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五姓七望到底有多尊贵,甚至连皇室都没资格迎娶

五姓七望是隋唐时期所有世家大族中最为尊贵的五支,分别是李、崔、卢、郑、王,李氏和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它们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当时五姓七望为了保持血缘的纯粹,只坚持内部通婚。盛唐时期宰相薛元超都为不能娶五姓女而遗憾,唐文宗想为太子娶郑氏女儿都不能如愿。唐太宗时期官员修《氏族志》时,毫不犹豫地将博领崔氏排在了第一位,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后大为不满,但是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可见当时五姓七望的高贵,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

1、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起源于战国末期,先祖李崇任秦国陇西郡守,奠定家族根基。秦汉时期,李信、李广等名将辈出,李广以抗击匈奴功绩成为家族精神象征。东汉末年,李氏迁居狄道(今甘肃临洮),逐渐形成“陇西李氏”郡望。西晋至南北朝时期,李暠建立西凉政权,将家族从地方豪强提升为统治阶层,其孙李歆延续政治影响力。

李暠

北魏时期,李虎任西魏八柱国之一,受封陇西郡公,掌控关陇军事集团核心资源。隋唐之际,李虎之孙李渊借助关陇贵族网络起兵,建立唐朝,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使陇西李氏跃升为皇室。唐代李氏族人遍布军政要职,李靖、李勣等名将巩固边疆,李白等文化名人提升家族声望。安史之乱后虽遭冲击,但通过科举与联姻维系影响力,至宋明仍为顶级士族。

2、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发轫于战国时期,先祖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以谋略见长,奠定家族声望。秦汉之际,族人李齐任中山国相,开启仕宦传统。东汉时李膺以“天下楷模”之誉领袖清流,党锢之祸中虽遭迫害,却使家族跃升为顶级士族。西晋李胤官至司徒,推动家族转型为经学世家。北朝时期,李孝伯、李安世参与魏孝文帝改革,献策均田制,将经济思想注入治国方略。隋代李德林辅佐杨坚建隋,获封安平公,其子李百药撰《北齐书》延续文化影响力。

李左车

唐代赵郡李氏涌现李吉甫、李德裕等七位宰相,李德裕主导的会昌中兴与牛李党争,彰显其政治能量。家族通过联姻皇室(如李德裕孙女为唐宣宗妃)、把控科举(李栖筠首创进士科考诗赋)巩固地位,更以李华、李翱等文学大家维系文化话语权。其发展脉络融合清流风骨与务实政治,从汉晋经学世家转型为隋唐科举精英,凭借制度设计与文化传承延续千年门第辉煌。

3、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起源于春秋齐国,东汉时崔篆、崔骃以经学显名,迁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形成郡望。东汉崔寔著《四民月令》,确立家族“耕读传家”传统,兼修儒法思想。曹魏时期,崔琰任尚书辅佐曹操,其侄崔林官至司空,奠定政治根基。西晋崔洪以清正名世,位列九卿,家族跻身北方顶级门阀。北魏崔浩辅佐太武帝统一北方,推动“神麚改制”,却因国史案遭诛,家族一度受挫。北齐崔暹掌选官权柄,通过“考功簿”制度重振门第。

崔寔

隋唐时期,博陵崔氏转型科举世家,唐代出15位宰相,崔仁师修《隋书》,崔融参与修定《唐六典》,崔护“人面桃花”传为诗坛佳话。家族凭借婚姻网络(如与范阳卢氏世代联姻)与学术传承(崔行功注《汉书》),在牛李党争中保持超然地位。其发展脉络融合经世致用与文学造诣,从汉末经学世家蜕变为中古官僚集团代表,以制度性优势维系千年门第荣光,直至唐末科举变革方渐式微。

4、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发源于西汉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始祖崔业仕汉为东莱侯,东汉崔篆、崔寔父子以经学显名,奠定家族儒学根基。曹魏时期,崔琰任尚书辅佐曹操整顿吏治,其族弟崔林官至司空,推动家族跻身顶级门阀。北魏崔宏、崔浩父子两代辅佐太武帝,主导“神麚改制”确立官僚体系,崔浩更以汉化政策整合胡汉矛盾,却因国史案遭灭族之祸,家族短暂受挫。

崔浩

北齐时期,崔暹推行考绩法重振门第,崔季舒掌修律令巩固政治资本。隋唐时转型科举世家,唐代出12位宰相,崔群参与削藩革新,崔龟从修《元和国计簿》凸显经济谋略。文化上崔颢《黄鹤楼》、崔国辅宫体诗影响盛唐文风,联姻策略则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形成铁三角联盟。其发展脉络贯穿经学立家、制度革新与文学造势,从汉魏清流领袖转型为隋唐政学精英,虽因唐末藩镇割据渐失影响力,仍以“五姓七望”之尊贯穿中古士族兴衰史。

5、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发轫于秦汉之际,始祖卢绾受封燕王,汉末卢植以镇压黄巾、师从马融的文武双全之姿,奠定家族经学与军政并重的传统。曹魏时期,卢毓执掌吏部开创九品中正制,使家族跻身北方顶级门阀。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时,卢玄任中书博士,主导鲜卑贵族儒学教育,促成范阳卢氏与博陵崔氏、荥阳郑氏结成“北朝三姓”联盟。北齐卢思道以《劳生论》针砭时弊,延续清流风骨。

卢杞

唐代卢氏转型科举世家,出八位宰相:卢怀慎开创“学士参政”模式,卢杞虽涉党争却凸显政治能量;卢照邻、卢纶等文人引领初唐四杰与中唐十才子文风。家族通过“五姓七望”内部联姻巩固地位,更以《卢氏家训》规范族学,培育出卢鸿一、卢藏用等隐逸名士。唐末卢光启任昭宗宰相,试图挽救颓势未果,但宋代仍有卢多逊位列宰辅。其发展脉络融合经学立家、制度创新与文化传承,从汉末地方豪强蜕变为中古士族典范,虽随科举普及渐失门阀特权,却以文化世家的韧性延续千年影响力。

6、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起源于春秋郑国,后以国为氏定居荥阳。西汉郑当时任大司农,首开家族仕宦传统;东汉郑兴、郑众父子注《左传》《周礼》,奠定经学世家根基。曹魏时期,郑浑任将作大匠兴修水利,使家族跃升为中原望族。西晋郑袤官至太傅,其子郑默编《中经新簿》确立目录学权威。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郑羲任秘书监主导汉化政策,其子郑道昭以云峰山摩崖石刻彰显文化造诣,推动家族融入北朝权力核心。

郑畋

唐代荥阳郑氏转型科举世家,出十位宰相:郑珣瑜抵制宦官专权,郑畋率军平定黄巢之乱;郑虔诗书画三绝,郑綮“歇后诗”独树文坛。家族通过联姻皇室(如郑颢尚万寿公主)与五姓通婚维系门第,更以《郑氏规范》构建宗族管理体系。虽经唐末战乱冲击,宋代仍有郑居中官至太宰,元代郑鼎修《水利图经》延续影响力。其发展轨迹融合经学立家、科举入仕与军政建树,从汉晋经学世家蜕变为中古顶级门阀,以制度性优势维系千年门第荣光,成为“五姓七望”中政治韧性最强的士族典范。

7、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发轫于春秋时期,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秦代王翦、王贲父子灭六国立功,奠定军事望族根基。西汉王允诛董卓,使家族跃升为顶级士族。魏晋时期,王昶任曹魏司空,著《治论》确立家学家风;其侄王浑助西晋灭吴,受封京陵侯,与琅琊王氏并称“二王”。北魏王慧龙自南朝归附,通过联姻鲜卑贵族,促成太原王氏融入北朝核心阶层。

王翦

唐代家族转型科举世家,王维以诗画双绝引领盛唐文风,王涯任宰相推动“甘露改制”,王勃位列初唐四杰彰显文化影响力。北宋王祜手植三槐象征“王氏必兴”,其子王旦官至宰相,主导澶渊之盟后国政。家族通过“三槐堂”宗族体系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世代联姻,维系“五姓七望”地位。其发展脉络贯穿军政立基(秦汉)、玄儒并重(魏晋)、文化转型(隋唐)三大阶段,从武力豪族蜕变为科举精英集团,凭借诗礼传家的制度性优势,成为跨越二十余朝、绵延两千年的顶级门阀典范。

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到,五姓七望家族源远流长,及至唐朝,他们已经看不起李唐皇室,主要有以下几点:

历史渊源的贵族正统性这些家族多起源于汉魏甚至春秋战国时期,如范阳卢氏始祖卢植为东汉名儒,太原王氏可溯至秦将王翦。他们历经朝代更迭仍维系门第,形成「累世公卿」的世族记忆,其家谱厚度远超李唐皇室。文化垄断与社会声望通过经学传家掌握话语权:荥阳郑氏注疏《周礼》、博陵崔氏著《四民月令》,形成「非我族类不可传」的家学体系。唐代科举考试仍以经史为核心,这些家族凭借藏书、师承垄断知识生产,科举及第者多出自其门生网络。血统联姻的闭环生态五姓七望实行内部通婚,形成超越皇权的婚姻壁垒。唐高宗欲纳太原王氏女为妃竟遭婉拒,民间甚至流传「娶妻当娶五姓女」的谚语。这种「自产自销」的联姻模式,使其社会地位凌驾于依靠军功起家的关陇集团。

五姓七望

经济基础与地方控制力拥有跨州连郡的庄园经济,如清河崔氏控制河北漕运,范阳卢氏掌握幽州马市。安史之乱中,这些家族通过私兵部曲维持地方秩序,形成「朝廷治关中,士族治州县」的二元格局。对抗皇权的隐性资本唐太宗修《氏族志》试图压低山东士族,结果反促其声望更高;武则天推行科举打压门阀,但七望子弟仍占据进士科四成名额。直至晚唐,李德裕仍以「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为由排斥寒门。

所以五姓七望的家族在唐朝自然就形成了天然的优越感,不过他们基本上都被黄巢终结了。黄巢多次考试,就是没有考中,无奈之下加入了起义军,后来他成为起义军的领袖,针对李唐皇室和当时的世家大族,包括五姓七望进行了一波大屠杀。

起义军以"天补平均"为旗号,针对性摧毁士族庄园。荥阳郑氏在河南的千顷良田被"淘物助军",范阳卢氏幽州马市的数万头战马被充作军需。博陵崔氏河北宅院多被焚毁,《旧唐书》载"甲第朱门无复存者",仅赵郡李氏在镇州(今石家庄)的藏书楼就被焚毁典籍三万卷。

黄巢在广州屠杀胡商时,同步清洗依附士族的官僚体系,《北梦琐言》记载"衣冠户殄灭殆尽"。太原王氏在河东的十二支房,战后仅存三支;清河崔氏成年男丁死亡率达七成,部分支系绝嗣。长安沦陷期间,拒绝投降的荥阳郑氏子弟三百余人被集体沉溺龙首渠。

起义军攻占洛阳后,捣毁吏部甲库档案,士族赖以维持门荫的谱牒文书尽毁。此后科举取士不再依赖郡望推荐,寒门占比从晚唐前期的35%骤升至唐末的62%。范阳卢氏在乾符五年(878年)后再无进士及第者。

战乱中士族藏书散佚,博陵崔氏《四民月令》孤本被义军裨将用作引火之物。赵郡李氏家传《春秋》注疏因大儒李磎被杀而失传,其子孙被迫"弃儒从商"。门阀联姻网络也随物质基础崩塌而解体,五姓通婚率从唐中期的72%降至五代初的不足15%。

起义军残部朱温、李克用等崛起,依托藩镇武力重新分配资源。荥阳郑氏被迫向宣武军节度使献地求存,太原王氏则分裂为河东、汴梁两派依附不同军阀。

可以说黄巢起义终结了自汉魏以来延续七百年的门阀政治,开启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平民化转型。

0 阅读:0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