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朝贡制度不能只算政治账

史海垂钩 2023-03-03 01:39:35

在中学教科书上,对朝贡的评价是秉持着“厚往薄来”原则,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前来朝贡的番邦小国只需要付出一点点不值钱的贡品就能换取天朝上国丰厚的赏赐。天朝为了维护颜面,在贸易中当冤大头来满足虚荣心。

但真是这么回事吗?

一、海禁引发的朝贡贸易

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对付流亡海外的反叛者,颁布海禁政策。私人的商船不得下海,海外贸易由官方主导。对于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他们需要借朝贡的名义,在地方的长官检查完货物后统一收税收购,官方对这些货物定价,最后流入市场,这就是朝贡贸易的过程。

早期朱元璋曾设立市舶司,但是由于明末流亡海外的反对势力残部,以及正处于南北朝动乱时期的日本浪人经常抢劫中国沿海地区,以至于形成了恶性闭环。

大明朝立国还没多久,国家百废待兴。外部蒙古的势力未除,东南沿海又常有海盗袭扰。对此,明政府采取了北攻南守的策略。通过海禁对海外敌对分子实行经济制裁,断了他们的补给,减轻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麻烦。因为东南海域经常被袭扰,因而诞生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之下,海上贸易的政策自然也随之发生改变,形成了朝贡贸易。贸易的主体由民间转向官方。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结果就是朝贡贸易沦为了为上层提供奢侈品的小型贸易,但其中道理却并不是只从史书角度来看。

历史是关于人文社会的学科,如果从经济学来看,朝贡贸易却并不是亏本的买卖。

二、朝贡贸易中的经济

首先,各国使者献上带来的贡品,然后朝廷给予使团更高价值的赏赐。从价值上看,朝廷亏了。但是朝贡国来的时候带来的东西都经由官员估价,并收取百分之五十的关税。有些使团可能会以次充好,但这样做的结果却得不偿失,一旦发现,直接没收。

使团带着的剩下货物交予朝廷,朝廷决定回赐的数额。可以说,这些东西从来到大明时,已经被朝廷拿捏住了,因为贡品的价值与回赐的价值完全由朝廷决定。朝廷如果觉得这些东西不值钱,然后在“不值钱”的货物价值基础上,抬高价格赏赐回去,以彰显天朝上国的恩德,对方也不能说半个不字。

此外,朝廷赏赐的东西有一半是大明宝钞,大明宝钞只在明朝通用,在海外就是废纸,也就是说这些钱只能在当地花掉。在此过程中,朝廷用少量实物换取了使团的贡品,民间也因为使团的消费而得利,可以说官商共赢。

朝贡贸易不是十几个使者带点东西来,然后换些赏赐就走。朝贡过程中还有随行的海外商人,他们在来的时候带来了大量的商品与当地人互市贸易,朝贡的贸易量与互市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

朝廷“敲诈”使团赚了一笔,但是互市贸易也让这些海外商人赚取了比上贡损失更多的利润。朝贡加强政治联系的同时,也捆绑了经济,加强了大明与海外的经济联系,可谓是政治、经济双赢。

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海贸,中国都只是用在本地并不算太值钱的丝绸茶叶换取对于海外来说并不稀有的香料、宝石,其实双方可谓都没有亏损。

三、朝贡贸易的深层作用——把控经济话语权

朝贡贸易过程中,外国商人带来的商品由国家统一收购,经过国家定价后,再次售出。可以说商品由商人到政府再到市场的流通。从原来直接进入市场,到中间增加了政府这一环节。结果就是类似盐铁专卖的政策。国家垄断了海外市场,政府掌握定价权,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还减少了奸商投机倒把的机会。

四、朝贡的影响

总结一下,朝贡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

政治上,朝贡贸易巩固了中国在朝贡国中的宗主国地位,树立了天朝上国的威严。

经济上,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民间也从朝贡使者的宝钞消费中赚取了财富,而奸商、大商贾们也没多少机会扰乱市场。

军事上,朝贡贸易打击了海外的敌对分子,减少了他们获得的补给。

外交上,给海外番邦的赏赐,展现天朝的恩德,加深大明与海外的联系。

总之,朝贡并不是简单的使者上贡、朝廷赏赐那么简单。政治制度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或许明面上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但是潜在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

3 阅读:68

史海垂钩

简介:趣观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