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黑白间(一)|何为书法?

翻蓁熙 2024-04-11 06:14:41

中国书法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与中国文人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情绪表达方式。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特别的东方”(黑格尔)孕育了特别的艺术种类,书法艺术便是这特别的传统文化链上重要的一环。

“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豪不掩饰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憧憬和向往。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使用毛笔书写来完成的。它以绰约多姿、变幻莫测的线条组合在方寸之间来传递书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复杂情绪。白纸、黑字、红印,色调明快而又强烈,散发出摄人心魄的特殊魅力。

图一【说文解字・叙】(局部)

关于“书法”,自古至今解释众说纷纭。古人提出“六书”的概念,作为解释汉字的构成方法和功能用途说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中将六书定义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实际上,最早的文字并不是根据“六书”造出来的。

关于文字的起源传说,大体概括出来有三种,即仓颉造字说、结绳说和起一成文说。

《春秋纬・元命苞》有云,仓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在文字产生之初,应该会有类似仓颉的人物将文字做了一系列的归纳和整理的工作。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提到“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但结绳只是一种行为,它可以帮助人们记忆事件或者表达某种想法意图,但其并不能代表文字,随着时间的流逝,事件的细节特征会慢慢丢失,且没有办法长久地留存。

宋代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引一绕合之”,是结合了老子道家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来解释文字的起源,但没有确实的依据来证明其观点。

图二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随着现今考古研究的不断发展推进,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据说是上溯到六千年前在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陶器刻画符号,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 “意象文字”。

这些刻画符号只起到了提示和标记的作用,还不具备表情达意和传播的功能。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说新石器时代是汉字的萌芽时期。

“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郑樵《六书略》)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与语言的结合,让汉字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化学反应,单音节的汉语字词,使得汉字不论笔画的繁复或者简略,都必须在相同的空间范围内铺展开来,字体特征慢慢地由象形文字转化成象意结构的方块形字体,区别于西方拼音在线性空间中的表达方式,于方寸之间利用线条的方折圆转、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干湿等众多对立的动作和丰富的书写效果,使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人的目光,从而产生了书法艺术。

图三 宋 米芾《蜀素帖》(局部)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从金文到大篆、小篆,从汉代的隶书、朱墨笺帛,到魏、晋的草书、唐代的楷书、元明的行书墨迹,书体的演变慢慢趋于简练适用,书写材料却从相对容易得到的陶泥、甲骨、竹片开始,使用制作工艺更加繁复的金石、宣纸,古人对于书写材料的不断探索,极大丰富了书法长河中的书写形式,呈现出形态万千的书法作品。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直到清代的碑帖之争,不同时期的书法有着独特的形态魅力,吸引着世人对其的探讨一直持续至今。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