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丘吉尔21:1942年诸事不顺

巴巴维维 2024-09-14 08:32:34
【人物篇】丘吉尔21:1942年诸事不顺

1942年6月对于盟国来说是灾难性的一个月。在中国战场,日寇在发起的浙赣会战期间,打通了浙赣铁路,石井四郎指挥的731部队还在日寇回撤前散播了致命的伤寒病菌;在缅甸,中国远征军自曼德勒撤退后,已经在缅北的野人山陷入绝境。

在东线,苏军在哈尔科夫第二次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方面军损失了近30万人。德军在当月底正式实施“蓝色计划”,旨在扫清顿河中游和下游(包括攻占沃罗涅日、斯大林格勒和罗斯托夫),进而夺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

在北非,隆美尔攻占了托布鲁克,逼近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他的目标是苏伊士运河,德军非洲军团计划与东线正在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在中东会师。

在大西洋,盟国和中立国仅在这个月就有173艘舰船被击沉,德国潜艇已经出现在巴西东部沿海。地中海最重要的堡垒马耳他岛陷入德意海空军的层层封锁,为岛上输送给养的17艘运输船只有2艘到达目的地。

即便刚刚赢得中途岛战役的胜利,罗斯福在和表妹(西奥多·罗斯福的女儿)谈话中也表达了对战局的悲观。当爱丽丝问他是不是肯定会胜利时,罗斯福回答道:“不一定。”

罗斯福不用担心自己的总统职位被别人取代,可丘吉尔就不同了。即便旁边坐着罗斯福和马歇尔等人,他也毫不掩饰对托布鲁克失守的沮丧。1942年6月23日,远在华盛顿的他收到国内的消息,保守党资深议员约翰·米尔恩提出了一项针对丘吉尔政府的不信任动议。提案一旦投票通过,他至少会失去国防大臣的职务,甚至会被赶下台。

顶着国内的巨大压力,丘吉尔继续在华盛顿履行首相职责。6月22日,丘吉尔第一次见到了战争部作战厅厅长艾森豪威尔少将。他们一起讨论了跨海行动的技术问题。在第二天,丘吉尔与美国同行达成了一致意见——将来在法国登陆时,将要实现一次大型联合两栖登陆。6月24日,丘吉尔来到南卡莱罗纳州,观看了克拉克(日后朝鲜战场上的第三任联合国军司令)指挥的空降演习。

在观看了美国陆军师的实弹演习后,丘吉尔的国防秘书伊斯梅悄悄地对他说:“让这些部队去对抗德国军队,那就是谋杀。”丘吉尔则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你错了。他们都是好材料,而且学得很快。”

6月25日,丘吉尔乘坐飞机途径返回英国。此前一天,隆美尔的部队继续东进,第8集团军退守阿拉曼,这里是阻止德军进入尼罗河三角洲最后一块阵地,它距离亚历山大港66英里,距离开罗160英里。

首相议会私人秘书瓦特提供了一组数据,丘吉尔的民意支持率是78%,仍然超过3/4。不过,托布鲁克失守前他的支持率是88%,短期内已经下降了十个百分点。瓦特还提醒丘吉尔,不信任案投票不会对丘吉尔的首相位置构成威胁,反对派真正的目标是剥夺丘吉尔国防大臣的职务,他们希望由一位真正具备战略才能的人担任此职。

7月1日,丘吉尔走进下议院,发起提案的米尔恩则有些动摇,他曾一度提出撤回这项动议,原因是自己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选。果然,当他口中说出自己的人选是格洛斯特公爵时,现场随即发出了嘲讽的笑声,丘吉尔则眼前一亮。

反对派不想失去这次机会,战争爆发以来的旧账都被他们又一次翻腾了个遍。起初受到攻击的是几个重要部门-信息部、供应部、陆军部和空军部,这些部门的大臣被形容为“笨蛋”和无能之辈,还嘲讽他们是“希特勒最伟大的朋友”。

攻击的矛头渐渐指向了丘吉尔,工党议员贝文说“首相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辩论,输掉了一场又一场战斗。他在辩论时就像是在打仗,而在打仗时却像是在辩论”。亲张伯伦的保守党议员们把U型潜艇带来的损失、利比亚的撤退,以及英国坦克在火力上的劣势都被提了出来。他们感叹“如果张伯伦活着该有多好”,全然忘记了绥靖时期的军备废弛,才是这一系列失败的根源。他们当初嘲笑丘吉尔危言耸听,现在则嘲笑他什么都没准备好。

与1月末那次不信任投票相比,丘吉尔在这次议会质询面前显得沉着老练得多。他在议员们面前历数了英国在近期的失败,他坦言:“对于中东和地中海地区,我们目前所感觉到的失望与灰心是法国陷落以来最为严重的。如果有人想从灾难中牟取暴利,觉得自己有能力用更黑暗的颜色来描绘我们现在的境况,那么他们当然有这样做的自由。”

接着丘吉尔并没有粉饰过失或转移责任,他说:“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由于政府在挫折面前保持了冷静和沉着,政府工作人员对民众不幸的感受,就没有独立批评人那样强烈。我认为恰恰相反,没有人会比对事务负总责的人感觉更悲伤或痛苦。”

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我是你们的仆人,你们可以随意打发我。但是你们无权做的事情,是要求我承担责任,却不给我实施有效行动的权力。要求我承担首相的责任,却又捆住我的手脚。如果今天或者将来任何时候,下议院行使了它无可置疑的权力,我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走出去,并且感到我已经按照上帝为我指明的方向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只要求你们一件事,那就是给予继任者适当的权力,那些你们拒绝给予我的权力。”

为期两天的辩论结束后,丘吉尔及政府以475票:25票获胜,另有30名议员投了弃权票。

妻子克莱门汀一直在旁听席陪伴着丈夫,当丘吉尔起身离开议事厅时,他冲着妻子微微地笑了笑。人们也注意到,时年57岁的首相夫人已经满头白发。

除了巩固了在国内的权威,丘吉尔在这场风波中吸收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当月他重构了白厅的组织架构,成立食品部、照明部和电力部,并将政府的一部分高级官员派往海外。

在苏联大使麦斯基到访时,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第二战场不可能提前打响,尽管德军自东线已经杀向斯大林格勒。为了解释英国的决定,他坦言:“德国人比我们打仗好,尤其是坦克战。此外英国人缺少苏联人的‘宁死不降’的精神。”

7月4日,海军参谋长庞德得到情报,“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姊妹舰“提尔皮茨”号正驶向挪威北部航线,由35艘舰船组成的“PQ17”英国护航运输舰队此时正途经那里,目的地是苏联的阿尔汉格尔港。

庞德下令舰队解散队形,分散规避德国战列舰,这个决定让舰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庞德的情报有误,“提尔皮茨”号并不在那里,更糟糕的是那片海域有德国的轰炸机和潜艇。23艘舰船以及船上的11.8万吨货物葬身海底,其中包括400辆坦克和210架飞机。

这场灾难之后,英国宣布取消北冰洋航线的后续运输计划。这个决定后来被更多地解读为英国对苏联南部战线的悲观预期,丘吉尔和布鲁克认为斯大林格勒很快就将陷落,进而苏联也很快就会投降。

7月18日,马歇尔、霍普金斯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抵达英国,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最后一次试图说服英国人同意在1942年进行跨海峡进攻,而不是登陆北非。欧内斯特·金是美国军界出名的暴脾气,他显然对过去无休止的争论失去了耐心。当丘吉尔再一次拒绝后,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在北非发动进攻,纯粹是为了帮助在中东支撑起大英帝国,而不是为了尽快消灭希特勒。他还认为丘吉尔和布鲁克在一战中战壕里的经历,意味着在苏联人将德意志帝国的力量削弱到与之作战更加容易之前,他们不想在陆地上面对德国人。

在7月20日开始的一系列会谈中,布鲁克拒绝承担“大锤行动”(即日后的霸王行动)的任务,他对美国人说:“行动只会导致6个师的损失,却不会有任何结果!‘大锤行动’的前提必须是大西洋之战获胜、地中海的航运畅通、意大利被淘汰出局以及德国遭受越来越多的空中轰炸。这些条件满足后,再加上苏联前线的损耗,才可能会弱化德国对西北欧的控制,使突袭登陆取得成功。”

英国亮出底牌后,美国竟然选择妥协了。罗斯福后来解释说,盟军的确没有做好在法国西北部登陆的准备,如果没有英国人的配合,美国也无法在欧洲对抗德国。而且推迟进攻时间,也刚好可以将更多力量投入到太平洋。

战略方向确定后,英美两国立即着手相关准备工作。罗斯福致电丘吉尔:“快!”丘吉尔回复:“好!尽快。”

8月2日,丘吉尔乘坐为他配备的专机前往直布罗陀,他将在那里与韦维尔、特德和卡多根会面。南非联邦军总司令史末资也会赶来,丘吉尔很重视史末资从不掺杂个人利益的意见。

首相专机相当寒酸,它是由一架B-24轰炸机改造而成,机舱没有增压设备,飞机上寒冷刺骨,噪声震耳欲聋,丘吉尔必须一直戴着氧气面罩。

在8月3日的会面中,丘吉尔希望奥金莱克制定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进攻计划,一旦“火炬行动”付诸实施,盟军就可以形成一种夹击之势,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一网打尽。让丘吉尔失望的是,奥金莱克希望能将进攻推迟,至少要在9月份实施。

8月4日,丘吉尔在开罗会见了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后者站在地图旁,将手摁在了利比亚的昔兰尼加,称那里曾属于埃及。丘吉尔毫不客气,他表示“自己不记得那是什么时候”。在随后的会议中,法鲁克一世一直打不起精神,懒洋洋地靠在椅子上。

当天晚上,丘吉尔和史末资私下进行了商谈。被丘吉尔视为“毫无个人利益”的史末资建议解除奥金莱克的职务,改由亚历山大出任中东战区司令,由威廉姆·戈特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史末资是在泄私愤,托布鲁克在6月份沦陷时,被俘的部队包括由科洛珀指挥的南非第2师。史末资选择性地忘记了科洛珀不到24小时就率部投降,而是把这份屈辱算到了奥金莱克的头上。

丘吉尔曾客观地把托布鲁克失守归罪于科洛珀投降,他对麦斯基坦诚英军“缺少宁死不降的精神”时,参照的对象正是科洛珀。不过他渴望北非尽快发起进攻,然后把捷报传回国内,可奥金莱克就是不能体谅他的“苦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奥金莱克去留问题上征求史末资的意见,其中原因很值得玩味。好在后人忽视了史末资的意见,直接将这次鲁莽的任免归咎于丘吉尔,奥金莱克成了托布鲁克失守的替罪羊。

丘吉尔后来也承认说:“这是件可怕的事情,可我们不得不这样做。在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撤换一个糟糕的将军是很困难的,而撤换一个好将军则是残忍的。我们必须再次启用奥钦莱克。”

他对奥金莱克最后的承诺也食言了。

更戏剧性的是,新任命的第8集团军司令戈特在飞往开罗的途中被击落,布鲁克趁机将自己的学生伯纳德·蒙哥马利推荐给了丘吉尔,丘吉尔和蒙哥马利在1941年7月不列颠空战期间有过一面之缘,他欣赏后者的直率。就这样,蒙哥马利幸运地接过了第8集团军的指挥权。

结束开罗之行后,丘吉尔没有返回英国,他于8月10日飞往德黑兰,在那里短暂停留后,于8月12日飞往莫斯科。这次行程是罗斯福建议的:既然英国拒绝于1942年在法国登陆,那就应该由丘吉尔亲自去和约瑟夫大叔解释。

当飞机着陆后,丘吉尔看到了亲自迎接他的斯大林、莫洛托夫和一众苏联高级官员。这是苏联人的传统,高规格的热情接待和寸步不让的严肃谈判。

当晚,双方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第一次战略会议。丘吉尔开门见山地说:“我要不是非常确定自己能够来讨论现实问题,就不会来莫斯科了。短时间内欧洲不可能出现第二战场。”斯大林皱着眉头,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拿起一支香烟,然后将它捏得粉碎,塞进自己的烟斗里。

丘吉尔继续侃侃而谈,他提到了“火炬计划”。出乎意料的是,斯大林对这项计划非常感兴趣。丘吉尔的外交助理记录道:“会晤进行得很顺利,首相希望通过解释我们的火炬行动计划来缓和‘1942年不会有第二战场’的影响。关于这一行动,首相已经计划好一些细节。斯大林接受了这一计划,甚至还说了一句‘上帝保佑你们的事业’。”

然而在第二天的会谈中,斯大林反悔了,他提到了一个月前PQ17舰队的临战脱逃,导致苏联急需的坦克和飞机沉入北冰洋。他还用了很多侮辱性的词汇攻击英国人都是胆小鬼,根本没有勇气战斗。丘吉尔不明白斯大林的用意,不过他努力克制住了自己的怒火,试图用形象的比喻进一步解释“火炬计划”的巨大好处。

他将进攻北非形容为“攻击鳄鱼最柔软的腹部”,就像苏联人正在攻击它最坚硬的鼻子一样。斯大林的回答直截了当,他告诉对方:“我必须说,我不同意丘吉尔先生的观点。”会谈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丘吉尔怒气冲冲地离开了会议室。

回到住处后,丘吉尔扬言要马上离开莫斯科。驻苏大使克拉克·科尔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先是称斯大林是“从爬犁或车床边直接走来的,既粗野又缺乏经验的人”,然后恭维丘吉尔是“一个贵族,一个通晓世界的人”。然后他提醒首相,即便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他也不应该因为愤怒选择中途离开。

在为期4天的会谈中,斯大林的情绪又发生了几次变化,但最终两人达成谅解。斯大林需要英国的援助,丘吉尔需要苏联人继续战斗。8月15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为丘吉尔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晚宴。不仅如此,在过去的几天中,英国人都在莫斯科享受了奢侈的接待。席间斯大林喝了很多伏特加,并且和丘吉尔谈起了马尔巴罗公爵(丘吉尔的祖先)和惠灵顿公爵(击败了拿破仑),而这一天正是丘吉尔的偶像、拿破仑的诞辰。

宴会结束后,丘吉尔开始私下称赞斯大林是“那个伟人”。而在席间,两个人已经忘记了相互谩骂20年的过往,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英军在迪耶普行动(代号“庆典行动”)前,丘吉尔并不知情。经过国防秘书伊斯梅的调查,这次行动是盟军联合作战司令路易斯·蒙巴顿中将在没有经过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强行实施的。不过蒙巴顿和伊斯梅有私交,后者曾担任蒙巴顿的参谋长。在蒙巴顿的再三恳求下,伊斯梅没有向丘吉尔讲明真相。

在接下来的时间,美英双方都在为“火炬行动”尽快实施做着准备。1942年10月23日,战斗首先在非洲东北部的阿拉曼打响,这比奥金莱克承诺的9月份整整拖延了近一个月。

在之后的12天里,双方在消耗着自己的实力,而英军在这方面具有绝对优势。11月3日,蒙哥马利突破隆美尔的防线,德军开始向西撤退,进而演变成了溃败。

1942年11月8日,在西北非沿摩洛哥海岸的三个地点,以及奥兰和阿尔及尔,由10万人组成的美英联军冲上海岸。维希政府的军队进行了一些抵抗,盟军损失了850名士兵,其中大部分是英军,法国人显然没有忘记英国人在背后捅过一刀(弩炮行动)。

火炬行动进行得如此顺利以及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让丘吉尔陶醉。作为回应,希特勒于11月占领了整个法国,法国人随即在土伦凿沉了自己的舰队。

11月11日是一战德国战败的日子,这一天丘吉尔走进下议院,当他宣布轴心国在阿拉曼的伤亡人数为5.9万人,而英联邦的伤亡人数为1.36万人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说:“我当然不是那种需要别人督促的人。事实上,我反而是那个爱督促别人的人。我需要克服的困难,就是要耐下心来,克制自我,熬过许多焦虑的日子,等待结果。”在解释战争形势时,他说:“面对猛烈的攻击,轴心国已经露出了自己的肚皮,尤其是意大利。”

11月15日,在确定德国没有可能进行成功的反攻后,丘吉尔下令敲响全国的教堂大钟。在有人指出钟可能已经生锈,而敲钟人正在军队服役时,他的回答是“没关系的”。确实没关系。人们听到教堂的钟声响起,就开始为真正的胜利而欢呼雀跃。

丘吉尔对周围的人说:“我们不是在庆祝最后的胜利,战争仍将持续很长时间。打败德国后,我们还需要两年时间才能打败日本。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将让美国与我们继续团结在一起,共同促进欧洲和平。到那时如果我还活着,那么我将把我们所有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太平洋。”

2 阅读:57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