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老畅 2024-11-14 19:02:05

公元前265年,秦国大举侵韩,攻城略地,第三年就已经断绝了韩国本土与上党地区的联络。韩国恐惧起来,终于献出上党郡向秦国求和,不料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却不甘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把上党郡十七县献给了赵国。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的上党(位于今山西省东南),赵国大将廉颇奉赵王之命率兵20万救援。他采取固守政策,和秦军相持了3年之久。于是,秦王派人到赵国去传布谣言说:“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只知道防守。秦军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代替廉颇领兵。而同时秦王也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包围。赵括在突围时中箭身亡,30万赵军被俘后全被活埋。

“长平之战”给后人留下很多疑惑:秦军是远距离客场作战,国内粮秣、军械贮备远胜赵国但需要转运,即便有水运也支撑不了多久的,所以秦军定的计划就是速战速决;赵军主场作战,国内经济远远比不上秦国,凭借主场优势,廉颇与秦相持3年,其实已经挫败了秦速胜的计划,“离间计”成了秦的最后希望。如果此时不换将,秦军只剩下撤军一条路。赵王为何在最后一刻沉不住气,中了秦人“离间计。”其实即使没有离间计,赵国君臣对廉颇的忍耐也到了极限。为什么这样说,看看廉颇当时的战绩:从公元前267年到前275年的这段时间里,廉颇为赵国立下大功,公元前276年取得了齐国的几邑;公元前275年,又攻占了魏的防陵和安阳两城。可以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威名可谓如日中天!但长平之战坚守了3年,依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赵国君臣不了解战场情况,在他们简单、盲目的认知里:廉颇应该早就打退秦军进攻,坚守3年就是养寇自重,有了异心。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迟早会发芽生根长大,“离间计”恰好提供了更换廉颇的借口。他们一边减少粮草军械运送(说赵国被拖垮是伪命题,廉颇带了大军20万,换成赵括出击时,参战兵力45万,战后坑杀士兵30万。也就是说,赵括替代廉颇时又带了25万士兵),一边物色可以替代廉颇的将军。看看廉颇的“刎颈之交”蔺相如是如何劝谏赵王的:“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在这事关赵国生死存亡的时刻,蔺相如没有劝谏赵王不可换将,只是说赵括不合适,言下之意换成乐乘、乐毅、田单等人是可以考虑的。

图片来自网络

长平之战最大的意外是坑杀30万赵卒,战国时期俘虏的贵族一般采取换将、释放、赎回等办法,普通士兵一般都是编入自己的军队,但长平之战俘虏太多,白起担心不好控制,建议坑杀(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酿成中国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杀俘案。

图片来自网络

其后的廉颇虽还有亮眼的表演,比如公元前251年燕军入侵,他在鄗城大败燕军,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假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终究被替换,一怒之下攻击他的接替者,然后投奔魏国与楚国,而后老死于楚地。

“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廉颇虽勇,军事才华出众,但性情刚烈,终究不容于赵国朝堂。明末清初王夫子说:“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诚然。

0 阅读:0

老畅

简介: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