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冬季奥运会,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魅力再次震惊全球
春节尚未远去,我们便又迎来了另一场狂欢——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作为第二次在家门口举办的全球盛会,中国的热情自然要高涨几分。尽管冰雪比赛天然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考虑到疫情影响,绝大部分人没有机会现场观赛,但这丝毫阻挡不了大家的热情。网上关于冬奥会的新闻和话题讨论,也似夏奥会一般火热。这里,我们不妨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聊。
举办奥运会到底值不值?动用举国之力、耗费数亿资金、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举办一场不足20天的奥运会,到底划不划算?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单从收支来看,历届奥运会有亏有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挣了200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直接盈利5.4亿美元;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则分别产生了80亿-100亿美元、130亿美元的亏空。
号称史上最贵的202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也没能做到收支平衡。在疫情、延期一年举办及内忧外困的情况下,东京奥运会预计亏损将达到70亿美元。除了直接亏损,东京奥运会期间的各种“事故”和尴尬,也引来舆论一片骂声,搞得日本上下都脸上无光。
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些人也颇有微词。虽然明面上,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09年3月15日,北京奥运会收支结余超过10亿元,但他们对超3000亿元的总投入仍耿耿于怀。比如,认为花费30亿元建造的奥运主场馆——鸟巢,是劳民伤财之举。对于当时尚不算富裕的中国来说,这些钱花在民生工程上面,将是极大的福祉。而2008年奥运会之后,鸟巢留下了什么?
对于不少国家一贯“用后即弃”的做法,中国显然想得更远——通过对部分场馆和奥运村进行合理化改造,使这些场馆和奥运村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单拿鸟巢来说,通过商业合作,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场馆优势,更成为举办各类大型赛事、票务演出活动的知名场所。从商业效益看,能不能在30年内收回成本不好说,不过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肯定不会大亏本。而从经济和政治效益看,鸟巢的价值无疑远超30亿的建造成本,其对北京旅游的带动作用,对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优质资产,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塔等标志性建筑,连同奥林匹克公园本身,已成为了北京旅游的又一张名片。
北京冬奥会是不是虚热?历来,冬奥会相对夏奥会影响力偏低,中国再次积极申办,无疑又使人担心性价比不高,投入产出比过低。从历届冬奥会的收支情况来看,投入呈现逐渐走高的态势,但盈利情况,却与夏奥会不在一个量级,营收过亿美元,已经是相当出色的表现了。
因此,冬奥会讨论的声量也比较弱。然而,从近期北京冬奥会整体的传播效果来看,似乎是我们多虑了。
中国奥运健儿的表现自不必说,谷爱凌、苏翊鸣、武大靖、任子威……除了场上出色的表现,个人话题也频频刷爆朋友圈。尤其是谷爱凌,可谓少年成名,星光熠熠。
前冬奥短道速滑名将王濛的解说也让这届冬奥会看点多多,网友纷纷表示“涨知识”;2022冬奥吉祥物“冰墩墩”也乘着盛会召开的东风,在“沉寂”两年之后,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晋“网红”,IP周边卖到断货,相关新闻也频频登上话题热搜榜……
此外,北京、河北张家口的比赛场馆也通过充满寓意的设计和艺术理念,让2022年冬奥会拥有了一份独属于中国的浪漫……
大气、简约、唯美又浪漫的冬奥开幕式也刷屏无数,引发无数国人骄傲。许多人留言表示,“只有张艺谋最懂中国人的浪漫!”,“我们欠‘国师’一张电影票!”……趁张艺谋和其女张末导演的《狙击手》热映,纷纷用行动表达支持和敬意。
与此同时,冬奥热也带动了中国冰雪运动的爆发式增长,滑雪、滑冰正成为全民运动项目和新的社交活动之一。滑雪场、冰雪乐园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根据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初,中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和803块室内外各类滑雪场,比2015年分别增长317%和41%。
滑雪装备、周边旅游、住宿等也增长明显。同程旅游发布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以来,“滑雪”“冰雪”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暴涨280%,相关旅游产品预订量暴涨175%。小红书上,去年10-11月,包含“滑雪”关键词的笔记发布量,连续两年同比增长超过2倍;站内滑雪技巧相关笔记超33万篇,雪地服装相关笔记超9万篇。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冰雪运动在中国持续升温。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亿4600万人。有报告预计,2025年开始,中国冰雪产业将步入成熟期,产业规模预计达到1万亿元。
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冬季项目历来是中国的弱项。我们不知道这股东风会刮多久,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随着冰雪热,开启下一个全民运动新纪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中国未来的冰雪项目输送更多优秀后备人才,增强中国冬季竞技项目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让世界看见科技中国!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用一场开幕式的万人盛宴,展示了中国的强大,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重新认识了中国;14年后的2022北京冬奥运,我们却用一种“大道至简”的中国哲思,让世界再次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
如果说,2008年的夏奥会主旨是向外,是为了向世界证明;那么2022年的冬奥会便是向内,在“无我”中寻求精神的升华。
当然,对于这样一场全球盛会,国家的实力展现也是必要的。而尤为值得自豪的是,今年的冬奥会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独领风骚。冬奥开幕式运用的AR、5G+ 8K 高清摄像及传输、AI 实时动捕互动等前沿科技自不必说。东奥期间,云计算、360度VR技术、AI主持人、综合运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黑科技场馆等也让人大开眼界。
此外,冬奥村的各类机器人,让国外运动员惊喜万分:自动配菜、炒菜机器人,移动测温和防疫监督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清扫机器人,消杀机器人等,北京冬奥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机器人总动员”。
奥运村运动员的床也具备遥控升降、加长伸缩、闹钟提醒等功能;冬奥村大堂以及健身房等公共区域,装备了健康环境监测与改善调节系统,能够实现病毒传播风险预警、消杀设备提前开启等功能……让不少外国运动员大饱眼福。
里思《全球战略定位报告》指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已成为中国的国家心智资源。多年来,以华为、小米、传音、大疆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持续探索和突破,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印象也由过去的“低质低价”逐步转变为“质优价廉”“科技领先”。而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持续发力,“创新、科技、潮流”也成为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全球市场上,中国的国家心智资源也正开始由量变到质变,实现从“性价比高”的“中国制造”到“科技与创新领先”的“中国智造”的转变。
借助冬奥的窗口,能让全世界切实感受中国的先进科技,从而加深对“中国智造”的认知,这是其他时候买都买不到的机会。这样看来,我们也便能理解为何许多国家即便亏钱、即便劳民伤财,也要大肆举办奥运会的决心了。
科技中国崛起正当时!说到中国的科技发展,其实这几年我们感受颇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都在肉眼可见地不断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最为直观的,要数5G了。尽管5G的巨大潜力尚待逐步释放,但其对全球的威力已开始凸显。比较明显的是,中国5G的发展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全球科技霸主地位,美国忌惮颇深,不惜到了动用政治手段进行打压的地步。除此之外,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导航技术、芯片技术、太空探索技术、量子计算、深海探测等,也有望成为中国领跑全球的硬核基础。
尽管中国已经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但从全球科技排名看,中国距离跻身全球前十尚有不小的差距。不过从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来看,2021年美国专利申请总量为59570件,仅排第二,而中国则以69540件位列第一。
其中,华为贡献巨大,凭借6952件登上全球第一,连续5年独占鳌头。
在量子计算领域,全球前十大超级计算机,中国两大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天河二号”榜上有名。去年10月,中国量子计算机创下2项世界纪录“中国科大成功实现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中国科大成功研制113个光子的‘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其中,“九章二号”比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日本的“富岳”要快上亿亿亿倍,同时比谷歌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快100亿倍。
随着国家鼓励和加强在芯片、材料技术、光刻机等“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投入,相关技术研究也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意味着,中国的科技实力正在迎头赶上。
当下,国潮崛起、国货流行正当时的趋势越发明显。从某种程度看,这也是中国崛起、中国日益强大和自信的真实写照。而在全球经济下行,疫情结束遥遥无期的大背景下,如期保质保量举办冬奥会,无疑也是中国向全世界发出强有力号召的最佳窗口。
结语前几天,美国投票网站Ranker搞了一个“史上最佳奥运会排行榜”。榜单显示,2008北京夏奥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而2020冬季奥运会则被评为史上最差,排名倒数第一。这个榜单的权威性有待商榷,不过从普通观众的投票结果来看,也足以体现中国两届奥运会的在全球消费心目中的分量。
冬奥会的热度仍在继续。截至2月15日,中国冬奥健儿已经取得6块金牌,并以12块奖牌的成绩,双双打破历史纪录,榜单排名全球第六。
得益于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经验,加上中国完善的防疫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届冬季奥运会仍将是史上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从被世界各地津津乐道的吉祥物“冰墩墩”,到700多种免费美食;从先进且完善的场馆设施,再到处处体现的“大国科技”“大国文化”,一个进取的中国,一个充满包容精神和大国气度的中国,完美呈现在世界面前。
而通过冬奥会期间的种种黑科技,我们也能深切地感知到:中国已撕下“粗制滥造”的标签,并加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步伐。
当前,全球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但经历过无数洗礼之后,只会让中国更加认清“科技强国”的重要性,并更加注重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从以往的“师夷长技”逐渐转向“全面自强”。这个过程纵然有无数弯路,也会造成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但却是中国不断强大的底牌和根基所在。
当然,我们最终还是希望全球共荣的。因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逆势而动,只会让国家走向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当初清朝“闭关锁国”的经验教训已经足够深刻了。
本届冬奥会,中国再一次重申了“全球共荣”“以和为贵”的理念,而中国科技的强大也是以服务全球、服务全人类为根本。展示只是表象,看到科技背后的人文思考,看到科技对全人类的价值和贡献,才是中国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