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现在的收入很多都有所下降了,个人赚钱难,企业也不容易,地方上来说也是收入缩水了,但是卖地收入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地方只能为明年的卖地业绩想办法了。
我们昨天视频也说了,2021年房地产总销售额达到了18万亿元,而根据克尔瑞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2月20号,全国300城的土地成交建筑面积12.2亿平米,比2022年同期下降了21%,而今年前11个月,全国的土拍收入为4.2万亿,同比也是下降了17.9%,高峰期的2021年土拍收入为8.7万亿,现在来说差不多少了4万多亿了,很多人可能没啥概念,要知道很多地方一年土拍也才上百亿,有的不到几十个亿了,所以才会出现不少地方开始出现各种让大家大跌眼镜的事了。
像之前的乐山大佛30年经营权拍卖、路边划车位收停车费等,还有部分地区的公务员都发不起工资或者拖欠了一些工资,当然大家都知道有地方托底只是暂时性的,后面都会补回来,所以现在还是很少看到有非偏远地区的公务员主动离职,偏远地区或者乡镇的话大家都懂得。拿乐山来说,去年乐山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亿元,但是支出却高达了315.12亿元,很明显的收支不平衡,再加上乐山原本的地方债务余额就有600多亿元,即使在不增加任何债务的情况下,乐山也需要4年多才可以还清债务,这不是个例,而是之前在楼市火爆的时候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火红的时候掩盖了一切的问题,而在楼市增长的情况下慢慢开始暴露了各地的财政情况了。
当然现在大家也不用特别悲观,根据2022年底数据,咱们地方的债务余额在35.1万亿,一般债务14.4万亿,专项债务20.7万亿,比2021年多了4.57万亿,加上中央的25.6万亿,差不多是超过60万亿左右,所以显性的债务还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毕竟咱们去年GDP就已经达到了120多万亿了,但是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地方的隐性债务,即城投债。大家都知道,过去楼市不景气的几年,都是靠城投、国央企在做气氛组拿地,要知道城投去年拿地了2.24万亿,去年总的土地出让是4.17万亿,城投拿地占比达到了54%,而今年11月全国卖地4671亿元,城投拿地已经占比55%了,说明城投依然处于拿地的主力军。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真正具备房地产开发能力的城投公司其实并不多,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去年拿地TOP100的企业中,城投就占了71个,但是真正盖楼的却很少,城投拿地入市率在8%左右,而2021年也不足10%,而据估算,城投的有息债务规模已近60万亿,其中25%为债券形式,其余为非债券形式,而过去银行肯借钱给城投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地方做信誉背书,相当于有人给城投兜底,而城投债的利息又比较高,相当于高收入、低风险,银行就肯定愿意源源不断的借钱给城投了,而近期高层也定调了,地方不能给城投做担保的,法律也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给任何企业做担保的,所以现在才在积极的化解各地的城投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城投债出问题,那就不是恒大2万多亿那么简单了,这才是最大的隐性大雷。
除了中央发行国债给地方外,地方自己也在不断开源节流,包括不少公交车停运、地铁站员工裁员、编外人员的清退等,都是在不断的缓解财政压力,因为地方也需要收入,如果一直花钱而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地方也是十分捉襟见肘的,因为地方没有印钞机,不能无限印钱,只能靠自己卖地和收税来钱,分税制后中央拿的是大头,地方留的小头,经济发达的地方问题还不是很大,经济落后的地方招商引资就比较困难了,很多企业都是为了薅这些落后地方的羊毛,然后薅完就留下一地鸡毛,拍拍屁股走了,这也是很多地方头疼的事情,所以还是卖地来的钱快,在土地财政的背景下,目前还没有看到更好的方式能够替代这块的收入,当然最近不怎么提的房地产税是未来的好方法,只是最近很多人有点遗忘了,但是大家要清楚,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最终能够实现房地产税的收取而已。
所以大家要清楚的是,随着楼市的调控深入,各地还会继续化解城投债,但是在根本收入来源没有调整之前,卖地还将是唯一的通道,因为地方很缺钱,但是咱们买房人其实更缺钱,就看钱流不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