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老总托人挽留他别离开晋察冀,怎么不是命令,因军委下令调他走

从阳化石 2024-09-05 01:31:23

1947年6月,在察哈尔军区担任司令员的郑维山接到通知,让他随刘邓大军南下,到鄂豫皖打仗。鄂豫皖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的家乡,如今离家十几年,怎么能不激动。

他的调动并非军区决定,而是军委决定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为加强大军挺进鄂豫皖后,能够迅速站稳脚跟。就在他高兴的收拾行装南下时,却被首长挽留下来,不是下令,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谈话。

郑维山是四方面军出身,抗战初期被派往晋察冀军区工作,在抗战前期,并没有安排到作战部队,而是搞军事教育。按说郑维山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师长,军事方面也不错,怎么会安排担任军事教育呢,无独有偶,像周纯全、詹才芳、洪学智、聂凤智、也都在抗日战争初期干军事教育工作,他们都是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多少与当时一些情况有关系。

抗战时期的郑维山,在军事方面上面没有太多发挥,主要与担任职务有关系。抗战胜利后,他被聂老总要去晋察冀工作。一般情况,如果不早走也可能被派往东北。晋察冀缺干部,从延安过路挺进东北时,不少干部被挽留,希望留在晋察冀加强工作。但他们接到的使命就是东北,因此婉拒了。

郑维山重返晋察冀后,接替张家口卫戍区司令一职,张家口被我解放后,成为晋察冀首府。郑维山被安排到这个职务上,可是担子很重。不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晋绥军区与晋察冀军区机动部队联合作战,他实际上没有直接参加。

直到张家口保卫战,这位卫戍司令率部在东线作战,因西线缺少兵力,而未能保卫住。后来,他的职务改为察哈尔军区司令。

当时的晋察冀军区,虽然有机动部队,可二级军区实力也不弱。经过1946年1月精简后,军区机动部队精简伤及根本,使得实力大大降低,地方军区武装反而增强。而地方军区一般都在自己区域作战,局限性很大,不少人思维还停留在抗战时期,将自己军区发展好就行,大局观意识不强,晋察冀野机动部队只有3个纵队,而且下辖2个旅,不满员。

晋察冀多次组建野战军又撤销,没有像其他战区机动灵活作战,在战略态势上处于被动。1947年,中央工委到晋察冀后,建议军区组建机动野战军,将地方部队一些部队补充到3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3个旅。

在1947年6月之前,郑维山在晋察冀的几年里,打仗不多,如今要走了,正好赶上组建野战军,腾出一些位置,让他在军事指挥员位置上更好发挥。

郑维山是想打仗的,因为当他听说要回家乡作战,那里是国统区,战斗形势很严峻,战斗也不会少。即便这样,也要回去。他被抽调回大别山,军委或许考虑到他没有在机动部队担任要职,只是在二级军区担任司令,属于后方部队,相比战略跃进任务来说,显得微不足道。

刘邓离开大后方,到国统区作战,战斗任务可以想象,他们要把陕北、山东的兵力吸引到鄂豫皖,不仅需要加强机动作战,也要加强根据地建设,而方方面面都需要干部。因此中原突围后的5师改编为12纵南下江汉,目的就是策应主力站稳脚跟。像王树声身体有恙,依然要去从后方到前线等。

军委下达命令,自然要服从,可晋察冀的情况确实需要干部,不能再流失了。如果野战军成立,就需要提拔一些能打仗的干部到位置上,上级也想留下他重用。当然,决定权在郑维山这里,他不点头同意,军区首长也没有办法,毕竟军委命令最大,而且要他执行的任务也很艰巨。因此还是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因聂老总在前线,无法回去,让朱老总挽留。结果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再次说服,才算留下了。

此后,在华北战场开始真正的指挥作战,率领部队很能打,被称为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0 阅读:0
从阳化石

从阳化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