大王克虏伯和钢铁大王蒂森等人在这类协会中的领导地位;解散了专同大百货商店店主作对的中产阶级战斗者联盟;还任命了大资本家、原德国最大的保险公司联盟保险公司总经理卡尔·施密特就任经济部长。

在对待国防军和冲锋队的问题上,希特勒重申:冲锋队不是一支军事力量,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在军事上需要陆军的支持,只有依靠他们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建立一支强大的德国军队的梦想成为现实。

希特勒的上述表态起到了三个作用,其一是激起了罗姆等人的强烈反对,这让他和希特勒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其二是戈林、戈培尔等人嗅出了希特勒的态度,然后义无反顾的抛弃了罗姆,转而支持希特勒。其三是罗姆被激怒后,更加放纵手下四处闹事,这惹得兴登堡、帕彭等人越来越大的不满。

在之后的几个月,希特勒和戈林并没有出手,他们想让事态再发酵一番。在此期间罗姆步步紧逼,他在纳粹内部也制造紧张气氛,时常更换党内大佬们的警卫部队,弄得大家人心惶惶。1933年11月5日,他在冲锋队的一次集会上扬言:“有人说冲锋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那么我告诉他们,事实并非如此!”

希特勒则继续示弱,他一面让戈林通过“电子研究所”密切监视罗姆等人的谈话内容,防止对方行事极端;一面继续安抚罗姆。12月1日,他安排罗姆进入内阁,并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在革命结束一周年之际,我觉得必须向你,我亲爱的恩斯特·罗姆,对作为这项事业和德国人民所做的不可磨灭的功绩表示感谢,并向你保证,能够有你这样的人做我的朋友和战友,我对命运是多么的感激。”

释放了一系列烟雾后,希特勒和戈林开始筹划下一步行动。这时一个并不算重要的角色显得愈发不可或缺,他就是掌管着规模还不算大的党卫队首领希姆莱。要知道即便德国当时还很混乱,可要找到一支胜任干“脏活儿”的队伍也并不容易。国防军是不能用在纳粹内部事务上的,而希特勒手下的武装基本都隶属于冲锋队。

罗姆是希姆莱的顶头上司,后者到底对罗姆多忠诚没有人知道。戈林和希姆莱接触了几次,让希姆莱逐渐搞清楚了自己的意图。希姆莱的选择题并不难做,一边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也是自己上升的最大障碍),一边是得到军界、经济界、政界支持纳粹领袖。同时戈林为了拉拢住希姆莱,他还于1934年4月20日将自己控制的盖世太保正式交给希姆莱指挥。自己则只保留了一支卫队(后来发展成赫尔曼·戈林师)。

罗姆则继续其疯狂的举动。1934年2月的一次内阁会议上,他提出一项建议,即以冲锋队为基础,建立一支新的国防军,将军队、冲锋队、党卫队以及一切退伍军人团体都置于一个国防部之下,由国防部统一指挥,他本人担任国防部长。不仅如此,他还不顾禁令,指示手下从国外购买武器武装冲锋队。

罗姆如此肆无忌惮,几乎把所有人都逼到了他的对立面上,一个反罗姆的同盟逐渐成形。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向希特勒承诺,如果解决了罗姆,国防军将拥护希特勒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至此,希特勒得到了这轮博弈中最想要的礼物。

6月20日,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人齐聚卡琳山庄(戈林的私人别墅)。戈林拿出了一份名单,上面是包括罗姆在内的几百人的名单,都是冲锋队的骨干,也是这次清洗的对象。他和希姆莱主张尽快动手,拖久了恐怕会生出其它枝节。希特勒觉得戏码还不够足,所以他表现的犹豫不决和对罗姆的不舍,表示后者毕竟是和自己奋斗多年的战友。

6月下旬,副总理帕彭开始发难。他发表了一篇讲话,指责纳粹在国内施行恐怖统治。这番讲话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宣传部长戈培尔通过各种方式阻止帕彭讲话的影响扩散。帕彭也不示弱,他当着希特勒的面表示“不能允许一个下级采取这样的措施”,随后他向希特勒递交了辞呈,并威胁他要向兴登堡如实的汇报此事。

军队也向希特勒施压,一向支持希特勒的国防部长布隆伯格也一改过去的态度,他声色俱厉的对希特勒表示,他奉总统的命令告诉他,除非德国目前的局面有所改变,否则总统将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交由陆军管理。6月25日,陆军总司令弗里奇下令,陆军全体官兵处于全面戒备状态。6月28日,罗姆被开除出军官团,这无疑等于宣布了罗姆的末日的到来。

1934年6月30日,被历史上称为“长刀之夜”。从这一天凌晨开始到7月2日,冲锋队骨干成员被血洗。在由戈林和希姆莱直接指挥的这次行动中,除了冲锋队几乎所有骨干被处决外,被清洗的对象还包括施莱切尔和施特拉塞等希特勒曾经的政敌,前者是魏玛共和国最后一任总理,后者是希特勒在纳粹内部遭遇的最大“叛徒”。

戈林借此时机也除掉了过去和自己结怨的人,他只对帕彭动了恻隐之心,在党卫队动手前,他让部下把帕彭带到了自己的临时指挥部。而他的秘书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则被赶过去的党卫队枪毙。帕彭从此不再飞扬跋扈,他主动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并接受了希特勒的新任命,到奥地利担任大使。

罗姆被逮捕后,戈林要求立即将他处决,可希特勒并不同意,他想要留罗姆一命。这让戈林等人惊慌失措,他们担心不斩草除根,日后一定会成为心腹大患。他们当时还不知道,希特勒在罗姆被捕后同其见了一面,在希特勒离开时,给罗姆留下了一支手枪,暗示后者应该选择自杀。据事后看管罗姆的人陈述,罗姆并没有胆量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还是这些看管的人“帮助”了他。但对外宣布的消息是:罗姆畏罪自杀了。

8月2日,兴登堡去世。当天中午内阁宣布:根据前一天内阁讨论的一致意见,从现在起德国的总理和总统的职位合二为一,希特勒接任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职务,希侍勒的头衔为国家元首和总理。

8月3日,戈林召集他手下的百名军官,郑重宣誓要永远忠于兴登堡选定的继承人希特勒。其场面倒也很庄严。戈林的此番精彩表演自然得到希待勒的赞赏,再加上这一段时间里他的出色表现,希待勒越发对他有好感,也越发信任他了。

2 阅读:55
巴巴维维

巴巴维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