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如果接收外东北,能否振兴老工业基地?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百态 2025-02-12 02:33:40

东北及外东北地区是一个极为广袤的地理区域,面积约三百万平方公里,与两京一十三省相当。

海参崴和庙街这两个港口,对东北腹地经济的影响或许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显著。

海参崴可能凭借来料加工发展成为一个类似汕头规模的城市,从而促进当地就业。

而庙街和库页岛则主要发挥渔业和旅游业的功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

外东北的回归虽不能使东北重获生机,但在政治层面却极具价值,能够直接赋予我国太平洋出海口,且势力可延伸至日韩后方。

工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并非资源或地理优势,而是市场需求与订单。

这些条件虽重要,但若无市场的支撑,它们的价值便大打折扣。

日本与韩国之所以能在加工制造业上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其身处欧美市场的核心圈层,得益于发达国家的大量订单。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的发展轨迹也验证了这一逻辑。

缺乏订单的工业,本质上已非真正的工业,而更像无根之木的水司楼,若无公共财政的持续支持,终将面临亏损与倒闭的命运。

那么,将外东北地区纳入版图能否提升东北工业的市场订单量与竞争力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举不仅无助于增强市场订单,反而可能促使俄罗斯加速向西方靠拢,导致国际环境的恶化,甚至丧失现有的中俄贸易合作机会。

归根结底,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与战争的逻辑是相悖的。

东北地区的北部拥有通往海洋的出口——抚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即使有人不愿意接受,它也是一个能够抵达日本的港口。

海参崴这个港口在某些季节会因为冰封而无法使用,俄罗斯人甚至需要准备破冰船来应对这种情况。

无论一些人如何否认,这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过去,俄罗斯人在旅顺长期驻扎不走的原因,正是因为海参崴的条件不佳。

东北工业基地的衰退主要源于林业、煤矿和石油等一类资源被国家统一管理。

在此基础上,一些南方的企业家通过低估价值、入股、做空、腐败等手段,将这些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优质生产资料私有化。

剩下的那些30年前南方企业家都不屑一顾的工业,如今谈何复兴?

收回外三江需倾全国之力,然而最终受益的仅是三省东部那部分,约2000万人左右,其余省份和地区则面临纯亏损境地。

这与当年东北工业滋养全国的情形大相径庭,那时其他地区尚能发展起来予以反哺,而外三江除了多出一块土地用于耕种以及具备战略意义外,并无其他特殊价值。

而且,要在外三江维持军事威慑,成本高得惊人,驻扎于此的海军会陷入类似“沙俄困境”的尴尬境地,一旦发生战事,其他战区的海军根本无法提供支援,毕竟军舰不可能从陆地上拖过去。

凭空增加的上千公里海岸线会让国防开支呈指数级增长,单靠三省根本无法承担这笔费用,这与江浙地区不可同日而语,江浙不仅能自行负担国防成本,还能有余力搞发展。

外东北只能依靠全国之力不断投入资金,却看不到任何回本的希望。

所以,将这部分成本转交给俄罗斯,无疑是最佳选择,既能节省开支,又能为我们应对美日在东北亚的军事力量提供一个缓冲地带。

外东北的地理位置极为尴尬,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防区,无法与整体防御布局相融合,东海黄海舰队无法为其提供支援,若想将其与西太平洋的战区连接起来,甚至需要拿下整个朝鲜半岛。

可朝鲜半岛那地方还不如外东北,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且地处全球贸易链末端,想要回本简直是遥遥无期。

现在明白我们为何一再强调与俄罗斯没有领土争端了吧,并非心善或软弱,而是经过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明智决策。

获取外东北后,预计吉林省将在图们江出海口北岸划出一块土地,建立一个小型的日照经济区。

关键在于是否能与日本和韩国建立产业分工合作。

很有可能在小日照和海参崴设立经济特区,甚至考虑将计单市纳入其中。

经常提到的苏南、浙北、温州、珠三角等发展模式,其核心动力是乡镇企业,而东北地区的乡镇企业并不为人所熟知。

如果能尽早在沿海地区引入“三来一补”的投资模式,考虑到东北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发展一批乡镇企业应该不成问题。

特别是延边地区,原本就是朝鲜族的聚居地,韩国人可能会对投资小日照表现出浓厚兴趣。

海参崴与日本相隔不远,实施产业分工同样具有可能性。

依托东北成熟的铁路网络向内陆扩展,发展电子产业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库页岛和庙街地区富含石油资源,如果运营得当,完全有可能整合大庆油田资源,成立一个东北石化集团。

中日韩三国有望形成环日本海的经济圈,而珠三角则可与东南亚共同构建环南海经济带。

这一过程中,最受影响的可能是山东和江浙地区,因为它们早期高度依赖日本和韩国的投资。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5
凡尔赛百态

凡尔赛百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