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细节,越反常:权力的游戏,无解

梨评历史 2024-11-08 17:34:49

东汉自开国皇帝刘秀开始,第二代汉明帝刘庄、第三代汉章帝刘炟,都是实权皇帝,但从第四代开始,皇权的交接开始出现了问题。

第四代皇帝是汉和帝刘肇,继位的时候仅有九岁,外戚窦太后临朝,安排哥哥窦宪把持朝政,窦宪最终官至大将军,由此掀开了东汉外戚专制的时代。

此后皇帝为了掌权,只能拉拢和扶持宦官势力,让宦官和外戚势力斗争,但考虑到东汉后面的皇帝继位年纪普遍不大,天然和皇权靠近的外戚势力始终压了宦官势力一头。

就这样,小皇帝继位,外戚掌权,小皇帝长大,扶持宦官斗外戚,宦官势力做大,然后皇帝驾崩,随后小皇帝继位,继续延续前面几个皇帝的道路,最终,东汉彻底陷入了外戚频繁专权的怪圈,且一直持续到东汉灭亡。

外戚频繁掌权

可以说,这东汉两百的历史,就是一部外戚频繁专权的历史。

那为何东汉的皇帝、外戚、宦官会长期陷入这个死循环呢?根子还是在汉章帝刘炟身上。

早在开国之初,刘秀为了防止再度出现王莽式的权臣,对朝廷架构进行了彻底的调整。

首先就是王莽出任过的大司马一职。

西汉末年,大司马成为名正言顺的三公,由原先内朝领袖开始转为外朝首领,被视为内辅之臣,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成为了百官之首,后来王莽就是以大司马的身份篡位,经历过王莽时代的刘秀,第一个开刀的就是大司马。

刘秀将大司马改回原先的太尉,且只允许外朝的人担任,职责也改为监管太常卿、光禄卿和卫尉卿,且太尉不再有调兵权,其军事方面的职责也仅仅是对将士的监管。

王莽

不管是宫内禁卫将领的任命和对外征战的调兵,都全部收回皇权,这样一来,军权彻底掌握在皇帝手上。

其次就是分割丞相的权力,将丞相的大部分权力,都分割给司空。

至于最为重要的监察权,刘秀干脆取消了御史大夫这个官职,将监察权一分为三,由三公各自监管。

如此一来,曾经最为重要的三公权力直线下降,而后刘秀下达诏令,都是通过尚书台发布,这就导致真正的权力反而落在了尚书台身上,以至于后世三公想要参政,必须有“录尚书事”的头衔。

而为了限制尚书台的权力,刘秀定下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的品秩都不高,且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

通过这种方式,尚书台又从制度上不能统领文武百官,而朝廷重要人事的安排和决策,都由皇帝决定,刘秀这么做,就是为了限制出现一个类似大司马一样的权臣。

当然这么调整,也让刘秀的皇权,达到了秦汉以来的最巅峰。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西汉外戚专权局面的出现,刘秀也不遗余力的打压外戚,尤其是郭氏外戚。

想当初郭圣通的舅舅刘杨拥兵十万,是一股庞大的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刘秀放弃了“娶妻当娶阴丽华”的承诺,娶了郭圣通为妻,阴丽华只能委屈当妾。

而当上皇帝后,来自河北的豪强们不断反叛,刘秀边打边安抚,甚至册立河北豪强代表的郭圣通为皇后,以此安抚他们。

光武帝刘秀

等皇权稳固后,河北功臣大都已经去世,南阳豪强势力崛起,为了拉拢南阳豪强,刘秀又改立阴丽华为皇后,顺便废了郭圣通儿子的太子之位。

虽然立了阴丽华,但对于阴氏外戚还是加以防范,大舅子阴兴官至卫尉,没混到三公。

而刘秀之后的汉明帝刘庄亦是如此,并且下令:“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

一纸诏令,算是奠定了东汉初期外戚不得干政的基调。

只是刘秀的架构虽好,但后世的皇帝不太领情,为啥?自然是天天要上朝,没时间放松了。

因而到了第三代汉章帝刘炟时期,眼看每日都要上朝处理政务,就想找人帮忙,找来找去,就找到了三公。

永平十八年(75年),汉章帝刚继位不久,就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掀开东汉每帝即位,就以三公、大将军、太傅录尚书事的例子。

而后汉章帝又一反常态,重用汉明帝的皇后马氏族人,又大肆提拔皇后窦氏外戚,开了外戚掌权的潘多拉魔盒。

不过汉章帝毕竟是实权皇帝,不管是马氏外戚还是窦氏外戚,真正大权还是被皇帝掌握。

但汉章帝命短,太子刘肇继位时候只有九岁,这么一来,外戚避免不了开始进入权力中枢。

太子刘肇继位时候只有九岁

窦太后临朝称制后,立马安排哥哥窦宪担任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诰命,后官至大将军;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至于其他兄弟如窦景、窦瑰均任中常侍,东汉外戚专权就此开始。

汉和帝刘肇渐渐长大,但权力却在窦氏一帮外戚手上,想要拿权,必然要有一番斗争,而他要斗的,是刘秀时代的功勋门阀,难度可想而知。

困难虽然大,但不是没有办法,机智的汉和帝选择以强制强,娶了出身于南阳邓氏的邓绥。

虽说扶风窦氏也是功勋门阀,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但邓绥的祖上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汉和帝此举就是利用功勋门阀来对付功勋门阀。

云台二十八将

只是汉和帝用邓家控制住了窦家,但谁来控制邓家呢?汉和帝还没来得及找到解决办法就暴卒了,留下了不足百日的儿子刘隆。

刘隆就是汉殇帝,以百日之龄登基,创造了历史上登基皇帝年纪最小的记录。

和此前一样,皇帝年幼,太后邓绥临朝听政,然后任命哥哥邓骘为车骑将军,至此太后掌权,外戚为大将军的模式延续了下来。

然而汉殇帝刘隆在位仅一年,刚满一周岁就死了,邓太后随即迎立十三岁的清河王刘庆的儿子为帝,是为汉安帝刘祜。

刘祜是汉章帝刘炟的孙子,是汉殇帝的堂哥,旁系上位,朝政大权自然是一丁点都没有,而汉安帝刘祜也一直当了十三年的傀儡皇帝,直到邓太后去世后才得以亲政。

汉安帝刘祜也一直当了十三年的傀儡皇帝,直到邓太后去世后才得以亲政

十三年的傀儡生涯,加上宫内如履薄冰的生活,刚亲政的汉安帝将满腔怒火发泄在邓家身上,将邓家很多重臣逼到自杀,南阳邓氏就此衰弱,沦为寒门。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邓氏后面出了邓艾,算是让南阳邓氏再耀眼的了一把。

汉安帝除掉邓氏后,开始思考如何控制外戚。

一方面只要立皇后,必然诞生外戚,但不立皇后,如何延续汉朝血脉?

所以皇后要立,外戚也要控制,想来想去,汉安帝认为太后外戚之所以可以把持朝政,就是因为外戚缺少制衡,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多封几个外戚,让几个外戚势力互相争斗制衡,以保证皇权的稳固。

因而汉安帝先封了生母耿氏外戚,让舅舅耿宝担任大将军;

随后又封了奶奶宋氏一家,前后封了宋氏四个侯爵,宋氏子孙不少人都担任朝廷要职;

最后才封了皇后阎家人,让阎家的三个兄弟掌管禁军。

经过汉安帝的一番任命,耿氏外戚掌握军权、宋氏外戚掌握外廷势力、阎氏外戚掌握禁军,三方互相制衡。

只是汉安帝依旧觉得不够制衡,有分封了奶妈王圣族人,耿氏、宋氏、阎氏,都和汉安帝由血缘关系,但王氏纯粹是一个奶妈,如何能得以封赏?

很显然,汉安帝就是看中王氏不是功勋门阀这一点,他们的一切都是自己给的,想要稳固现在的权势,只能忠于皇权,越忠诚,地位越稳固,这么一来,王氏势力反而是最忠于皇权的。

汉安帝一朝,几个势力斗的不亦乐乎,处于弱势的就是阎氏,毕竟阎皇后入宫多年,未诞下皇子,如今的太子,是宫人李氏所生之子刘保,为害怕李氏威胁自己后宫地位,阎皇后居然鸩杀了李氏。

鸩杀生母,刘保继位后必然报复,因而阎皇后处心积虑地要将刘保除去,为了保护太子,汉安帝将太子交给自己的奶妈王圣,没想到却引起刘保的奶妈王男等人的不满,害怕刘保和王圣过于亲近而影响自己的地位,就诬陷王圣。

这么一来,王圣又和阎氏联手,反诬王男,导致王男等人幽禁而死。

眼看刘保时常思念王男,王圣害怕刘保报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和阎皇后一起,诬陷刘保要弑君自立,废了刘保太子之位。

而废了刘保的次年,汉安帝带着阎皇后南下游玩,居然莫名其妙病死了。

皇帝驾崩,阎皇后害怕废太子刘保趁机搞事,选择秘不发丧,趁其他势力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迅速扶持刘祜的堂弟刘懿登基,矫诏铲除了耿氏、宋氏、王氏三家势力,至此,阎氏外戚一家独大。

阎皇后被尊为阎太后,其哥哥阎显为车骑大将军。

汉安帝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从前太后外戚一家独大的时代

汉安帝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从前太后外戚一家独大的时代。

然而刘懿没有当皇帝的命,在位百日就突发重疾,眼看就要病逝了,阎氏外戚打算拥立其他宗室,继续掌握朝政,没想到病重的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甚至传到了软禁在德阳殿的西钟楼内废太子刘保耳里。

只是刘保虽有心,但却被软禁,好在有乳母宋娥,在宋娥的奔走下,居然联系了宫内十几个宦官,宦官先解救出刘保,随后迅速联系其他大臣,尚书郎郭镇得到消息后立马带兵守护。

得知刘保逃了出来,阎景带着禁军前来镇压,没想到看似文弱的郭镇直接一剑刺阎景于马下,阎景既死,禁军迅速倒戈,刘保得以顺利继位,是为汉顺帝。

值得一提的是,郭镇的后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嘉。

只是汉顺帝此时也就十岁左右,而且还是废太子,很难坐稳皇位。

因而汉顺帝的第一步就是清算阎氏,处理阎氏男丁,软禁阎太后,逼迫阎太后交出天子印绶。

其次就是将此前帮助自己的十九个宦官全部封侯,并安插军中,领头人孙程更是被提拔为骑都尉,掌握部分禁军力量,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至此宦官势力开始出现在东汉朝堂上。

宦官集团正式登上权臣的舞台,算是让东汉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

但东汉的外戚势力还在,虽说汉顺帝还未立后,但还是扶持了乳母宋娥的宋氏,毕竟迟早要立后,正好用宋氏制衡皇后外戚势力。

汉顺帝继位的时候,后汉开国已经百年了,算是进入王朝中期了,豪门士族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朝廷的税收也是一年比一年少。

两汉时期,世家子弟掌握知识,朝廷的官员也大都从世家子弟里选出,世家子弟掌权后,又会扶持世家势力,导致世家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

在有了绝对的权力后,世家开始大肆兼并土地,导致大量普通百姓失去土地,沦为流民,被迫依附于地主豪强,成为佃户,一旦成为佃户,就不需要向朝廷缴纳赋税。

门阀士族力量越来越强

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多,朝廷的赋税是越来越少,也让汉顺帝明白,为何先帝们明知道功勋门阀日后成为外戚,但依旧选择他们的原因了。

因为满朝文武,都是世家子弟,皇权的对手,从来都不是外戚,而是世家大族,而为了对抗这股强大的能量,皇权必须要有更强大的队友来抵抗,这个队友就是功勋门阀。

想明白这个后,汉顺帝迅速立了东汉开国功臣高山侯梁统家族的女子为皇后,梁统祖上是老牌贵族晋国大夫梁益耳后人。

而后就是推行阳嘉新制,即对孝廉们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才能做官,这么一来,世家大族可以推孝廉,但任命权却在汉顺帝手上,让豪门士族们备受打击。

为了争夺权力,这帮士大夫开始联合宦官。

有人说,宦官势力不是汉顺帝搞出来的吗?怎么会和士大夫走在一起呢?这是因为汉顺帝也怕宦官势力尾大不掉,皇权稳固后就对宦官势力重拳出击。

这么一来,宦官要么导倒向士大夫,要么站队梁氏外戚。

宦官和士大夫联合,能量是越来越大,汉顺帝只能加强外戚力量抗衡,先封梁皇后的父亲梁商为大将军,梁商去世后,又封他哥哥梁冀为大将军。

兜兜转转,东汉朝政再度面临妹妹为皇后,哥哥为大将军的局面,外戚专权似乎要回归了。

在扶持外戚的同时,汉顺帝继续打压士大夫,汉安元年(142年),汉顺帝派出八个使者,到地方暗访调查世家大族的罪行,前前后后处理一大批人,史称“八使巡查”。

如此打压门阀士族,必然遭受士大夫阶层的反弹,两年后,年仅三十岁的汉顺帝驾崩,士大夫写的史书是正常驾崩,但其中有没有阴谋,就见仁见智。

汉顺帝驾崩,两岁的儿子刘炳登基,是为汉冲帝,梁太后临朝,梁冀为大将军,东汉再度进入外戚专权时代。

汉冲帝刘炳登基一年去世,梁氏从宗室里挑选刘缵为帝,是为汉质帝。

跋扈将军

史书记载,汉质帝说梁冀位跋扈将军,惨遭毒死。

但问题是,两位皇帝都是梁氏立的,干嘛废心思要毒死?岂不是徒留话柄?步入阎氏后尘?

联合汉顺帝时期梁氏外戚和士大夫斗的你死我活,以及士大夫们一直想要拥立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蒜就知道,小皇帝死,对谁才是有利的?

如今汉质帝死了,录尚书事李固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再次提议立刘蒜为帝,梁冀自然不从,在和宦官势力代表曹腾的联合下,拥立汉章帝刘炟曾孙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

梁氏外戚为了继续掌权,就让汉桓帝娶了梁氏女,但梁皇后也未能生下皇子,其他妃子生一个梁氏就弄死一个,对于这件事,汉桓帝毫无办法,毕竟自己就是梁氏外戚的傀儡。

当然,汉桓帝可不甘心当一个傀儡,暗中也搞事情,而他联盟的对象,就是此前惨遭打压的邓氏。

邓氏虽然落寞了,但毕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且出过邓绥的家族。

尽管梁氏外戚可以不让邓氏当皇后,但不能阻止邓氏为妃,只要邓氏入宫,梁氏和邓氏必然要斗起来。

在扶持邓氏的同时,汉桓帝又开始拉拢宦官。

但宫内是梁皇后的眼线,宫外又大都依附于梁氏外戚,没办法,汉桓帝只能在厕所里和一帮宦官商量计划。

汉桓帝先是找的宦官唐衡,一路拉拢,最终拉拢掌握军队的司隶校尉张彪,趁机灭了梁冀。

梁氏倒台,邓氏成为皇后,但邓氏又专权的黑历史怎么办?

那就再找一个有黑历史的,以毒攻毒,汉桓帝又娶了扶风窦氏窦妙,让窦氏和邓氏两个家族斗起来。

而除了制衡外戚之外,汉桓帝继续打击士大夫,发动党锢之祸,只是党锢之祸不到一年,汉桓帝又驾崩了。

汉桓帝无子,窦太后立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

随后窦太后临朝听政,哥哥窦武为大将军,扶风窦氏王者归来,但窦氏并非一家独大,还有太傅陈蕃为首的士大夫。

汉灵帝眼睁睁自己就要成为傀儡,心有不甘,好在有汉桓帝找宦官政变成功的例子,照葫芦画瓢就是了。

经过考察,汉灵帝选择了两位贴身宦官张让和赵忠,让这二人出面,拉拢其他宦官,再次干掉了扶风窦家。

废了窦家后,汉灵帝又废了窦家给他找的宋皇后。

只是废了宋皇后,还要继续立皇后,不管选择谁,都会形成外戚势力,这么一来,还是给儿子挖坑,汉灵帝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留给后人,于是,他打算选择一位平民当皇后。

这么一来毫无根基的皇后族人,根本威胁不了自己,就这样,选择了屠户出身的何皇后。

只是汉灵帝自己没想到,自己又意外给东汉覆灭挖了一个坑。

一直以来,东汉始终处于宦官、士大夫、外戚三方势力的互相斗争中,谁也没法彻底扳倒谁,形成了诡异的三足鼎立局面。

一直以来,东汉始终处于宦官、士大夫、外戚三方势力的互相斗争中

汉灵帝选择平民当皇后,导致新的外戚没有底蕴和能量,宦官和士大夫激烈的斗争的时候,都想拉拢何氏外戚当助力。

而何氏外戚本就是屠户出身,没啥底蕴,纯粹是暴发户心态,无法消化汉灵帝死后泼天的富贵。

一方面,何进老爹是十常侍里的郭胜是老乡,导致宫内的何太后和宦官走得近,另一方面宫外何进又一直被士大夫为首的袁氏拉拢,这么一来,外戚自己就分裂了,最终何氏外戚自己陷于内讧,最终引发了董卓之乱。

宦官没了,外戚势力没了,豪门士族都笑开言,没了制衡,豪门士族彻底膨胀,最终在魏晋时期,爆发了强大的政治能量,一直延续了数百年。

2 阅读:97
评论列表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