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实际执政长达63年,活了89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以“十全武功”自诩,但其统治期间因军事失利、政治斗争或贪腐问题处决的大臣至少有7人。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7人都是因为什么原因被乾隆所杀。
1、讷亲讷亲出身满洲镶黄旗勋贵世家,其祖父遏必隆为康熙朝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姑母孝昭仁皇后更使家族深植宫廷权网。雍正年间便被委以重任,乾隆十年(1745年),讷亲飞速高升,不但被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还接替去世的鄂尔泰任领班军机大臣,成为乾隆初期的朝廷第一红人。
1747年大小金川叛乱爆发,乾隆特命讷亲为经略大臣督师平叛,期许其重现先祖赫赫战功。然而讷亲久居庙堂,缺乏实战经验,在川西高原陷入僵局:其固执采用围困战术,忽视藏碉易守难攻特性,致使清军伤亡惨重;更因苛责前线将领导致士气涣散。战报传至京师,乾隆震怒,连发十二道谕旨痛斥其“畏葸乖张,全无方略”,借机将军事失利升格为政治罪责。

讷亲影视形象
1749年正月,乾隆特遣侍卫鄂实携遏必隆遗刀赴军营,当众斩首讷亲,首级传示各路清军——以祖传宝刀处决勋贵后裔,既昭示皇权对世族荣耀的绝对凌驾,又以血淋头颅震慑前朝旧臣。
这场处决远非单纯战败问责,实为乾隆系统性清洗雍正旧势力的关键步骤。讷亲之死与同期鄂尔泰党羽遭清算、张廷玉被削爵形成政治组合拳,终结了雍正时期“满汉共治”格局。乾隆借金川败局完成权力重构,既铲除制约皇权的辅政集团,又以“贻误军机”罪名规避“屠戮功臣”恶名,堪称帝王权术的冷厉典范。
2、张广泗张广泗是汉军镶蓝旗人,雍正朝崛起的军事将领。早年随鄂尔泰平定云贵苗疆叛乱,以铁血手段焚毁苗寨千余座,擒杀起义首领包利、红银,因功升任贵州巡抚、云贵总督,获雍正帝“能任事”评价。乾隆初年,他延续强势作风,镇压贵州古州苗变,成为西南边疆的军事支柱。

张广泗
1747年,乾隆委任张广泗主攻大金川,但其坚持“以碉攻碉”战术,强令清军在川西高原仿建藏式碉楼与土司对垒,致使七万大军困守两年,耗银900万两却寸步难进。更致命的是,他隐瞒勒乌围惨败——因轻信土司莎罗奔诈降,导致清军万余精锐遭伏击覆灭,却谎报“雪崩阻路”掩盖败绩。乾隆察觉奏报矛盾后震怒,将其与指挥失当的满臣讷亲同列为战败祸首。
1749年,张广泗以“贻误军机”“欺君罔上”罪名被斩首,家族百余口流放黑龙江。此案表面是追究军事责任,实则深藏乾隆整肃雍正旧臣的政治意图:张广泗作为汉军旗出身的前朝悍将,与满蒙贵族矛盾深重,其处决既震慑汉人督抚,又为傅恒等满洲新贵掌权铺路。金川之败的屠刀,最终斩断了雍正时代汉将势力的最后余晖。
3、柴大纪柴大纪是浙江江山人,武进士出身,早年任福建漳州守备,累迁至台湾镇总兵。其军事生涯的巅峰是1787年林爽文起义时死守嘉义城:面对十万义军围攻,他率八千残军苦撑六个月,拆屋为薪、煮革为食,最终等来福康安援军解围。乾隆盛赞其“忠节超群”,破例赐封汉人罕见的“一等义勇伯”,并绘像紫光阁。

柴大纪
然而封爵仅一年,柴大纪即因福康安弹劾陷入绝境。这位满洲贵胄指控其“克扣军饷”“纵兵劫掠”,更指其拖延战局以自抬身价。乾隆初欲网开一面,但柴大纪在御审时坚称“提督与总督品级相当,无跪拜之礼”,触犯皇权禁忌。1788年秋,乾隆以“贻误军机”罪改判斩立决,刻意选在福康安凯旋当日行刑,将嘉义功臣变为政治祭品。
4、周学健周学健是江西南昌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福建学政、浙江巡抚,乾隆六年(1741年)擢升河道总督。其仕途前期以治水见长,主持修复黄河云梯关决口,推行“束水攻沙”法疏浚运河,获乾隆“勤勉可嘉”朱批。1745年调任江南河道总督,兼署两江总督,权势达至巅峰。

周学健
周学健遭诛源于多重罪状交织。1748年,山东巡抚喀尔吉善弹劾其收受属员贿赂、挪用河工银两,乾隆派钦差查实其贪污河银逾十万两。更致命的是,其与军机大臣讷亲过从甚密,涉嫌结党营私。乾隆借机深挖,揭出周学健在母丧期间纳妾、私役河工等违制行为,触犯儒家伦理与国法双重红线。
1749年乾隆以“贪黩营私、罔顾伦常”罪名判斩立决。此案本质是乾隆打击前朝朋党势力的关键步骤:周学健作为雍正旧臣,与讷亲、张廷玉等构成官僚网络,阻碍皇权集中。其处决与同年讷亲被诛形成政治组合拳,昭示乾隆彻底清洗雍正遗留官僚体系、重构权力格局的决心。周学健之死,标志着乾隆朝从“宽仁治国”转向“严刑峻法”的吏治转折。
5、恒文恒文是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年间由笔帖式入仕,历任知府、道员,乾隆初年升任湖北巡抚。其仕途转折在边疆治理:1755年调任云贵总督,督办铜政期间,镇压滇黔交界苗民骚乱,整饬边防屯堡,获乾隆“勤敏可任”嘉奖。任内强化改土归流政策,削弱土司势力,巩固清廷对西南边疆控制。

恒文
其罪源于权力膨胀后的贪腐。1757年,恒文借进贡之名,令属员以低于市价三成强制收购民间铜器,差价中饱私囊;更向云南各级官员勒索“见面礼”,连知府都被迫献金二百两。云南巡抚郭一裕上奏弹劾,乾隆派刑部尚书刘统勋彻查,查实贪污白银逾四万两。
乾隆对此案格外震怒:恒文作为满洲勋贵,本应恪守“清语骑射”祖训,却成贪腐标杆。1757年六月,乾隆以“负恩狂悖”罪判其自尽,家产抄没。
6、鄂昌鄂昌是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雍正重臣鄂尔泰之侄,凭借家族荫庇入仕。历任甘肃巡抚、四川巡抚等职,任内参与平定准噶尔后勤调度,主持河西走廊军屯建设,保障清军西征粮秣供应。乾隆初年整顿甘肃马政,严查营私倒卖军马,获“办事勤谨”评价。

鄂昌
其死因与乾隆朝文字狱直接相关。1755年,乾隆借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掀起政治清洗,发现鄂昌与胡中藻多有诗文唱和,称引“南斗声名北斗悬”等悖逆词句,更在其诗集《塞上吟》中推崇汉俗,称蒙古为“胡儿”。乾隆怒斥其“忘本负恩”,以“结党悖逆”“沾染汉习”定罪。更深层背景在于鄂昌作为鄂尔泰家族核心成员,卷入雍正遗留的鄂尔泰-张廷玉党争余波,乾隆借此案彻底铲除鄂尔泰派系。1755年秋,鄂昌被革职锁拿,乾隆特谕强调“满洲本性岂可效汉人习气”,判其自尽,家产抄没。
7、常青常青是满洲镶蓝旗人,初任西安将军,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调任福州将军,后擢升闽浙总督。其仕途转折在台湾林爽文起义:1787年起义爆发时,常青作为福建最高军事长官,率军渡海平乱,但因指挥失措屡遭败绩。他坐拥两万清军,却在凤山、诸罗等地被义军击溃,被迫退守台湾府城固守待援,致使全台大半陷落。

常青
乾隆最初念其效力年久,仅予革职留任。但随后调查揭露致命罪状:常青为掩盖败绩,谎报“阵斩贼首”,虚报战功骗取朝廷嘉奖;更克扣军饷导致兵士哗变,甚至纵容部将劫掠民财激化民怨。1788年福康安抵台扭转战局后,常青的渎职行径彻底暴露。乾隆以“贻误军机”“欺君罔上”罪名判其斩监候,秋后处决。
小结:
乾隆帝执政期间以铁腕手段处决七位重臣,深刻展现帝王权术与政治清洗的交织。讷亲、张广泗因大小金川战事失利被斩,实为乾隆铲除雍正旧臣势力;柴大纪虽坚守台湾却因触犯满汉礼仪遭诛,常青因贻误军机被斩,折射军事问责背后的权力博弈。周学健、恒文因贪腐获罪,前者牵连朋党网络,后者暴露满洲贵族堕落。鄂昌卷入文字狱,象征乾隆打击前朝权臣残余势力。这些处决事件本质是皇权集中化的血腥进程,通过军事问责、反腐整肃和文化镇压多重手段,乾隆成功重构权力体系,终结雍正时期政治格局,确立绝对君主权威。每起案件都精准打击特定政治集团,既维护统治效能,又塑造"十全武功"的帝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