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入面,可见不一般——网野善彦与《重新解读日本历史》

刘喜脉 2023-04-04 13:56:13

我认为,读历史类的书,最好能从多个角度来看同一时代的人或事儿。

比如中国历史,之前提过,讲谈社的一套书就是理想国出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日本学者是如何解读中国历史。

虽然由于政治上牵扯的事儿,不少国人对日本(包括但不限于日本历史、日本文化、日本人)格外反感,但开明一些说,若视为“假想敌”,不是更应该深入了解么?

当年的甲午海战,大清是各方面的输,当时日本海军的情报工作可以细致到知晓每只舰船管带的行事风格和作息时间,到了抗战时期,据说国民党军队极为重视的战略物资之一,是日本人绘制的各种中国地图,其地图不仅精确,而且细致——反正比国军自己弄的要好,也不知道这个“史料”是不是有夸张的成分。

不管喜欢或讨厌,作为东亚文化圈中最早成为“列强”的日本,作为曾经的“小学生”能打翻“老师傅”,研究其思想变迁、文化传承、历史发展,对尚有居安思危观念的我们是很有好处的。

之前借《日本思想史》聊过“思想”部分,这次借网野善彦的这本《重新解读日本历史》,聊一些小视角的日本历史。

网野善彦的著作,以前没看过,只是知道新经典出的那套《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网野善彦是主编,之前我对日本历史的初步构建看的是《岩波日本史》,也就没专门抽时间来看《讲谈社·日本的历史》。

这本《重新解读日本历史》,算是日本学者对自己历史的“补正”。相较于不少历史书更愿意以官僚阶层、贵族阶层等阐述,网野善彦更愿意关注庶民,于是,研究“无足轻重的燃料”后,会提出很多新观点。

这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由于涉及文字普及、货币流通、社会歧视、女性地位、天皇权威、从非农业、海洋的视角重新审视日本社会等多领域多角度,接下来我只能就某几个小内容谈一些感触。

我们先从日本的“文字普及”开始。

根据网野善彦的研究,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庶民的识字情况其实比(我们)以为的要好。虽不敢说“文化昌明”,但至少不像欧洲大陆那种“遍地是文盲”。

平假名的出现就是个例子,平假名被称为“女文字”,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女文”的独特文体。

这说明,当时的女性要有足够大的基数识字且会写字(汉字),才有机会演化出平假名。

《源氏物语》插图

中国其实也有“女文字”——这就是女书。

女书是湖南江永专有的一套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但这种文字到了现代濒临灭绝,我认为与使用场景有限相关——曾经好多人连常用汉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小众文字了。

于是,平假名的产生与演变一定是与当时的使用场景息息相关,也与文化普及有关。

再衍生,自然是时下热门的女性地位问题,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观点,不识字肯定不读书,不读书很容易无才。

对比之下,至少江户时代的日本女子,社会地位固然不如男性,但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比如女人有主动离婚的权利,而且,离婚并不会让自己名誉受损。

此外,古代日本女性的“性开放”程度可能比大家预想的高,当然,这里的“开放”是各种“乱交”还是社会观念对【贞洁】的要求不至于“立贞节牌坊”,书中并没有详述,但如《马丁·盖尔归来》中提到的那样,法国有些小村镇的风俗允许“适龄男女偷尝禁果”,对比起来,似乎同时代的中国社会的确“太压抑了”。

后小松天皇,一休哥他亲爹

聊日本文化,必然聊到天皇制度,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相似但又不同。

中国皇帝体制是改朝换代,改一次国姓就换一个朝代——等于是一个新家族替换一个旧家族;日本的天皇血脉还是那么一支,虽然将军时代没了实权,但还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你仔细看,日本的天皇是连姓都没有的,自然不存在中国这种“改一次国姓就换一个朝代”的问题。

那么,日本是怎么定义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启的呢?

是以政治中心的迁徙进行区别。

我们熟悉的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江户时代,都是以首都所在地命名,而首都一换,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都要随之迁移。

但与中国不同,日本天皇制度基本是一个“脱实向虚”的演化过程,如明清那种帝王极端专制的情况必然会限制“帝国自然发展”,日本的发展则相对“紧跟时代变化”。

接下来的问题是,社会的保守与开明是否与经济结构有关?

近代以前的日本完全是农业社会吗?

《重新解读日本历史》中,网野善彦认为,非农业(如金融)和海洋这两个因素不仅在经济结构、在日本历史中也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

日本领土不小,但相较于中国的九州之地格外狭长,于是,成本更低的水路与传统陆路共同构成了日本各地保持联系的方式,同时,因为海洋(洋流)的影响,日本渔民与商人可以通过海洋与亚洲其他地区频繁来往,促成了各地区各阶层的人之间都有极为活跃的交流。

于是,“文字普及”与“社会交流”是互为因果,这与中国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迥然不同,“农耕文化”强调的是【稳定、固定】,“非农耕文化”则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也就形成了日本非单一农业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

有了这样复杂的“文化基础”,日本在外来文化方面有相对更好的包容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唐宋时期,中国强盛于日本,日本人就从中国各种学,从器物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日本人的生活、技术和精神;黑船来了,日本人又开始各种钻研“兰学”。

看这本《重新解读日本历史》,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对一个文明(文化)的理解,应当注意到它(其实)是多元、多层结构的,我们如果只注重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只会越发陷入“以偏概全”的困境中。

在日本这个舞台上,大量农业人口与大量非农业人口——

依靠山川和海洋生活的山民、海民,结成行会的各类工匠,深度介入社会变革的新佛教各宗派,享有一定自由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女性,充分利用海陆交通网络的商人,四处奔波讨生活的歌伎、乞丐、巫女,手沾“污秽”的各色“非人”,努力经营庄园和领地的领主、官僚。

都总体保留了一种“不断学习新东西、不过分舍弃旧东西、以免产生大矛盾”的思路,这对于处在时代端口的我们依旧是一个可以落地的启示,从我们自身出发,是不是也应该更多“博采众长”?是不是也应该避免“闭眼听世界”?

投诉

0 阅读:2
刘喜脉

刘喜脉

笑谈中外古今事,伴君smile随风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