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打小就聪慧过人,朱元璋对他更是用心栽培。朱元璋特地请来那时最为出众的儒学家宋濂给朱标当老师,朱标自幼便读书练功,钻研治国之法。在宋濂的精心培育下,朱标不光学问深厚,做事也格外明理通透,赢得了朝廷内外的称赞。
“听说那皇太子啊,特别聪慧,学问也是相当高呢,日后肯定能成为一代圣明的君主。”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对朱标夸赞不已。
“皇太子那可是对百姓关爱有加,处理民间事务既灵活又公正,着实称得上是咱大明的接班人呐!”朝中的官员们对朱标那是连连称赞。
朱元璋得知了民间对自己儿子的看法,心里那是相当高兴。在朱标二十岁的时候,他就把“监国”的职责交给了朱标,让朱标去参与打理国家事务,以此来锤炼他日后当皇帝的本事。朱标在处理政事方面挺明智的,朱元璋看到儿子开始展现出才能,心里也踏实了一些。
“太子那可是天生聪慧,还有宋相在一旁教导呢,依我看,日后这大明江山要是交到他手里,那肯定会稳稳当当的。”朱元璋跟身边的臣子们讲道。
朱元璋如此用心地培养朱标,毫无疑问是盼着他日后能顺利接过皇位,把大明这艘大船稳稳地把控好方向。就朱标的能力而言,朱元璋也坚信他绝对有能力担当皇位,引领大明走向繁荣昌盛的巅峰。
哎,真是命运不济啊!一场意外的变故,使得朱元璋竟然对自己的儿子朱标也产生了猜疑。这猜疑一旦出现,就如同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二、朱标为保宋濂,誓死跳湖】
1380 年,胡惟庸案出现后,朱元璋对身旁的功臣们颇多猜疑。有一天,朱元璋看到了徐贞卿的奏章,上面说宋濂私底下和谋反的胡惟庸有所勾结。朱元璋顿时火冒三丈,打算将宋濂全家处死。
得闻此讯,朱标惊慌失措。宋濂可是他自幼的开蒙之师,对他有哺育教养的大恩。再说了,宋濂早已归乡隐居好些年了,咋可能参与谋逆之事呢?朱标觉得这事太不公平了,屡屡恳请朱元璋饶过宋濂,然而朱元璋却丝毫没有动摇。
“宋濂都八十岁了,归隐也有十来年了,咋能跟胡庸一起谋划啥事儿呢?儿臣觉得这事儿根本没啥依据,恳请父王您再好好想想!”朱标央求着说。
“国家大事才是关键,你就是个书生罢了,怎敢随意议论朕的判决?”朱元璋蛮不讲理地说道,“等你当上皇帝了,再去决定你老师的生死吧,现在的你,还没这个资格!”
朱标求告无果,心里那叫一个着急上火。他在宫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反复琢磨,最后想到了一个法子。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到宫廷的湖边,冲着朱元璋喊道:“既然老师的命保不住,那我就陪他到阴曹地府做个伴儿!”说完,竟然就自己跳进了湖里。
“哎哟喂,皇太子跳湖啦!赶紧去救啊!”众官员一听,顿时慌了神,哪还顾得上什么身份地位,一个接一个地跳进湖里去救人,就怕皇太子有个三长两短。
朱元璋一瞧这情形,大吃了一惊,也懊悔刚才对儿子过于严厉了。他扯着嗓子催促赶紧救人,心里头那是相当自责。还好,没一会儿朱标就被救上了岸,不过气息微弱得很,得好好调养才行。朱元璋这下子总算松了口气,也不得不放弃杀宋濂的想法了。他明白儿子是为了老师连命都敢豁出去,这份孝心把他也给打动了。
【三、救太子侍卫命运不同】
众侍卫把朱标救起来后,朱元璋瞅着他们讲道:“你们救太子这事儿,确实是一片忠心,不过制度不能坏了。把太子救起来时穿戴规整的,都给升三级,当作嘉奖;可那些脱了衣服去救的,全都拉出去砍了脑袋,以儆效尤!”
这一处置,把全场的人都给惊住了。那些侍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都不敢相信,心里头怕得不行。
“明公这话啥意思啊?咋能不顾救主的性命,反倒去在意那衣冠体不体面呢?”有个侍卫轻声嘟囔着。
“就算是违背了制度,那也是为了救皇太子啊。这样的忠心应当得到奖赏,咋还反倒被诛杀了呢?”另一名侍卫也小声地讲道。
朱元璋脸色阴沉,语气沉重地说道:“你们呐,光知道救太子这档子事儿,却不去探究其中的本意。能为了救人而脱掉那些遮羞的东西,这恰恰表明了生命才是最为重要的,衣冠可比不上忠义。要是救人的时候还惦记着衣冠是否体面,那恐怕是忠心不够纯粹,就该杀头。这次公开执行刑罚,正是为了表明忠心。”
朱元璋言辞凌厉,众人皆哑口无言。衣着规整的侍卫早已惊慌离去。至于那些脱衣救太子的侍卫,则被押往刑场,个个昂首挺胸走向铡刀,御林中鲜血四溅。行刑之人也为忠臣就这样无辜丧命而痛心,更认为朱元璋此般做法有悖仁义之道。
【四、朱标劳碌过甚,早逝教朱元璋悔疚】
侍卫那档子事儿结束后,朱元璋对朱标的猜疑算是没了,可朱标的身体却越发不行了。为啥呢?就因为在这次营救行动里,他伤得太重,身体状况跟以前比那是差了好多。
打那以后,朱标使劲儿地操持着政事,没日没夜地忙活着,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朱元璋瞧在眼里,常常劝他别那么劳累,可朱标就是不听,还表示自己非得努力些,这样才能回报先帝打下的这片江山。
朱元璋没啥办法,琢磨着也许儿子是想凭借勤奋努力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可他怎么也没料到,朱标的勤奋最后把自己给坑了——在他 37 岁的时候,竟然在宫中病故了!
“皇太子没了!”这一噩耗传来,朱元璋心如刀绞,泪如雨下,悲痛到了极点。回想起往日里对儿子那严厉的教诲,还有那差点就把儿子老师给杀了的行为,朱元璋满心懊悔,追悔不已。
“俺对儿子亏欠太多啦,害得他拼命去处理政事,结果早早地就病故去世了!”朱元璋满心懊悔地说道。
明朝由于储君早早离世,致使往后多次出现权力更迭的情况。先帝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竟没了合适的传人来守护。到这时,朱元璋才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朱元璋老是猜疑功臣,对手下的惩处过于严厉,致使心腹之人都与他疏远了,连储君都早早去世了。由此可见,他做事的严苛程度已然不妥,要不然也不会酿成这样的惨剧。皇帝的心思难以捉摸,百姓又怎能摸得透呢?后人难免得好好琢磨一下朱元璋这种做法的利弊。
【结语】
朱元璋对朱标的着力培养,还有其后的猜疑与严厉惩处,体现出他看重明朝江山的传承,但其心思着实难以捉摸。他行事果断,却也太过严厉苛刻,最终致使储君和心腹产生背离之心,着实是个失误。朱元璋的心思难以揣测,终究酿成了惨剧。这事儿值得人深思,身为帝王,处世必须宽宏大量、仁爱正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让江山长久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