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初年分封的10个姬姓诸侯国都存在了多少年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对宗室成员和有功之臣进行了封赏,都给了他们相应的封国。其中封国数量最多的还是他的本家姬姓国。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周朝初年分封的10个姬姓国都存在了多少年。

1、管国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三弟管叔鲜于管地,建立管国,并与霍叔处和蔡叔度合称“三监”,负责监视商朝遗民。管国首都位于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势力范围在首都周围一片不大的地区。周公摄政时期,管叔鲜联合武庚及东方诸部族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管叔鲜被处死,管国随之废除,其地并入周王室直接管辖范围

2、蔡国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蔡叔度于蔡地,建立蔡国,周公摄政期间,蔡叔度联合管叔鲜、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叛乱被周公东征平定后,蔡叔度遭流放,蔡国一度被废。周成王时期,蔡叔度之子蔡仲因德行获重新分封,蔡国得以复立,成为西周重要姬姓诸侯国。春秋时期,蔡国夹处楚、吴等大国之间,为求存频繁依附强权,曾迁都至新蔡(今河南新蔡),后因参与吴楚争霸遭楚国报复。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蔡国历经约600年而亡。

蔡国位置

3、霍国

周武王灭商后推行分封制,于公元前1046年封其弟霍叔处于今山西霍州建立霍国。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并称“三监”,负责监管商纣王之子武庚及商朝遗民。周成王时期,霍叔处联合管、蔡二监与武庚发动“三监之乱”,被周公东征平定后,霍叔处遭贬为庶民,霍国一度被废。后周王室为延续宗法体系,约公元前10世纪重新分封霍国,由霍氏后裔继承爵位,但政治地位显著下降。春秋时期,霍国依附晋国,公元前661年遭晋献公攻灭,领土并入晋国,霍国存续约385年。

霍国位置

4、郕国

郕国为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约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册封于今山东宁阳北部,首任君主为武王同母弟叔武(亦称郕叔武)。其地处鲁、卫之间,主要职责是镇抚东夷、稳固周室东方疆域。西周时期郕国政治地位较高,曾参与王室册命仪式。春秋初期,郕国因鲁国强势扩张渐受压制,前718年遭鲁隐公讨伐,被迫臣服。前616年,郕国君主朱儒公因失德引发内乱,鲁文公趁机出兵干预,导致其进一步依附鲁国。战国初期,郕国被齐国吞并,具体灭亡时间不详,但至迟在前4世纪已消失于史籍,存续约600余年。

郕国位置

5、卫国

卫国是周初重要姬姓诸侯国,约公元前1040年由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分封于殷商故地(今河南北部),首任君主为周文王嫡子康叔封,肩负镇抚商遗民、巩固东方统治的核心使命。康叔封采纳“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策略,融合商周制度,迅速稳定局势,成为西周屏藩典范。西周时期,卫为东方大国,卫武公(前813-前758在位)曾辅佐周平王东迁,获公爵尊荣。

卫国位置

春秋以降,卫国屡遭内乱与外患:前719年州吁弑君引发首次弑君之乱;前660年卫懿公好鹤失政,狄人破卫都城,赖齐桓公助文公复国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战国时期卫势衰微,前254年被魏国兼并,改置附庸。秦统一后保留卫君称号,至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废末代卫君角,享国832年。其兴衰完整呈现周代分封制演变轨迹,既见证宗法政治鼎盛期的治理智慧,又凸显诸侯国在礼崩乐坏时代的生存困境,更是少数跨越整个周代的“活化石”诸侯国。

6、鲁国

鲁国是周代重要姬姓诸侯国,公元前1042年由周成王分封于今山东曲阜一带,首任君主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因其父周公留佐王室,伯禽代父就封,受赐丰厚礼器典籍,成为推行周礼的核心诸侯。西周时期,鲁国凭借宗邦地位长期主导东方诸侯,伯禽推行“变其俗,革其礼”政策,确立周文化在东夷地区的统治地位。

鲁国位置

春秋时期,鲁国虽维持礼乐传统,但国力渐衰:前722年隐公摄政开启《春秋》纪年;前694年桓公被弑暴露公室内乱;前684年长勺之战以弱胜强击败齐国;前562年“三分公室”标志卿族专权。战国时期,鲁国在齐、楚夹缝中艰难存续,穆公(前415-前383在位)推行改革未能扭转颓势。前256年,楚考烈王北伐灭鲁,享国786年。作为周礼文化的主要承载者,鲁国孕育了孔子儒学,其“秉周礼”的文化坚守与政治衰微形成鲜明对照。

7、燕国

燕国约公元前1044年由周武王分封于今北京及河北北部,首任君主为宗室重臣召公奭。召公留佐王室,实际就封者为其子克,出土青铜器铭文印证了早期燕侯世系。西周时期,燕国作为北方屏障,长期与山戎、孤竹等部族周旋,守卫周朝北疆。春秋时期因史料缺失较为沉寂,战国中期崛起为七雄之一:前316年燕王哙禅让引发子之之乱,齐国趁机破燕。

燕国位置

前311年昭王即位后筑黄金台招贤,乐毅改革强军,前284年联合五国伐齐,连克七十余城;前227年荆轲刺秦失败,加速秦灭燕进程。前222年,秦将王贲俘燕王喜,燕国灭亡,享国822年。其疆域最北曾达辽东,建都蓟城(今北京)与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燕国是周初分封延续最久的姬姓封国,既承担了经略边陲的政治使命,又通过胡汉交融形成独特文化。

8、毛国

毛国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由周武王册封于今陕西岐山至河南宜阳一带,首任君主为周文王第九子毛叔郑。其封地位处王畿要冲,职责兼具拱卫宗周与监管殷遗民的双重使命。西周中晚期,毛国地位显赫,周共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记载毛氏家族长期担任王室卿士,执掌军政要务,堪称畿内诸侯典范。春秋时期,毛国因王室衰微渐失政治优势,前516年毛伯得参与王子朝之乱失败,被迫东迁至河南地区。战国初年,毛国夹处秦、韩等大国之间,领土被逐步蚕食,最终约公元前5世纪末被韩国兼并,享国约600年。

毛国

9、曹国

曹国约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册封于今山东定陶一带,首任君主为武王之弟叔振铎,职责为镇抚东方商遗民、稳固周室东疆。西周时期曹国地位稳固,曾参与成王时期的“岐阳之盟”。春秋时期国力渐衰,依附齐、晋等大国:前671年曹庄公参与齐桓公“北杏会盟”,跻身春秋早期诸侯外交;前637年晋文公流亡途经曹国受辱,继位后于前632年伐曹,俘虏曹共公;前510年曹隐公被弑,引发持续内乱。战国时期,曹国在宋、楚等强邻挤压下日渐萎缩,前487年宋景公趁曹伯阳好田猎失政之机,发兵灭曹,享国约559年。其疆域始终局促于济水流域,未实现显著扩张。

曹国

10、滕国

腾国约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册封于今山东滕州一带,首任君主为周文王之子错叔绣,肩负镇抚东夷、屏藩周室东疆之责。西周时期,滕国作为东方战略支点,参与周成王东征淮夷等军事行动,青铜器“滕侯簋”铭文印证其早期侯爵地位。春秋时期,滕国周旋于齐、鲁、宋等大国之间:前712年滕侯参与鲁隐公主持的“宿之会”,确立依附强国的生存策略;前650年滕子朝鲁,接受《春秋》记载的“滕子来朝”册命,政治地位降为子爵。战国时期,滕文公(前599年即位)推行仁政,孟子曾赞誉“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反映其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前414年越国北伐灭滕,后复国;至前286年宋国趁齐灭宋前夕扩张,终灭滕国,享国约760年。

滕国

小结:

周武王灭商后,通过分封管、蔡、霍等兄弟之国形成三监体系,但管叔鲜、蔡叔度发动的"三监之乱"导致管国(存续6年)、霍国(385年)等早期封国覆灭。蔡国历经废立,最终在春秋末期被楚国所灭,存世约600年。最具韧性的卫国延续832年,从西周初年镇抚商遗的核心封国,到战国沦为魏国附庸,完整见证了周代政治变迁。燕国作为北方屏障存续822年,最终在秦统一浪潮中覆灭;鲁国因承载周礼文化享国786年,孕育孔子却难逃楚国兼并。这些封国或困于内乱(如曹国559年),或亡于大国兼并(如滕国760年),其兴衰既体现宗法制的治理智慧,也暴露了诸侯国在礼乐崩坏时代的生存困境,最终随着周王朝的瓦解而湮没于历史长河。

0 阅读:0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