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之战,毛泽东一打一收的谋略有多么高明?

史说新域 2024-09-19 15:45:07

1962年10月20日,是新中国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中国政府宣布正式开始对印反击作战。

如果了解一下当时中国所处的情况,你就会明白,毛泽东所采取的军事、政治谋略是非常高明的,尤其是一打一收的时间点把握,堪称是一种绝妙的艺术。

六十年代初的中国,比起建国初期来,国际局势并不见得好多少。

东南面,台湾的蒋介石政权贼心不死,时刻妄想着“反攻大陆”。

西南面,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领导人,根本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反而吹嘘印度已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再三在中国西藏以南挑起争端。

而北方的苏联,早在三年前就已开始与中国交恶,两年前撤走了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几百个协定和合同,甚至明里暗里支持印度在藏南搞事情。

在三面均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毛泽东巧妙地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佯装以东南面的蒋介石政权为主要对手,却突然对西南面的印军发起自卫反击,达到了兵贵神速、攻其不备的效果。

而这次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结果,更是实现了从西南打开三面僵局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四渡赤水”这一手法的神奇再现。

而这次战事的推进过程,则进一步体现出毛泽东在对战争艺术的巧妙把握。

由于中印边界离中国的力量中心过于遥远,势必造成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非常困难,而对印军较为有利。另一方面,那里的地形对于中国军队也很不友好。

鉴于这些因素,毛泽东要求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必须采取“亮短剑”的策略,不能像杜鲁门、赫鲁晓夫指挥美、苏军队那样劳师远征。

也就是说,解放军必须发挥战场空间的近位优势,来弥补战争时间上的长期劣势。

为此,毛泽东命令解放军作战部队,充分利用藏南攻易守难的地形特点,对入侵的印军发起极为凌厉的攻势,速启速合,坚决不让印军占其地利,不给他们留下以逸待劳的时间。

而当解放军横扫盘踞在藏南的印度侵略军之后,毛泽东并没有打算扩大战果,而是让解放军马上退回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战事刚刚进行一个月后,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这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策略,一动一静,一打一收,毛泽东用这种高明的策略,保证了这场战争的有限性,也保证了反击战的战术性,最终实现了震慑国际反华、仇华势力的目的。

还有一种说法概括得更有深度:由于毛泽东善于把握战争开始与结束的时间,既使得中国在对印作战中既赢得了战争又赢得了和平,又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中既是胜利者又是和平的使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反观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没有金刚钻却强揽瓷器活,弄得苏联在1962年底的大国政治博弈中出了点风头之后就洋相十足,把国际政治搞成了外交包袱和国家耻辱。而毛泽东却在中印之战中,用高超的谋略把国际政治玩成了艺术和哲学。

【参考资料】:《毛泽东兵法》(中共党史出版社)、《毛泽东谋略》(湖南出版社)、《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2 阅读:85

史说新域

简介:分享尘封史事中那些有温度、有趣味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