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医药大学,中医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一)

鸿朗说健康 2024-11-22 14:39:06

我们建中医药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是继承与发扬传统中医技术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可是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吗?我们古代几千年没有中医药大学,可是中医人才却代代辈出,从汉代“医圣”张仲景到隋代“辨析病因第一人”写成《诸病源候论》的巢元方;从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到宋代扁鹊医派的传人,发明的麻醉方药,是中医唯一流传至今的麻醉方法,被认为是中医麻醉学的始祖的窦材;从“金元四大家”到明代开创温补学派的张景岳;从清代温病学派的叶天士、吴鞠通到民国时期的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张锡纯,再到“京城四大名医”等等。我们哪一代没有名医?我们哪一代不是中医人才辈出?现在有了中医药大学,虽然所谓的中医专家、教授满天飞,可是能用中医看病的又有几人?

我们来看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育现状吧。现在振兴中医成了一项国策,可是人才匮乏,欲兴乏力。表面上来,中国有中医药大学几十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有10万之多,几十年下来,也应该有几百万了吧,可事实上,今天真正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只有80万,而能够临床的只有30万,而水平不错的恐怕只有3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药大学一直都没有培养出多少合格的人才。

旧时一位中医郎中被老百姓接受并认可基本上都是靠口碑。他们一般是先给亲戚朋友、左邻右里看小病,效果不错,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医学水平,接着就有人找看疑难杂症,慢慢地医名传播,由近及远,由本村本地传播到外乡外地,最终成为有口皆碑的老中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一个医生的本事,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治病的疗效。

国医大师裘沛然曾公开说过:“国内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的。可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已走入歧途。”

全国著名老中医李今庸说:“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目前学院制的西化教育,被九旬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指为一只“病鸡”,“病鸡如何能生出健康的鸡蛋?中医教育就是这只母鸡,不中不西,怎能培养出纯正的中医接班人呢?”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说:“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这是铁一样的现实!中医的教育是失败的。”

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也曾痛苦地说:“我们这些老中医私下里在一起聊天时常说:‘我们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代完蛋的人。”过去几千年来,中医的培养主要是师承和自学,虽然没有专业化的培训,但代代出名医,朝朝有发展。而现在中医开始采用大学模式来培养中医,中医则是一代不如一代。

中医在现代的院校教育,本意是好的,我们多数人对于它的期望也很高,渴望借此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医师,熟练灵活的运用中医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实际上来看,这个期望过于理想了,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表示,中医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是寒窗苦读了十余年的博士生,还是未能入中医的门,不会看病,那么中医现代化的教育到底失败在哪?其实,院校时期的理论教育,还是使得学生知道了阴阳五行、藏府经络,知道了四诊方法,知道了将近十种的辨证理论,知道了常用中药的作用和历代经典方剂等知识的,这些也是中医人成长的必备基础之一,这类中医学术框架的通识教育,是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医院校的教育还是起到了普及作用的。

那么为何说院校式的毕业生,十年寒窗却百无一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不管中医学士、还是中医硕士甚至是中医博士,他们中间,会利用正统中医技术来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因此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民间中医看不起中医博士,虽然高学历的中医毕业生,可以在学术、科研上更有发展,但中医归根结底,还是一门看病的技术。

从中医本身的人才成长机制来讲,就决定了现代通行的院校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不过一旦到了临床实践上,就不行了。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表示,完成了通识教育后,只是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真正的临床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之大,超乎想象。

2 阅读:35
评论列表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