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帝死于1620年,他执掌这个国家已经长达48年之久,是明朝执政最长的皇帝。
他执政期间的前十年,有张居正主政实施改革,一度出现中兴之象,但之后,随着万历帝皇帝的怠政,明王朝逐渐走向下坡,随着万历二十四年的矿税兴起,国家被弄得一团糟,到了万历去世的前两年,努尔哈赤在辽东发起攻击,明军一败再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万历帝也逐渐走向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在《明实录》和《明史》中,对于万历帝的死只有寥寥几笔,且枯燥乏味。但好在这一年,有一队朝鲜使者来到了北京——这样其实也很正常,也因为朝鲜和明朝的关系十分紧密,在整个大明200多年的历史里,朝鲜派出的使者超过了千次,平均每年就有好几次。而这对朝鲜使者之所以会在北京,是因为他们要向明朝进行解释:他们并没有私通后金努尔哈赤。
明朝有这样的怀疑其实也很正常,萨尔浒之战中朝鲜派出了13000人的援军,但这些人在战败后直接投降了后金。1万多人投降,明朝的怀疑两者之间有私通情形也是很正常的事。
朝鲜使者李廷龟到了北京之后,和明朝官员多方沟通之后,得到了谅解,但文书还需要进呈万历帝,得到批准之后方才生效。
十七日,天刚亮,朝鲜使者李廷龟自午门左掖门入会极门,进入内官房,此时他发现翰林钱象坤、中书舍人、尚宝寺丞等官员都已经先到了。翰林和中书舍人负责文书,尚宝寺丞负责印玺,人员实际上都已经到齐了,现在只要把文书呈送给万历帝,万历帝点个头,几人书写,印玺就可以了。
但这几名官员是见不到万历帝的,还要等太监出来回话。
不一会儿,太监就出来了,说万历帝昨夜病症加重,睁不开眼,恐怕是无法将敕书呈上去了。
李廷龟未能完成使命,自然不肯离去,就让翻译对翰林和太监说:“我们受皇帝的敕命而来,突然遇到皇帝圣体有疾,但如果就此停止使命,是万万不可的。皇上是长年的老毛病,因为太热所以闭眼,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再次禀告。”
太监听从了李廷龟的话,等到晚上万历帝睁开了眼睛,就把这件事上前说了,万历帝点头同意。
翰林官员和太监将敕书交予了李廷龟,李廷龟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很有可能是万历帝生前下的最后一道敕书。
到了二十一日,也就是朝鲜使者拿到敕书后的第三天,万历帝病重了,已到弥留之际。所有的御医都被放回,意味着无力回天。
万历帝被抬到了弘德殿,内阁首辅方从哲、英国公张惟贤、兵部尚书黄嘉善、吏部尚书周嘉谟等八人站在万历帝身前。为何内阁只有方从哲一人到场呢?因为万历帝怠政,不补充官员,所以内阁长期就只有方从哲一位成员。
万历帝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用手指了指自己的面部,让八位大臣上前看看自己病成了什么样子。
方从哲这个时候上奏,请求发内帑以充辽饷。
吏部尚书周嘉谟则上前请求批准各部门的人员安排。
这两位重臣的行为属实有些唐突,在皇帝弥留之际没有去安慰皇帝,还在上奏,少了些人情味。其实这也怪不能怪两位大臣,万历帝长期不上朝,也不见臣子,即便是内阁大臣一年也见不到皇帝几面,朱庚当了三年首辅甚至一次都没有见过万历帝。而各部门缺乏人员,超过三分之一的岗位无人任职,急需增补人员。所以大臣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来上奏这些事情。
万历帝听了两人的上奏,没有任何回应,只是用手握了两人的手,不久即断气,死于当日酉时,也就是傍晚6点钟左右。
朝鲜使臣还记录了万历帝的陪葬,说棺中各填有黄金和白银各3000斤,还有一缸内放着其他宝物。
朝鲜使臣很显然低估了大明朝皇帝所享受到的待遇,他的记录很显然是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万历帝定陵现今已经考古发掘出来,万历帝的棺材内没有黄金和白银各3000斤,但其棺材内出土的乌纱翼善冠等珍贵物品,远比黄金和白银更珍贵。万历帝的陪葬宝物的也不只有一个缸,而是26箱随葬品。
都被郭沫诺盗个干净
万历的所谓怠政和执政48年,解释了明朝大多数皇帝寿命不长的原因
皇帝不懈怠寿命不会长的,一个这么大国家所有的事情政务最后都要自己裁决,认真干下去肯定都不会长命的。
万历帝死的时候还不到60,这年龄放到今天,还在打卡上班没退休呢。说到底就是以前的医疗水平太差了,虽贵为皇帝,一点小病说不定就熬成大病,一命归天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几个能有明朝这样?
明就亡于万历
说起万历,就想起了郭沫若狗崽子,必定遗臭万年
专业真不敢说
明蕃里有在位72年的王爷!
如果他像崇祯那样亲力亲为,估计明朝早就亡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