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出现啃老现象。有的打工数年,仍须家里老人贴补;有的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后子女管不了,还靠老人给抚养费。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农村啃老现象亟须引起重视。
什么是啃老?是指一个人成年后仍需要依靠父母养活自己的现象。由于一直以来家庭边界不清晰,传统意义上的父母为了子女往往会倾其所有,基本会照顾到孩子结婚、生子以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啃老现象自古有之。
自古有之,当然就不一定对。一个成年人,如果依然需要父母养活,一方面是这个成年人的社会化之失败,没有掌握一定生存的技能,没法彻底适应社会,到头来非但不能反哺父母,反倒成了父母的拖累,另一方面也会加重父母的生存负担,让年迈的父母承担更多,此外也容易激发家庭矛盾,不利于家庭生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
农村啃老现象之所以更加值得关注,大抵在于城市啃老,人们有更多的家产、资源来对冲这种不良现象,不至于最终滋生出社会问题,而农村啃老,啃到最后可能会“啃出”种种社会问题。那么,对于农村啃老,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如新闻报道中所称,农村啃老目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就应该”,另一种是“不得已”。所谓“就应该”,就是一些中青年对于自己的啃老行为,对于父母的无私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存感恩之心,也正因此,啃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受节制的消费欲望。而所谓“不得已”,主要是买房、婚姻嫁娶、子女养女等方面,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帮助。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啃老情况,就需要“辨证论治”。针对“就应该”的啃老,需要强化社会风气的教育宣传,促进权责对等的新型家庭关系建立,让一些子女学会感恩,让一些父母学会拒绝;针对“不得已”的啃老,很多时候是政府责任的缺失、社会保障功能的不足,由此就需要政府加强有关公共管理和服务,让农村年轻人进城能够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降低生活压力,同时扭转攀比的社会风气,不断降低农村婚姻综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