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守城时间最长的十场保卫战,都由哪位大将来守城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有很多冲锋陷阵的将领,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披靡向前,立下赫赫战功。同样,历史上也有很多善于守城的将领,他们坚守孤城,抵御敌人的长期进攻。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十场守城保卫战。

1、襄阳保卫战(1267-1273年,约6年)

宋元襄阳之战(1267-1273)是决定宋蒙国运的关键战役。作为长江中游水陆枢纽,襄阳与樊城夹汉江而立,控扼汉水入长江之咽喉,素有「天下之脊」之称。蒙古自1235年首次攻宋受阻后,忽必烈采纳汉人幕僚建议,转变战略:1267年派阿术、刘整率军南下,以襄阳为突破口,实施「先取襄汉、浮汉入江」的灭宋计划。南宋深知此地存亡关系全局,以吕文焕为京西安抚副使兼知襄阳府,李庭芝任两淮制置使统筹救援,构筑「城高池深、粮械充足」的防御体系,并依托汉江水军形成立体防线。

吕文焕

蒙古采取「长围久困」战术,筑鹿门、白河等十座城堡切断陆路,训练水军七万封锁汉江,同时使用回回炮等攻城器械昼夜轰击。南宋先后组织十余次援救,1272年张顺、张贵率敢死队突破封锁送入物资,但最终全军覆没。1273年樊城失守,元军焚毁浮桥隔绝襄樊联系,以回回炮摧毁襄阳谯楼,吕文焕苦守六年弹尽粮绝,被迫降元。此战耗尽南宋精锐,长江防线门户洞开,元军次年顺流东下直取临安。襄阳陷落不仅体现蒙元军事革新成效,更暴露南宋战略被动与后勤短板,成为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战术的经典案例,标志着东亚陆权力量对传统江南水网防御体系的终极突破。

2、战国邯郸之战(前259-前257年,约2年)

邯郸之战(公元前259年—前257年)是战国后期具有转折意义的战略决战。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后意图彻底摧毁赵国,于前259年发兵二十万围攻邯郸。此时赵国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四十万精锐,但在平原君赵胜的统筹下展开殊死抵抗:赵胜不仅散尽家财犒军,更将妻妾编入守城部队,极大提振军民士气。与此同时,赵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魏国信陵君通过"窃符救赵"的传奇行动,击杀魏将晋鄙夺取八万精兵,与楚国春申君黄歇统率的十万援军形成合纵之势。面对三面受敌的危局,秦将王龁坚持攻城两年未果,最终在前257年被三国联军击溃,被迫撤回河东。

赵胜

此役创造了战国晚期六国合纵抗秦的罕见胜利,直接延缓秦国东进进程近三十年。军事层面,邯郸保卫战展现出依托城防体系实施持久防御的经典战术,赵国民众"炊骨易子而食"仍坚守城池的韧性更成为战争史上的精神典范。政治层面,此战暴露了秦国远距离征伐的补给困境,促使昭襄王后期战略重心转向巩固巴蜀与南郡。历史学者认为,邯郸之围的失败促使秦国调整统一策略,为五十年后王翦"灭国战"的系统化实施提供了重要借鉴。

3、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1862-1864年,2年3个月)

天京保卫战(1862-1864年)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决战。湘军主帅曾国藩采取“以静制动”战略,由胞弟曾国荃率五万精锐对天京实施铁壁合围,通过深沟高垒切断水陆粮道。守城主将李秀成虽组织十三门守军殊死抵抗,但城内粮草早在1863年冬已濒临断绝,军民被迫以野草树皮充饥。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临终前仍坚称“朕即上天堂请天兵”。7月19日,湘军以炸药轰塌太平门城墙,破城后展开三日屠戮,李秀成携幼天王突围失败被俘。

李秀成

这场持续28个月的围城战终结了持续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借此成为晚清最具实力的汉族武装集团。战役暴露了太平天国后期战略僵化、后勤体系崩溃的根本性危机——即便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的流动作战方案,仍被洪秀全以宗教狂热否决。清廷经此役后被迫倚重汉族官僚,客观上加速了中央集权的瓦解。作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城市攻防战,其城破时“秦淮河尸塞水流”的惨状,成为传统农民战争局限性的历史见证。

4、东汉疏勒城保卫战(75-76年,约1年)

疏勒城之战(公元75-76年)是东汉经略西域的悲壮篇章。永平十八年,匈奴联合车师叛军两万围攻西域都护府屯兵据点疏勒城,校尉耿恭率三百汉军据守天山北麓的孤城。面对水源被断的绝境,耿恭令士卒掘井十五丈得泉,又以毒箭制造“汉家神箭”的恐慌。围城持续至次年正月,城中粮尽,将士煮食铠甲皮革,甚至榨马粪汁解渴,最终仅剩二十六人死守烽燧。

耿恭

建初元年(76年)正月,敦煌太守派范羌率两千援军穿越暴风雪驰援,接应时发现耿恭残部“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撤退途中遭匈奴追击,最终仅十三人抵玉门关。此役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孤军坚守十月的奇迹,其“捐躯拓边”的精神被班固载入《后汉书》。战略层面,耿恭牵制匈奴主力为汉军重建西域都护府赢得时间,其发明的城防毒箭技术更影响后世守城战术。范晔评价“节过苏武”的赞誉,使疏勒保卫战超越军事范畴,成为中华文明开拓西域的精神丰碑。玉门关至今犹存的迎归铜像,仍在诉说这段“孤城落日映铁衣”的史诗。

5、唐代雍丘保卫战(756-757年,约1年)

雍丘保卫战(756-757年)是安史之乱中扭转战局的经典防御战。至德元年,叛将令狐潮率四万精锐围攻雍丘,县令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仅以两千守军应战。张巡首创"草人借箭"战术,深夜悬草人下城诱敌消耗箭矢,后亲率死士夜袭敌营,焚毁叛军攻城器械。面对粮绝困境,守军以树皮、茶纸充饥,甚至分食阵亡同袍遗体。

许远

这场持续十个月的拉锯战,成功牵制燕军河南战场半数兵力,迫使安庆绪推迟进攻江淮的计划,为郭子仪收复长安赢得战略窗口。张巡发明的"悬帘防火"工事与"疑兵惑敌"战法,被收录于《通典·守拒法》成为后世城防典范。文天祥在《正气歌》中特书"张睢阳齿",将其与颜杲卿并列为忠烈精神象征。此役虽以城破告终,但创造了冷兵器时代1:20兵力比的守城纪录,其"每战眦裂齿碎"的惨烈更凸显藩镇割据的破坏性。史家认为,雍丘军民"人相食而莫之叛"的极端坚守,深刻暴露了盛唐体制崩溃后地方社会的生存韧性。

6、东晋襄阳之战(378-379年,约1年)

襄阳之战(378-379年)是前秦南侵战略的关键节点。建元十四年,苻坚遣苻丕、慕容垂统兵十七万进犯东晋汉水防线,意图夺取襄阳作为水军基地。守将朱序依托三面环水的天然屏障,凭借母亲韩夫人亲率女兵增筑的"夫人城"实施梯次防御,屡次击退前秦的楼车攻势。苻丕采取筑堤灌城战术,反被晋军乘筏夜袭摧毁堤坝。

朱序

这场耗时十三个月的围城战,暴露出前秦军事体系的重大缺陷:鲜卑将领慕容垂刻意保存实力,汉将彭超缺乏步骑协同能力,致使二十倍兵力优势未能转化为胜势。最终因晋将李伯护叛变开城,朱序被俘后仍暗中联络晋军。此役虽以秦军惨胜告终,但消耗战马四万匹、粮草百万斛,直接导致两年后淝水决战时后勤崩溃。史家指出,苻坚因襄阳苦战误判东晋防御薄弱,在《晋书》中被评价为"矜甲恃众之弊始见"。其攻坚过程中暴露的指挥割裂与战术僵化,成为北方政权整合不足的缩影,深刻影响了南北朝军事对抗格局。

7、唐代睢阳保卫战(757年,10个月)

睢阳保卫战(757年)是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战略防御战。至德二载,安庆绪遣尹子琦率十三万叛军直扑江淮门户睢阳,刺史许远与真源令张巡以七千守军展开十个月死守。张巡发明"蒿箭惑敌"战术,将蒿草秆涂油点燃射入敌营制造恐慌,又用"诈降计"诱杀叛将六十余人。粮绝之际,守军先食茶纸、树皮,最终"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城破时仅存四百伤兵,却累计歼敌四万余。

张巡

此役成功阻滞叛军南下江淮,使富庶的江南财赋区免遭劫掠,为郭子仪收复两京保存了经济命脉。张巡临终"南向拜君"的忠烈气节被录入《唐书·忠义传》,其"分段防御""夜袭扰敌"战术体系更成为冷兵器时代守城典范。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痛陈"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价值,文天祥亦以"为张睢阳齿"赞其气节。此战虽以"人相食"的极端方式落幕,却暴露了安史集团缺乏持久战能力的弱点,成为平定叛乱的重要转折点。

8、北宋太原保卫战(1126年,约9个月)

太原保卫战(1125-1126年)是靖康之变的关键序章。金军首次南侵时,西路军统帅完颜宗翰率六万铁骑突袭河东,对北宋北方要塞太原实施"锁城法"围困。宣抚使童贯弃城南逃后,守将王禀率胜捷军残部与知府张孝纯依托汾水天险,发动全城百姓"撤屋为薪,熔钟铸镞"。面对金军鹅车、地穴等复合攻城战术,宋军以砲车反击并展开巷战,甚至将煮沸的松脂浇灌攻城地道。

王禀

这场持续逾二百五十日的血战,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最长的围城纪录。守军粮尽后分食战马、树皮,最终"人相食"仍坚守城垣。靖康元年九月城破,王禀身中数十箭投汾水殉国,张孝纯被俘降金。此役虽耗尽金军战略物资致其暂停南下,但太原失守使黄河防线门户洞开,次年完颜宗望东路军得以长驱直入汴京,北宋灭亡。

9、东晋寿春之战(356年,约8个月)

寿春保卫战(369-370年)是东晋抵御前燕南侵的惨烈战役。太和四年,前燕名将慕容恪在桓温北伐失败后,调集八万铁骑反扑淮南重镇寿春。守将袁真依托淝水与淮河交汇的区位优势,以不足两万兵力实施梯次防御,在城头架设"霹雳车"投掷火罐阻滞燕军云梯攻势。面对慕容恪独创的"铁甲连环马"冲锋战术,晋军拆毁城内佛寺铸箭镞,用浸油棉絮焚烧燕军具装骑兵。

袁真

这场持续四百余日的拉锯战,成功牵制燕军主力于淮北战场,迫使慕容垂分兵阻断三吴援军。建初元年春,寿春终因粮道断绝陷落,但燕军已折损战马万余匹、士卒三万余。战略层面,此役迟滞前燕南扩计划达五年之久,为东晋重建广陵、京口防线争取了时间。军事史家指出,袁真部将竺瑶发明的"悬帘防火工事"被载入《通典·守拒法》,其"拆梁为薪"的守城方式更成为冷兵器时代城防经典案例。谢安在战后总结"寿春虽溃,犹摧慕容之锋",揭示此战对遏制五胡政权南下的缓冲作用。

10、衡阳保卫战(1944年,47天)

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23日—8月8日)是抗日战争末期震惊中外的城市防御战。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一号作战",调集横山勇第11军4.8万人围攻湘南枢纽衡阳。国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率1.7万将士依托湘江、蒸水河构筑三道防线,在城区布设反坦克壕与铁丝网实施巷战。守军以"手榴弹雨"战术击退日军敢死队百余次冲锋,首创"断墙狙击点""屋顶机枪巢"等立体防御体系。

方先觉

这场持续47天的血战,创下抗战期间城市防御战最长纪录。守军击毙日军高桥支队少将以下1.9万人,自身伤亡1.5万,最终弹尽粮绝后被迫停火。战略层面,衡阳坚守使日军打通粤汉铁路计划延迟40余天,为芷江机场转移战略物资赢得关键窗口。军事史家指出,此役暴露日军机械化部队在复杂城区的作战短板,其"人肉冲锋"战术导致精锐损耗殆尽。蒋介石特颁"忠勇表天地"锦旗,延安《解放日报》誉其为"守土抗战的楷模"。1993年衡阳岳屏山修建的"抗战纪念城"碑,铭刻着这场"八千枯骨护河山"的悲壮史诗,其巷战经验更被收录入美国西点军校教材。

小结:

从宋元襄阳之战(1267-1273)六年鏖战耗尽南宋元气,到战国邯郸保卫战(前259-前257)创六国合纵抗秦奇迹;从天京保卫战(1862-1864)见证太平天国覆灭,到东汉耿恭率三百将士死守疏勒城(75-76)十月创孤军传奇。唐代张巡以草人借箭智守雍丘(756-757),东晋朱序筑"夫人城"抵御前秦十七万大军(378-379)。安史之乱中睢阳保卫战(757)七千军民死守十月保江淮,北宋王禀在太原(1126)熔钟铸镞血战金军,东晋袁真于寿春(356)以火攻破燕军铁骑,抗战时期方先觉率部47天死守衡阳(1944)重创日军。这些战役跨越两千年,既展现守城战术创新与军民韧性,更深刻影响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文明抵御外侮、守护疆土的精神图腾。

0 阅读:0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