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位列大将第三,在陈赓之前,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职务决定

从阳化石 2024-09-04 05:23:18

1955年,新中国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等10位将领授予大将,从大将排名上可以看出,军功战绩非常高的陈赓仅排在第四位,在老部下徐海东之后,也在黄克诚之后。

黄克诚能位列第三,很多人想不到因为什么。

我们知道黄克诚是红三军团出身的将领,红三军团有不少优秀的将领,与他资历不相上下的有彭雪枫,但在1944年牺牲。三军团除彭老总外,也就是黄克诚的职务高了。

抗日战争时,他担任344旅政委、八路军2纵政委,4纵政委。皖南事变后,部队改编为新四军3师,担任师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过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兼后勤司令,冀察热辽军区政委,南下中南时担任湖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等职。

在二十多年的革命岁月中,他长期干军事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干后勤工作,但最擅长就是开辟根据地。抗日时期在苏北发展部队,解放战争时在西满军区发动群众等。

从贡献来说,他的贡献并不小,论军功也是有的。但如果与陈赓相比,或许不是太突出,毕竟俩人侧重点不一样。陈赓在土地革命时期,因为各种情况,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受到限制,可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他率领386旅以及后来的太岳军区打了很多战斗,都非常厉害。解放战争时,更是作为一路大军开辟根据地,与刘邓、陈粟协同,进行战略跃进,减轻西北地区的军事压力,作战中打了不少好仗、大仗、硬仗,得到中央首长多次嘉奖等。

如果单从战功来说,粟裕、陈赓可排前两位。但为何中间有徐海东、黄克诚呢?

徐海东尽管在1940年以后就离开战争,可他的革命贡献在土地革命时期。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作为鄂豫皖第二支部队,在主力走后坚持在鄂豫皖2年,后率部挺进鄂豫陕开辟新区,一路上播撒革命的火种,尽管后来红25军主力北上陕北,将陈先瑞留在陕南,他不辱使命,将几十人的队伍发展到两千多人。

在陕北25军与陕北部队合并组建红15军,部队力量壮大后,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红军的发展一片根据地,使得部队得到发展壮大,而且尽其全力帮助中央红军渡过难关。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被提到第二到位置也是可以理解的。

黄克诚排名第三,我们不从战功来分析,从他在新中国成立担任的职务分析,或许能想明白。

1952年,黄克诚从湖南调去北京担任第三副总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当时,总长是徐向前,因身体不好,第一副总长聂总代理,上级调三野粟裕为第二副总长,四野黄克诚为第三副总长,一野张宗逊为第四副总长。

1954年,粟裕接替总参谋长,而黄克诚的职务也有所调整,不仅仅担任第一副总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而且还担任军委秘书长。

军委秘书长与总参谋长哪一个大呢?应该是此一时彼一时,此话怎么讲?

自从1952年,彭老总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黄克诚的工作在军委和总参。当时都在一起办公,工作起来很方便。因彭老总总是亲力亲为,秘书长的作用就不是很凸显。此时的情况分量或许没有主官三军的总长分量重。

秘书长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非常重要呢?

粟裕在离开总长后,黄克诚担任,他当时担任秘书长兼总长。到1959年,林总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因为身体不好,罗瑞卿担任秘书长兼总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从此,秘书长就不一样了,就是军委具体工作的负责人。

话在说回来,就在粟裕担任总长,黄克诚担任军委秘书长后,上级给总参增加9位副总长,陈赓、邓华、许世友、王震、彭绍辉、杨成武、韩先楚、张爱萍等等。

从职务来说,黄克诚不仅是第一副总长,而且担任军委秘书长职务可比副总长高。这样在1955年评军衔上,会不会因为现任职务?粟裕论战功以及职务都是无可争议的,徐海东情况特殊,黄克诚以秘书长兼第一副总长身份派在第三位不过分,陈赓排第四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种情况存在不存在呢?

0 阅读:1
从阳化石

从阳化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