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价值无需多辩,它是大学四年所有专业赛事中含金量与性价比最高的。
在某些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该比赛能为综合成绩带来显著提升,有助于争取保研资格。
备赛过程能强化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技能。
部分高校依据此成绩评定研究生新生奖学金。
实践证明,尽管官方评价不高,但在特定场合如保研过程中,仍有一定影响力。
它也有不足之处:权威性有限,教育部并未将其纳入正式认可的竞赛名单,影响其整体价值。
竞争环境复杂,可能存在评分标准不统一、区域间晋级难易程度差异等问题。
命题质量争议,被认为过于注重技巧而非理论深度,与学术前沿脱节。
有报道指出赛事管理和评审可能存在不透明甚至不公平的情况。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作为专注于数学领域的比赛,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参赛者的数学能力和努力,但它并非最高等级的学术竞赛,其实际效用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参与竞赛是可行的,尤其是如果它对保研等有积极作用,而你的本科院校背景并不突出时,这在现实层面可能是有益的。
这项竞赛对于深入理解数学并无太大裨益,反而可能占据大量时间。
在保研面试中,许多学生在PPT中展示自己多次荣获数学竞赛奖项的经历,这让人不禁思考他们参赛的初衷及获奖后继续投入的意义。
除了数学类决赛外,该竞赛主要围绕数分、高代和解析几何展开,虽然这些内容本身对学生影响有限,但问题在于它加剧了过度依赖刷题而非深入学习的倾向。
学习数学自然需要解题实践,但那些在高中就已习惯刷题的学生,在大一时数分和高代的学习中往往延续了这一模式。
随着年级的提升,可练习的题目逐渐减少(如从实变函数、复变函数到流形拓扑、李群李代数等),同时用于刷题的时间也大幅缩减。

真正为研究生阶段做好准备的标志,并非是对数分、高代、解析几何的精通,而是能够识别哪些习题对于掌握新课题最为关键,并迅速吸收这些新知识。
这与单纯重复练习初等技巧在思维方法和时间管理上都是相悖的。
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频率越高的学生,往往较少接触更高级的数学课程(如微分拓扑、测度论、交换代数等丘成桐竞赛涉及的内容),并且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也相对薄弱。
丘赛和阿里竞赛至少能提供一个方向指引的作用,复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本科生所需的技能也是有价值的。
如果你想在研究生阶段有所建树,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并获奖,在大多数院校都能获得保研加分,且这是一项相对容易获取分数的途径。
若你打算考研,数学同样是必考科目,复习竞赛知识实则也是在巩固数学基础,竞赛成绩优异,数学能力自然不会逊色。

大学生数学竞赛不同于奥赛,其内容主要围绕高数或其他大学基础数学课程,认真准备绝对物超所值。无论是保研还是考研,数学竞赛的含金量都颇高,在撰写简历、选择导师时,其优势便会凸显。
研究生面试时他们会特别看重数学竞赛奖项,若数学竞赛表现出色,很可能成为老师们争抢的对象。
数学期末考试满分或许引不起老师关注,但数学竞赛获奖却必定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物理竞赛、英语竞赛虽也有其价值,但对于电子信息计算机类专业而言,物理竞赛的含金量并不及数学竞赛。
在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中,数学竞赛的成绩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如果你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数学竞赛可能不是那么关键,但它依然能为你的简历增添光彩。
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你在参赛方面本就具备优势,更不应轻易放弃任何机会。

有些同学也是从大一大二起就开始参与竞赛,逐步从北京市三等奖迈向一等奖,再进阶至全国奖项。
至于第二学位,确实会占用不少时间,这需要你自行权衡。
参加全国数学竞赛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投入少、收益高且风险极低。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