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对老兵的猇亭之战,把人的心理吃透,成就了三国一次绝杀

历史战争 2024-09-18 22:26:29
你一定知道《三国演义》刘备被“火烧连营”的故事,这是三国中后期有名的一场战役,一般叫做猇亭之战,或者夷陵之战。最戏剧化的是,作为胜利的一方,东吴统领大军的陆逊,几乎没有战争经验,但孙权偏叫他当大都督。而且,正是这次战役吗,参战的蜀汉将领几乎全数阵亡,刘备大败。细看这一场猇亭之战的经过就不难发现,陆逊具备战略性思考的能力,这是他被选中并且成功的原因。

陆逊领导猇亭之战,正体现了战略性思考的三个要点。

首先第一条,战略性思考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好的管理者要积极参与战略目标的制定。

一般人接到上级的任务,就被动地去执行,而陆逊不一样。公元221年,刘备当皇帝后次年,刘备带领数万大兵,来给关羽报仇,进攻荆州。孙权派各州郡的郡守或将军到荆州西部的夷陵迎战,这些人都想和刘备军交战。陆逊作为大都督,总督各郡县兵和诸将,却下令弃了夷陵,东走猇亭,然后传令坚守猇亭关隘,不许交战。

众将都不服,他们不是将军就是郡守,跟宜都郡守陆逊原本平级。众人摆出老资格说:“主上叫你做大都督,叫你杀退蜀军,你应该早点调拨军马,分头征进,以图大事,结果只叫坚守勿战,难道是等着上天来杀死敌人吗?”然后,众将都笑话陆逊懦弱。

你看,那些人虽然工作积极性很高,但习惯于控制型组织的管理模式,没有主动的战略性思考的习惯。陆逊则不一样,他了解了情况后,就给孙权写信。信里陆逊讲了自己的战役目标,他说:“夷陵这个要害之地,是西部边境,虽然容易得,但也容易失。今日这场战役,一定要叫它十全十美。”也就是说,陆逊的目标是把刘备全部歼灭。

要知道,荆州问题是个困扰吴蜀关系的老大难问题,双方为此纠缠战斗了十几年。双方抢来抢去,如果只是击溃刘备,他还是会卷土重来。而且,刘备如果未来趁着曹丕南下的机会来,那对东吴就危险了。陆逊觉得,只有歼灭刘备大军,使刘备放弃拿到荆州的奢望,迫使刘备从敌人变成盟友,这样未来东吴就只需要防范曹魏这一个敌人。

你看,陆逊从三国大势出发,提出了更高的战略目标,实际上,这场战役除了杀死了刘备属下兵将很多,还俘虏了七万人,确实是一场歼灭战。战役刚刚结束,曹丕就趁机南下打东吴,刘备想卷土重来,但是兵力已经不允许了。随后,诸葛亮出使东吴,放弃对荆州的主张,孙权和蜀汉彻底形成了联盟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过去使用KPI模式,特点是层层分解,被动地落实上级的目标,而升级后的OKR理论,则强调由团队主动提出目标。孙权只是叫陆逊来迎敌,陆逊则提出了更高的工作目标,这是别的将官做不到。这种主动性正是战略性思考的前提。

陆逊提出了战略目标,接下来就是定战略。所谓战略,就是为了实现目标,在多种选择中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情况,确立的具体路径。要想实现歼灭刘备军团,其实不容易。

刘备是顺江而下,为了避免容易来,不容易逆流回去,沿途五百里修了四五十个营围,每个营围都留了士兵,这样虽然前锋不够锐利,但遇到挫折,后路可以接应前锋回来,避免全军覆灭。陆逊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想出的战略就是防守反击。

战略性思考的第二个要点,是要充分和下属讨论,确保整个团队参与、理解和执行战略。

战役期间,陆逊两次和部将讨论破敌计划。这就像企业中召开战略研讨会。在部将发言之后,陆逊说:“刘备是世之枭雄,智谋也很多,他的军队刚来,心思精专。我们坚持防守久了,他抓不到我们的漏洞,士兵就会疲惫,士气就会沮丧。就可以破敌。”另一次,陆逊又说:“刘备举兵东来,锐气正盛,我们坚守不出。而且附近都是山地林石,他在这里奔波,必然疲惫。”

在讨论的时候,陆逊先分析了刘备的强项,由于刘备军队有优势,所以直接交战最多是击溃刘备,但不可能歼灭。而通过防守疲敌,在刘备军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滑坡后,才有可能反击实现歼灭。这个战略设想正是基于人性特点。

管理学中有一句格言“没有参与,就没有承诺”。陆逊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拿出锦囊妙计,叫部将蒙在鼓里地去被动执行,而是强调参与,和部将一起分析,共同制定战略。这样下级不但容易理解战略,还因为是自己参与制定,乐于把它当做自己的想法去执行。如果战略不够透明,就会影响它的落地执行。不光战略设计是这样,在一般的目标设定,也强调团队内部充分讨论。经过团队内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反复讨论来确定。

定了战略就一定能实现吗?现实中我们知道,这可不一定。战略在执行时走了样,往往是因为局部利益的得失成为人认知的重点。这就要搬出战略性思考的第三个要点,强调遇到具体问题,对齐目标做出正确决策。

据管理学研究结果,70%的企业失败,不是因为战略不好,而是战略没有得到全盘落实。陆逊一方在猇亭坚守达半年之久,三次避免了战略走样。

第一次是孙权的宗亲孙桓,被刘备的部军围困在夷道城。孙桓是孙权的宗亲,那是贵人,如果不去救,难免以后会落埋怨,遭报复。但是出城去救,就等于和刘备军正面会战,破坏了坚守的战略。陆逊坚持按战略去思考和决策,宁可让孙权、孙桓埋怨自己,也不去救孙桓。不因为局部利益的得失,改变自己的战略,正是战略性思考的特点。

还有一个例子,刘备派大将吴班在猇亭城外修建营寨,东吴诸将看对方正在施工,乱糟糟地没有防御能力,认为杀出去一定能取胜。陆逊见他们是在平地上修营寨,而不是在险要处,看出对方是诱饵,于是制止部将出战。果然随后发现,刘备是在附近山谷埋伏了军队。你看,陆逊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诱惑,就偏离了原有的战略规划。

战略性思考不仅仅是在战略执行中进行纠偏,还要给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向。陆逊一直防守了半年多,最后认为蜀军已经懈怠疲敝了,可以反击了,于是召集部将发起反攻。他先派人去攻击刘备的一个营围,结果却失败了。部将都说:“不能再打了,白白牺牲士兵。”陆逊则坚持既定的战略,要继续打。他作了调整,叫士兵携带茅草,对那个营围再次进攻,这次是火攻。结果取胜,然后立即同时对刘备四十多个营围发起总攻。蜀军果然全线土崩瓦解,刘备仅仅自己和少量散卒侥幸逃走。

你看,陆逊在进攻营围失利后,进行调整,改用火烧的方式。之所以选火烧,并不是单单是因为火攻效果就多么好,而是火烧对敌人整体的精神刺激更强烈,火焰和浓烟可以把自己局部胜利的讯息传到整个战区,造成精神震撼,促成对方整体崩溃。

可见,陆逊想出的这个具体计策,其实还是遵循总体的疲敌的战略计划的思路,进行配套设计的。并且,实际上也只是对第一个营进行火烧,后面的营则是全线进攻,蜀军因为士气低落的原因,看见首营被拔取,也就所有营全线崩溃。所以并不是“火烧连营”,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不是在于用火,而是对士气的设计和利用。用火只是拔取第一个营的部分战术而已。

其实,刘备的营并不是连在很近的,在前后数百里有五十左右个营,都是选择不同地势修建,想烧不是那么容易的。

终于,蜀军主力覆没,刘备很快病死在白帝城,接手的又是个年少的皇帝,诸葛亮只能讲和,这一战使东吴底解决了荆州问题,扭转了孙权被曹魏和蜀汉两面夹击的不利态势。正是陆逊一以贯之的战略设计和实施,才真正形成了未来四十五年的三国鼎立的稳定局面。而陆逊的卓尔不群之处,正是他的战略性思考的能力。

陆逊的猇亭之战,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好的管理者要积极参与战略目标的制定,其次,战略目标要充分和下属讨论,确保整个团队参与、理解和执行。最后,战略执行过程中遇到阻碍,要时刻对齐对齐做决策。

文/潇水: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历史战争特约作者

0 阅读:8

历史战争

简介: 品读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