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得知叔父朱棣的大军已经攻入皇城,绝望的朱允炆一把火点燃了宫殿,等朱棣赶来时,只找出几具烧焦了的残骸。
据太监说,这几具残骸便是建文帝朱允炆以及他的妻子马皇后、太子朱文奎。
当然,这是官方史书的记载,而民间则流传有朱允炆并没有死的“流亡说”,即朱允炆在朱棣攻入皇宫时就已经扮作僧人逃跑了。
不管朱允炆有没有死,都改变不了朱棣是胜利者的事实,于是朱棣登基称帝,朱明皇位由朱标一脉转移到朱棣一脉,不仅如此,朱标被儿子追封的孝康皇帝名号也被虢夺。
世人都说朱允炆因为削藩丢了皇位,朱棣造反完全是被逼的,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初朱标没有英年早逝,由他主持削藩的话,朱棣还敢造反吗?
朱棣为什么造反?朱棣造反归结于朱允炆的激进削藩手段。
首先,朱允炆对待削藩极其心急,上位之初便连削五王。要知道即使是汉武帝也不敢直接一下子废除那么多藩王,而是发布《推恩令》逐步削减众王的实力,而朱允炆在继位两个月后就对周王朱橚下手,此后齐、湘、代、岷四王相继被削。
如此密集地削藩极其容易激起藩王兵变,再加上朱允炆本身才刚刚登基,皇权不稳,以如此快的速度对藩王下手导致朝廷人心浮动。
其次,朱允炆对藩王叔叔们下手毫不留情,基本都是造反死罪。周王朱橚被儿子举报有异谋被捉到南京贬为庶人;齐王朱榑被告谋反,废为庶人;湘王朱柏遭人指控谋反,朝廷派人捉拿时自尽,代王朱桂以及岷王朱楩因罪被废为庶人。
朱元文强硬的削藩手段吓住了不少藩王,但“兔子急了也咬人”,作为一方实权藩王,突然要被废为庶人,甚至还有被处死的风险,恐怕谁也不能坐以待毙,燕王朱棣就是如此,所以他不得不反。
除了朱允炆激进的削藩手段令朱棣不得不造反以外,道衍和尚姚广孝的“挑拨”也是令朱棣下定造反决心的重要因素。
《明史·姚广孝传》: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虽是个和尚,但他也不像一般和尚那样只知道吃斋念佛,天文地理、阴阳术数乃至于兵家之学,他都有涉猎。
他因“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并成为其主要谋士,后来在建文帝削藩时,姚广孝时常劝朱棣造反,在他持之以恒地劝说下,朱棣终于萌生了造反的想法。
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可如果朱标没有死并由他主持削藩的话,他很可能不会采取如此激进的削藩措施,而是徐徐图之,因为他有震慑诸王的底气。
有人说,朱标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很对。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正领兵攻打南京,此时他寄宿在商人陈迪家中的妻子马氏诞下一名男婴,得知长子出生的消息后,朱元璋狂喜,刻石记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在其五岁时,朱元璋就请了宋濂等当世大儒教授学业,十三岁时,朱标被立为太子。
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子都是相爱相杀的关系,但在朱元璋和朱标这里,情况却大不相同,朱元璋这位皇帝恨不得倾尽所有将朱标培养成一位合格接班人。
《明史·卷一百十五》: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
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一位位响彻大明的文臣武将成为太子府的属官,朱元璋将自己的全部班底都交到朱标手中,在朱标二十多岁时,朱元璋还放权给朱标,让他处理军国大事。
与朱元璋的残暴不同,朱标有仁爱之心,他的老师宋濂曾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朱标为保宋江一命不惜与顶撞朱元璋,结果朱元璋大怒,冷冰冰说了一句:“等你当上皇帝再赦免他吧!”
朱标听完训斥后,惶恐不安之下竟选择投河,幸亏得护卫相救才免遭一死,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骂“痴儿”,最终还是选择妥协,赦免了宋濂。
朱元璋愿意放下皇帝的面子与儿子朱标妥协,这实属不易,由此也可以看出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为了给朱标铺路,扫清一切有可能的隐患,朱元璋炮制胡惟庸案,一万五千多人惨遭牵连,其中就包括曾经的左丞相李善长;为使大明传承千秋万代,朱元璋设想以长子朱标坐镇南京,其他儿子镇守边疆以为屏障,于是晋王赴太原、燕王赴北平……
从朱元璋的一系列安排中不难看出,朱标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其他一切安排都围绕着朱标进行,因此,朱标是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绝非虚言。
朱标若削藩,朱棣敢反吗?如果是朱标坐上了朱允炆的位置,并且还计划削藩的话,给“朱老四”一百个胆子也不敢造反,而且他也没有必要造反。
前文说过,朱棣造反的主要原因是被朱允炆激进的削藩手段吓怕了,一个人被逼到绝路的时候才会奋起反击,如果朱棣能开开心心在北平当王爷,他何必拿脑袋来赌呢?
即使朱标也采取与朱允炆类似激进削藩手段,朱棣也只能无奈顺从,原因有三点。
首先,朱棣毫无胜算。如果朱标没死,朱元璋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对那些功臣悍将们赶尽杀绝,毕竟朱元璋铲除他们也是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这就导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南京方面根本无将可用,只能让“草包”李景隆去前线。
如果朱标没有死,蓝玉大概率不会倒在朱元璋的屠刀下,其他将领尚且不谈,朱标仅派出蓝玉去平定朱棣造反就绰绰有余(毕竟朱棣起初只有八百将士),也就说,朱棣即使造反也毫无胜算。
《明史·卷五》:王(朱棣)密与僧道衍谋,令指挥张玉、硃能潜纳勇士八百人入府守卫。
其次,朱棣师出无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出的口号是“清君侧”,借此来表明自己造反是被逼无奈,这个理由在朱允炆时代都显得有些牵强,如果坐在皇位上的是素有贤名的朱标,他这个理由更加站不住脚。
最后,朱标是朱元璋的嫡子,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朱标继位的法理性无人匹及,朱棣深知朱标的影响力有多大,因此在继位之后,朱棣命人在修撰史书时经常给朱标身上泼脏水,比如在《奉天靖难记》中的记载:
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呪诅,忽有声震响,灯烛尽灭,略无所惧。
朱标竟然成了经常忤逆朱元璋的不孝之子,甚至还意图谋反,可见朱棣心知肚明,若朱标不死,自己根本没有登上皇位的机会。
结束语有人可能会说,朱标也就只有“仁爱”的好名声而已,与后来朱棣的文治武功相比完全不值一提,若朱棣真的造反,朱标和朱棣两兄弟之间谁胜谁负很难预料。
这种说法极其荒谬,要知道面对铁血的朱元璋,朱标都敢大胆施行自己的治国方略,即使经常与朱元璋意见不一,朱标仍旧受到朱元璋的倚重,这难道仅仅是仁爱二字就能做到的吗?归根到底,朱标依靠的还是对朝堂的把控力。
如果朱标没有死,可能他一道削藩的圣旨过去,朱棣就主动要求削藩,为其他藩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了,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明史》《奉天靖难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没有如果,因为朱标不会削藩,都服朱标。
不会削藩,这些藩王安排就是朱元璋跟朱标商量之后的结果
朱棣是朱标的铁杆粉丝,而且朱标压根儿就不需要削藩,毕竟兄弟一场,就算削藩,朱标开句话他们都会乖乖交上去,而不是朱允炆直接逼死叔叔这种情况,换种温和的方式,都不至于被朱棣夺了江山
朱标不死的话他怎么削藩朱棣都不会反,朱标削藩不会削命
1朱标在弟弟们合起伙来都不敢反,2朱标也不会杀弟弟
就没有朱元璋这么干的,有儿子不传传给孙子,儿子们怎么可能不反?
朱标一说想当皇帝了,朱元璋就得先把自己脑袋割了送过去,他要是不割,他的孩子们也会把他割了去送给朱标
朱标不死 朱棣就是正儿八经的征北大将军了而且用不着削藩 一句话的事儿
朱标:今天天气太热,你们几个自己把爵位和地盘叫出来吧…我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AK47]
废话,朱标在还需要削藩吗?朱允炆削藩是因为他震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