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瘦马”产业链,人不再为人,商业运作多成熟?

东坡先生pro 2022-07-27 22:00:56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就有一个叫芸娘的女子。芸娘是全剧的颜值担当,她其实就是江南丝绸商人沈一石花了二十万两银子买来的扬州瘦马。

二十万两银子什么概念呢?

明代实行的是薄俸制,当时浙江巡抚一年的俸禄不过一百多两银子。按照纯俸禄计算,一个巡抚没日没夜地干,这辈子也买不起一个芸娘。

而在《续金瓶梅》中,一个一等的扬州瘦马,可以卖一千五百两银子。这相当于明朝一个高级官员十来年的工资。

可见,瘦马并不“瘦”,他们身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就好比现在的明星,一个人可以支撑一个大的公司,养活一个大的团队。

如上所述,“瘦马”并非马,而是面容姣好、多才多艺的女子。明清时期的扬州,“养瘦马”不仅是一种风尚,还是一项暴利的投资。

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专门说过“养瘦马”这件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运河城市扬州得地理之便,在明清时期变得无比繁华起来。盐商云聚,美女不断,风月无边,人世间的一切享乐事在扬州都能找到踪影。

人一多,需求就来了,尤其是富人多了,对女人的需求也就多了。况且,古代允许三妻四妾,哪个官员和富商家里没有几个能看、能操持的妾室呢?

官员和富商的需求就是纳妾。需求催生市场。主家,一般是牙公和牙婆,低价买下贫苦人家的小女孩,进行抚育培养,长到十七八岁再高价卖给官员或富商做妾。

这些待嫁候补的妾就是时人口中的“瘦马”。之所以这样称呼,大概是因为贫苦人家的女子大都比较瘦弱,而又受役使凌虐,如同弱小的、可以交易的马匹一般。

而将他们养大的过程就叫“养瘦马”。主人先甄选比对,分为三六九等,选出容貌美丽而又聪明温柔的小女孩。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对她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抚育和培训。或教授琴棋书画、练习歌舞,以便愉悦主人;又或培育一技之长,能够帮助主人管理家务。

总之,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培养什么。但如芸娘般似花魁式的女子,更是成为市场上万中无一的人选,自然价格就要高到离谱了。

不过,相对于才艺之说,明人沈德符一针见血地指出,扬州瘦马之所以流行,其关键是她们安于卑贱之位,而且能够服侍好主人的嫡妻。

世间哪有那么多芸娘?也没有那么多挥金如土的富商。仔细想来,沈德符的说法应该更符合实情。

当然,当时最大的实情是,养瘦马已然成为一套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怎么选女子,如何养,传授给什么技能自不必说。就连迎娶瘦马的过程也完全的程式化和商业化了。

“插带”后,本家出一红单,上写彩缎若干、金花若干、财礼若干、布匹若干,用笔蘸墨,送客点阅。客批财礼及缎匹如其意,则肃客归。……新人拜堂,亲送上席,小唱鼓吹,喧阗热闹。日未午而讨赏遽去,急往他家,又复如是。

以上一套动作下来,如流水般自然,该干什么,谁来干,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就连买妾者都看得眼花缭乱。而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做一份有报酬的事,赶完了这家,赶下家。大家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在繁忙的运河两岸,成为奇特的一景。

“瘦马”是被欺凌的弱势群体,令人同情,“养瘦马”也为现代人所不齿。现代社会,虽然更加尊重女性,也把子女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市场化的浪潮下,在一些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里,还是发展出了诸如阔太的选拔活动。探究个中的细节,这是不是现代版本的“瘦马”选拔呢?

0 阅读:16

东坡先生pro

简介:文史江湖,快意恩仇,共饮一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