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杀死董卓后,掌握大权,为什么两个月不到人就被杀了?

往复随安去 2025-02-20 15:44:14

【前言】

谁不想洗刷耻辱?谁不想一飞冲天?王允已然身处权力的核心地带,掌控着生死予夺之权,然而,这权力他又能掌握多长时间呢?

天助功臣?可并非所有结局都充满欢喜。王允挥剑将恶贼斩杀,功成那一刻,他怕是兴奋得忘乎所以、喜笑颜开。但这美好光景转瞬即逝,仅仅数十天的工夫,他便成了阶下囚,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权力到手容易,想要长久安稳却难。王允在短短几十天里就迅速败落,主要是因为他得到权力后,心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还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失误。接下来,本文会仔细分析他失败的原因,希望能从过去的事情中吸取教训,思考怎样正确运用权力。

一、司空权势熏天,快速掌控实权,以致朝野上下皆受其影响。

公元 189 年,王允携手吕布,顺利将董卓刺杀。在这场行动中,王允功劳居首,凭此一役声名远扬,把控了朝政大权,不仅得到献帝的充分信任,还受到群臣的极力拥戴。一时间,王允声名大噪,简直是权势遮天,朝野上下无人能及。

那王允为啥能这么快就在权力中心站稳脚跟呢?细究起来,关键在于他出众的才能和良好的品德。

1. 清正廉洁,广受民众拥护

据《后汉书·王允传》所述,王允这人正直且有骨气,“自身清正廉洁,不乐意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在董卓把朝政搅得一团乱的那段黑暗日子里,王允坚决不出来当官,一门心思埋头学习,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严格。一直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他决心为国家和天下百姓献出自己的一切,他的这种气概和胸襟,赢得了士人们的衷心拥护。

另外,王允这人“为官清正廉洁,心中挂念家中老人,思念故乡”,深受百姓的真心拥护。他来自贫寒之家,性情谦逊且务实,善于与人结交,很受同乡人的敬重。只要乡里邻居碰到难题,王允总会大方地拿出钱财给予帮助,所以受到边远地区民众的广泛爱戴。

不得不说,王允凭借着自身过硬的清正廉明形象,成功赢得了民心,也收获了士气。正是有了这般强大的群众基础,才让他拥有了稳固的政治地位。

2. 此人才华出众,颇受皇上信赖

不仅这般,王允那出众的才华令献帝由衷钦佩,进而把政权全然交予他。《后汉书》言其“明智机敏且足智多谋,英武之气四溢”。像刘焉、左思、崔琰等知名人士,也都曾向献帝大力夸赞王允的才能。

王允打小就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特别擅长观察人并判断事情。他能看透人的心思,明白大道理,在不少政治、军事方面的判断上,一般人都比不上。而且,王允从小就对兵法很感兴趣,对当时各路军阀的情况也颇为熟悉。正是凭借着这般深厚的学识和出色的判断力,献帝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也对他十分信任。

另外,王允气量大度,心里装着天下。他主持政务的时候,一定会选拔有才能的人,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正因为这样,士人们都纷纷举荐贤能之人,来帮他选用人才。王允在用人和施行政令方面,也让人打心眼里服气。

不得不说,王允凭借着其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得以牢牢占据着权力之位。恰是王允的才学和清正的名声,为他在朝堂之上拥有极大权势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权傲自恃,渐失人心民望】

然而呢,王允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慢慢变得骄傲自负、谁都不放在眼里了。终究啊,权力这东西就像阴影一样,把他的心灵给侵蚀了。

要说能合作把董卓给推翻的最强助力,那得是威名远扬、骁勇善战的吕布。这两人齐心协力、共同抗敌,最终成功把那恶贼给斩杀了,为汉室开启了新的生机。

王允本是文人出身,瞧不上武人吕布,对其态度冷淡,还诸多刁难,甚至在朝堂之上有意让吕布下不来台。吕布虽说武艺超凡,但也是个把荣誉和自尊看得很重的人。王允的这一系列刁难,使得吕布心中积怨,最终两人反目成仇,这也让王允丢掉了最为关键的军事依靠。

实际上,吕布那可是天生神力,打仗特别勇猛,而且还是个特别看重感情的人。他把手下的士兵当成亲兄弟一样,愿意和他们同生共死。也正因这样,吕布在军队里很受大家拥护。但是王允呢,一直把吕布当成低人一等的下人,一点儿应有的尊重都没给人家。这可把吕布气得不行,觉得特别屈辱。

慢慢地,吕布对王允那是越来越愤恨和不满了。他心里琢磨着,我跟你一块儿拼命把董卓给杀了,立了那么大的功,结果你还这么埋汰我,这我哪儿能忍啊!最后,吕布打定主意要背叛王允,自己单干去。就这么着,王允把最靠得住的后援给丢了,也给自己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另外,王允错误地把名士蔡邕给处死了,这可把士人们给气坏了。实际上呢,蔡邕也就是因为受到了董卓的恩待礼遇,心里有些感慨罢了,并不是真心实意地跟着董卓干。然而王允却误以为蔡邕是董卓的同党,直接下令把他的三族都给杀了。

这一举措引发了士人们的怒火,也使得董卓的余党们惶恐不安。那时的蔡邕,名声很大,学识丰富,是当时有名的人士。可就这么被押到街市上,着实狠狠刺痛了文人的心。不少士人甚至伤心痛哭,大骂王允残忍冷酷。如此一来,王允在士人当中完全没了威信。

那董卓的旧部像李傕、郭汜之类的,心里那是又怕又慌。他们凑一块儿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王允今儿能把蔡邕给杀了,明儿就能把咱们也给办了。要是不把这个祸根除掉,恐怕自己这条小命都难保住!就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武人决定联合起来造反。王允这一做法,把文人给得罪了,还把武人给惹毛了,真可谓是既丢了民心,又泄了士气。

【三、战略布局失误,一败涂地】

这会儿,王允的政治根基已经变得极其脆弱。特别糟糕的是,在处理西凉余部以及关东联军这些重大战略问题时,他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致使整个政治局势急剧恶化,而他那微弱的实力最终也难以支撑下去。

西凉余部被误判,结果引发了叛乱

曾经,西凉余部乃是董卓麾下的武力。按说王允应当考虑如何对其进行安抚或者削弱。可他呢,既不打仗也不议和,直接让部曲解散并返回家乡。这一举动使得众多武人对他的用意产生怀疑,生怕会遭到报复。于是,部曲们在李傕、郭汜等人的率领下,联合起来发动了反叛。

实际上,西凉的余部基本上都骁勇善战,向来有着“西凉马步,堪称天下首屈一指”的名声。他们不但人员众多,而且对关中山川的地形也颇为熟悉。要是王允能够对其加以拉拢,那么就能够集结成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然而王允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反倒对他们疏远并加以离间。

这些武人本来心里就充满怨恨,而且还没了家,这会儿王允又不停地刺激他们,他们当然就会选择造反了。王允严重错估了余部的态度,把和平解决的机会给放弃了。这毫无疑问给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其次,王允压根没去拉拢关东的各路义军。他错以为义军都是他的徒弟,肯定不会对他出手。这种愚昧的想法和傲慢的态度,使得诸侯们逐渐不再信任和敬畏他。

最终,当李傕等在长安发起反叛之际,关东诸侯并未派遣援军前来相助,王允反倒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实际上,像曹操、孔融这类关东诸侯,那也是颇具志向和威名的。他们将董卓推翻,也是为了给自己树立威信。要是王允能够做到礼待有才能的人,把他们拉拢过来并联合在一起,那自然能够聚集起更为强大的力量,稳稳地把控住局面。然而,他却傲慢又无知,似乎完全没有危机意识。这使得很多人不愿意跟他狼狈为奸,最终致使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3. 军事部署失误,导致士兵溃败如崩塌的山峰一般。

最后啊,王允在军队将领的选拔和任用方面,那可是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居然重用宋翼、王宏这些没啥本事的人,这就使得防守力量变得特别薄弱。吕布叛变之后呢,王允这边就没了最厉害的武将。而且那些诸侯也没派来援军,王允的防线很快就崩溃了,局面也就没法挽回了。

实际上,王允要是能够重用猛将,严格施行军法,唤起民众之心,凭借长安的城池进行坚守,完全能够支撑好几个月。到那时从两面进行夹击,也能够扭转不利的局势,逐个将敌人消灭。然而王允在军政方面过于武断,导致将领们战斗力全无,最终竟然找不到一个可用之人,防线也就轻易地被突破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合乎情理的。

【结语】

总的来讲,王允把董卓刺杀后,很快就掌握了大权,一时间在朝廷中权势极大。可是呢,他因权力而变得骄傲自满,还在战略上出现失误,致使政局很快就变得糟糕起来。才过了九十天,王允就壮烈牺牲了,他的部下也都被诛杀。

王允那为期九十天的掌权历程,可谓轰轰烈烈,着实让人感慨不已,也引人深思。咱得清楚,权力这东西,既能助人成事,也能让人毁灭;智慧呢,得时刻有谦逊低调来掺和,这样才能避免悲剧发生。要不然,历史绝对不会给无知和傲慢好脸色。

0 阅读:6
往复随安去

往复随安去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