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权倾天下,一逢大事就请示外孙女上官皇后,只是为了合法

八公读历史 2024-05-20 07:37:00

​​西汉最有权势的大臣,前半段是霍光,后半段是王莽。

王莽后来篡夺了大汉江山,不再是汉臣。所以霍光是货真价实的西汉第一权臣。

汉武帝特别是昭帝之后,霍光算得上是西汉事实上的皇帝,但是他却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请示了自己的外孙女。

说他是事实上的皇帝,是大事小情都是他说了算,立刘贺废刘贺听他的,立宣帝也听他的,没有不听他的事,不听他的事绝对办不成,不听他的人也必然没有好下场。

他请示的外孙女是昭帝的上官皇后,她是霍光的外孙女,等到昭帝驾崩时,她还是个十多岁的青春少女。

上官皇后基本上是影子一般的存在,也不会对霍光提出什么要求,为什么霍光却总以外祖父之尊去请示一个小小的外孙女呢?

实际上是,在权力游戏场里,上官皇后才是尊,霍光并不是尊,因为上官虽是外孙女却贵为皇后,而霍光虽是外祖父却是臣子。

昭帝刚死,上官仍然是皇后,朝中最迫切的大事是拥立新的皇帝。

大臣们都推举广陵王刘胥。这个刘胥,武帝生前时就不受待见,因为他鲁莽,整天只想着和野兽斗殴。霍光也不喜欢他,他的原因当然是先帝遗愿,但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刘胥是个成年人,又有武力,不好掌控,所以他看中的是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武帝宠爱的李夫人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刘髆。本来武帝的第一个太子刘据因为莫须有的造反自杀后,昌邑王刘髆似乎极有可能做太子,但是形势迅速急转直下。

他的母亲死了,武帝对他的宠爱也由此打了折扣。

他的舅舅李广利和亲戚、丞相刘屈氂密谋立他为太子,一个跑到匈奴不敢回来,一个被武帝腰斩。

他的另外两个舅舅李延年和李季因为李季和宫女厮混而灭族。

这样下来,刘髆的太子梦就碎了,或许是怕晚年喜怒无常的武帝爸爸收拾他,吓得在武帝之前便死了。

这样,接任的昌邑王刘贺在朝野上下都没有什么势力,从而被霍光看中。

霍光要说什么、做什么,别人自然不敢说什么,他有这个实力。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走了一系列法定程序。

他不自己说了算,不搞一言堂、一手遮天,至少要让别人觉得不是。

那就是把他和朝臣们商量的结果、其实是他个人的主意报告给昭帝的上官皇后,意思是请上官皇后决定是否派人迎接刘贺进京做皇帝。

上官皇后面对权臣和外公霍光,自然是同意,她从感情和可能性方面都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于是,霍光拿着上官皇后批准的诏书,派人前往昌邑国迎接新天子刘贺进京。

刘髆虽然有舅舅李广利支持,却没有做成皇帝,他的儿子刘贺不争不抢却做了皇帝,这难道是上天对刘髆被冤的补偿?

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霍光又提拔右将军张安世为车骑将军。此前的车骑将军是已经被霍光整个收拾干净的上官安一家,而上官安正是霍光的女婿、上官皇后的爸爸。对张安世做车骑将军这事,霍光也郑重其事地请示了皇后,自然也得到了皇后的批准。

但是在霍光看来,刘贺这个皇帝做得实在糟糕。

这个从地方来的小伙子竟然在短短27天内做了1000多件坏事,平均每天不舍昼夜地做了40多件坏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被霍光废黜。

刘贺不被霍光接受,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不听霍光的话、不如霍光的意,至少是不像昭帝那么乖。

他不明白的是,昭帝即位时是个小朋友,又有武帝爸爸要求他听霍光的话的遗诏,昭帝当然对霍光这个靠山言听计从。而刘贺是个成年小伙子,不说亲政,怎么能没有自己的想法呢?

霍光先和群臣讨论刘贺的种种不堪,话里话外都是刘贺这小子必须被废,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把大家伙吓得一片惊愕,这哪里是臣子该说的话该做的事!

惊愕归惊愕,没有人反对霍光,你老霍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取得了大臣们的同意,霍光接着向上官太后——这时候已经晋升为太后——打报告,汇报了刘贺的各种不像话的表现、或许就是他认为的不当表现。

上官太后听后当即下诏,不准刘贺从昌邑国跟来的臣子进入皇宫,据说这些臣子有200多人。

霍光公开说的是,刘贺是被这些人带坏的、教坏了的,真正的原因是怕他们跟进宫里来闹事,影响他办废帝的大事。

上官太后又下诏刘贺觐见,见她和重要的朝中大臣们。

上官太后给刘贺和昌邑臣子们下的命令,大概率是霍光要她这么做的。

刘贺进宫之后,就知道大事不妙。

上官太后身着盛装坐在帏帐之后,听尚书令宣读丞相张敞领衔群臣呈上的奏折,其中说我等冒死报告太后——不是自作主张,是向太后请示,要得到太后的批准。

这与其说是给上官太后报告,还不如说是给刘贺的宣判书,那里面的话把刘贺说得一文不值、罪大恶极。

尚书令读到内容过分之处,上官太后适时做出评论,你且暂停,刘贺你作臣子的,怎么能悖乱到这个地步?

上官太后这时已经把刘贺从皇帝降低到臣子的地位,估计刘贺听着听着,一定心如死灰。

尚书令读到结束处时,建议废黜刘贺,太后批复说“可以”。

上官太后盛装坐朝、适时评论、批准报告,也应该都是霍光提前请示她的时候教她这么做的。

刘贺知道无可挽回,他在惊愕、绝望之下还想做垂死挣扎,拼力说“我虽然无道,但还是不失为天子”。

在朝堂上一直没有说话也没有行动的霍光,此前把自己当作上官太后的下属,是众多臣子中一员,这时候恢复他的本来身份,站出来批评刘贺说,皇太后已经下诏废了你的皇帝,你怎么还敢称天子?

不是天子,也就不再是霍光的上级,而成为和霍光一样的臣子,但是又不一样,霍光仍然是权倾天下的第一权臣,而刘贺已成为恶贯满盈的罪臣,表面上的身份和地位立马发生天翻地覆的逆转。

霍光进一步的动作是立即脱下刘贺身上的皇帝装束,但不是放在自己手里,也不是交给别人,而是交给皇太后。

到此,合法的手续全部完成,对刘贺的皇位,是从上官皇后那里授权拿来的,现在又还给了上官太后。

国不可一日无主,皇帝的大位不能一直空着,把刘贺拉下了马,又得重新扶持一个新皇帝。这当然是霍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回立的是武帝的曾孙、前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这就是宣帝。

霍光看中的是刘据一家在巫蛊之祸中已经几乎死光,没有力量和霍光对着干。

而且按亲缘关系排下来,宣帝是霍去病的表外孙,同样也就是霍光的表外孙,无论如何,他认为刘病已都是正确的选择。

刘据这个太子没做成皇帝,但是帝位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他这一枝。这难道是上天对刘据不幸遭遇的垂怜?

选刘病已做皇帝,霍光也没有自行宣布,而是照样给上官太后打了报告,等到太后批示“可以”之后,刘病已才进宫拜见太后,先被封侯,然后霍光再给上官打报告,太后下诏批准刘病已做皇帝。

尽管上官太后就是尊重了霍光的意见,但是霍光在程序上一样都没有少。

霍光不厌其烦地做这些事,有没有必要?非常有必要!

不经过上官太后,他能不能办成这些事,当然能!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霍光不会这么做,也不能这么做,因为霍光不管有多大的能量,不管他已经事实上等同于一个皇帝,但他终归都是一个臣子,而不是一个皇帝。

他要是自己动手做了这些事,他就是擅权,就是违法,他废立刘贺、再立刘病已就都是非法行为,刘贺和刘病已的身份和地位也都是非法的,就得不到道义和舆论上的支持,也可能被其他臣子反对,朝臣中对他不满的大有人在,只要逮着机会他们就会跳将出来。

他不能做一个擅自废立皇帝的臣子,这是要留下骂名的恶人。

而皇帝不在,作为皇后和太后的上官,就是皇权的延续和象征,得到她的批准,霍光做的这些事就有了法理依据,废立刘贺、再立刘病已就有了合法性,刘贺和刘病已的身份和地位也就都有了合法性,尽管有人仍然不满意不同意不乐意,但是找不到反对的依据。

也就是那句话糙理不糙的名言:为了打鬼,抬出钟馗。

正是如此,霍光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去麻烦外孙女上官皇后,虽然皇后没有实权,是棋子是傀儡,也没有权力欲。

而这也正是堵住大臣们和天下人悠悠之口的的最佳办法。

比如当霍光认为刘贺的表现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大司农田延年就对他说,你何不上报上官太后,另换他人?这是通过别人的口说出他的心里话。

作为权臣的霍光,他深谙为官做人之道,既要实际的权力,又要做足面上的文章,事事必须程序合法,不能给人留下一点点的口实,这也正是他一直在官场四平八稳的真正原因。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36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