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秦始皇的落幕从遇一伙盗贼开始

代萱聊历史 2025-01-18 09:06:46

公元前 218 年,即秦始皇二十九年,这位一统天下、威名赫赫的帝王开启了东游之旅。此次东巡,本是为了彰显皇威、视察民情,巩固其统治的根基。

当秦始皇的车驾行至阳武博狼沙中时,竟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意外。一伙盗贼竟敢在天子脚下行刺,这无疑是对皇权的极大挑衅,令整个队伍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

然而,尽管秦始皇的侍卫们迅速展开搜索,却未能将这伙胆大包天的盗贼捉拿归案。秦始皇怒不可遏,为了揪出这些妄图威胁其生命安全的不法之徒,当即下令在天下展开大规模的搜索行动,整整持续十日。

在这十日里,各地官吏如临大敌,纷纷加派人手,对每一个角落进行严密排查。百姓们也人心惶惶,生怕被无端牵连。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每一寸土地都被翻了个底朝天。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仍存在着对秦始皇统治的不满和反抗势力,也凸显了秦始皇为维护自身权威的坚决态度和强硬手段。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次东游遇刺事件成为了秦朝统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后续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他登上了之罘山,并在此刻石留迹。刻石上的言辞详尽地阐述了当时的种种情景与伟大功绩。

文中说道:“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正值这一年的仲春时节,阳光和煦,春风渐起,天地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皇帝东游,踏上了这一趟意义非凡的旅程,一路巡查,登上了之罘山。当他登临山顶,俯瞰大海,那波澜壮阔的景象令其心潮澎湃。

皇帝身边的随从大臣们也有幸一同观赏这壮丽的景色,内心充满了赞叹与感慨。他们原本就心怀对皇帝伟大功绩的敬仰之情,此刻更是思绪万千,追忆着往昔的辉煌成就,诵读着开创大业的艰辛历程。

伟大的圣上致力于治理天下,建立并确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制度,使国家的纲纪得以显著明晰。在对外交往方面,对待诸侯,广泛施行文化恩惠,以正义和道理使其明晓。六国诸侯却回避正道,贪婪暴戾,永不知足,暴虐残杀从未停止。皇帝怜悯众生,于是派遣征讨之师,奋勇发扬武德。以正义之名进行征伐,诚信之行得以彰显,威严的气势广泛传播,所到之处,没有不宾服顺从的。

皇帝剿灭了强横暴虐之徒,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使天下四方得以安定。全面施行明确的法令,规划治理整个天下,永远成为后世的准则和典范。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在这广阔的郡县之中,百姓们纷纷承顺圣意。群臣们歌颂皇帝的功绩,请求将这些功绩刻在石头上,以作为永远的楷模和定式。

其东观所记内容如下:维二十九年,正值皇帝春游之际,他怀着对天下的关怀,踏上了视察远方的征程。一路前行,直至海隅之边,随后登上了之罘山,在朝阳的映照下,尽显威严与豪迈。

站在之罘山上,放眼望去,景色广阔壮丽,令人心旷神怡。随行的大臣们都沉浸在这宏伟的景象中,心中追念着那至高至明的治国之道。自圣法刚刚兴起之时,便致力于清理疆内事务,对外坚决诛灭那些残暴强横之辈。皇帝的武威广泛传播,畅行无阻,其声威振动四方极远之地,将六国之王一一擒获。从而阐明并统一天下,使灾害灭绝止息,永远停息了战争的烽火。

皇帝具有圣明之德,精心治理天下,对各种事务的观察和处理从不懈怠。制定了重大的义理,昭显并配备了各种制度和器具,一切都有明确的章法和旗帜。各级臣子谨遵职责本分,各自知晓应当施行之事,做事毫无疑虑和争议。百姓们也在这种治理下发生了改变和教化,无论远近都遵循相同的法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超越了古代的治理成就。常规的职责已然确定,后世子孙遵循前人的事业,长久地承继着这圣明的治理。

群臣们对皇帝的美德赞不绝口,恭敬地歌颂着其伟大的功业,纷纷请求将这些功绩刻在之罘山上。不久之后,皇帝旋即前往琅邪,取道上党而归。

在秦始皇三十一年的十二月,发生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事件。这一年的十二月,秦始皇做出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将腊祭的名称更改为“嘉平”。这一更改,或许蕴含着他对新的一年美好愿景的期许,以及对祭祀仪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

同时,秦始皇还恩赐给黔首们丰厚的物资。在每一个里,赐予六石米和两只羊。这一慷慨的赏赐,无疑是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照顾,旨在让他们在寒冬腊月中感受到皇帝的关爱与温暖,从而更加拥护和支持朝廷的统治。

在这个时期,秦始皇还曾微服出行于咸阳城。他仅带着四名武士,在夜晚悄然出城。然而,这次出行却遭遇了意外。当他们行至兰池时,不巧碰上了盗贼。一时间,秦始皇等人陷入了窘迫的境地。好在随行的武士英勇无畏,迅速击杀了盗贼,化解了危机。

此事发生后,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以及维护京城的治安,关中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搜索行动,整整持续了二十日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气氛紧张,人人自危。

而在当时,米价高昂,一石米竟达到了一千六百钱。这反映出当时经济状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或许是由于战争的影响、物资的短缺,亦或是市场的波动。

在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前往碣石。他派遣燕人卢生去寻求羡门、高誓两位仙人。并且在碣石门刻下了文字。

秦始皇下令毁坏城郭,决通堤防。刻石上的言辞这样写道:于是发动军队,征伐诛杀那些无道之人,叛乱逆贼被消灭平息。以武力消灭残暴叛逆之徒,以文德恢复无罪之人的清白,百姓的内心都心悦诚服。公正地评议功劳,赏赐甚至惠及到牛马,恩德润泽广袤的土地。皇帝奋扬威风,德行并及诸侯,首次实现了天下的太平。拆除毁坏城郭,决通河流堤防,铲平险阻障碍。地势得以确定,百姓不再有劳役之苦,天下都得到安抚。男子乐于在自己的田地里劳作,女子精心操持自己的家业,诸事都井然有序。恩惠施及各类产业,长期兼并而来的田地,无人不安居乐业。群臣歌颂皇帝的烈烈功绩,请求将这些刻在这块石头上,使之成为永远的规范和准则。

秦始皇还派遣韩终、侯公、石生去寻求仙人不死之药。秦始皇巡视北方边境,从上郡进入。燕人卢生从海上归来,依据鬼神之事,进而上奏并记录图书,说“灭亡秦朝的是胡”。秦始皇于是派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向北攻打胡人,夺取了河南地区。

在秦始皇三十三年,朝廷征发了那些曾经逃亡的人、入赘的女婿以及商人,派遣他们去攻略夺取陆梁地区。随后,在此地设立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并将罪犯发配去戍守这些地方。

在西北方向,大力驱逐匈奴。从榆中沿着黄河以东,一直连接到阴山,设置了四十四县,并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墙作为边塞。此外,又派遣蒙恬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夺取了高阙、阳山、北假中等地,修筑亭障来驱逐戎人。还将获罪被贬谪的人迁徙到这些新设立的县,充实当地人口。同时,明令禁止进行不合规定的祭祀活动。这一年,西方天空出现了奇特的星象。

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将那些执法不公、断案不直的狱吏发配去服劳役,让他们参与修筑长城以及开发南越地区的工程。

在秦始皇时期,于咸阳宫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酒宴。众多博士共计七十人来到殿前为秦始皇祝寿。仆射周青臣向前进献颂词说道:“往昔之时,秦国的地域不过千里之广,全仰仗着陛下您的神灵庇佑、英明圣德,方才平定了天下四海,驱逐了边远的蛮夷之族。但凡日月所照耀之处,没有不宾服于陛下威严之下的。将诸侯之地改为郡县,使得人人都能自享安乐,不再有战争带来的祸患,如此功绩定能传至千秋万世。自上古以来,没有哪位君王能比得上陛下您的威严和德行。”秦始皇听后,心中大悦。

此时,博士中来自齐国的淳于越进言道:“臣下听闻殷商和周朝的君王统治长达千余年,他们分封子弟和功臣,让其成为自身的有力辅佐。如今陛下您拥有广阔的天下,然而您的子弟却如同普通百姓,倘若突然出现像田常、六卿那样的臣子,没有辅佐和匡正之人,如何能够相互救助呢?做事不效仿古代却能长久的,臣下从未听闻过。现今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从而加重了陛下您的过错,他绝非忠臣。”秦始皇于是将淳于越的议论交付群臣商议。

丞相李斯进言道:

“五帝的治理方式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也并非沿袭旧制,他们各自因应时势而采取适宜的治理策略,并非彼此相悖,而是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如今陛下开创伟大的事业,建立千秋万代的功勋,这绝非那些愚昧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言乃是夏、商、周三代的旧事,哪里值得效仿呢?过去诸侯相互争斗,纷纷以优厚待遇招揽游学之士。如今天下已经平定,法令统一出自陛下,百姓在家应当致力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士人则应当学习法令和禁令。如今这些儒生不学习当今的治国之道,却去钻研古代的学说,以此非议当世,迷惑扰乱百姓。

丞相我李斯冒死进言:古代天下混乱离散,无人能够统一,因此诸侯纷纷兴起,言论都是称道古代而损害当今,粉饰虚言而扰乱实际,人们各自推崇自己私下所学的学说,以此否定陛下所建立的制度。如今皇帝统一天下,辨别黑白而确立唯一的权威。私自讲学却相互传授不合法规的教义,人们听到法令下达,就各自依据自己所学的学说来议论,在家内心非议,出门在街巷议论,夸赞君主以博取名声,标新立异以显示高明,率领众人制造诽谤。像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以禁止,那么君主的权势就会在上面降低,朋党的势力就会在下面形成。禁止这样的行为是适宜的。

我请求史官所记载的不是秦国的历史都加以烧毁。不是博士官所掌管的,天下若有人敢收藏《诗》《书》、诸子百家的言论著作,都要交给郡守、郡尉一并烧掉。有胆敢偶尔谈论《诗》《书》的要处以死刑。借古代之事非议当今的要灭族。官吏发现而不举报的与犯人同罪。法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毁的,要处以黥刑并罚作城旦。那些不销毁的书籍,是有关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可以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下达制令说:“可以。”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大规模地修整道路,从九原一直通往云阳,开山填谷,使道路得以直通。就在此时,秦始皇认为咸阳城中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规模狭小。他听闻周文王定都于丰,周武王定都于镐,丰镐之间乃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于是决定在渭南的上林苑中营造朝宫。

首先建造的是前殿阿房宫,东西长达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殿上可以容纳万人就坐,殿下能够树立起五丈高的旗帜。周围环绕着阁道,从殿下一直延伸直达南山。以南山的山顶作为宫殿的门阙标志。还修建了复道,从阿房宫渡过渭水,连接到咸阳,以此象征着天上的天极阁道跨越银河抵达营室。然而阿房宫尚未完工;若完工,还打算另选一个美好的名称来为它命名。由于宫殿建造在阿房这个地方,所以天下之人都称之为阿房宫。

征发了七十多万受宫刑和徒刑的人,分别参与修建阿房宫或者骊山陵墓。开采北山的石料制作棺椁,并且抄写蜀地、荆地的木材也都源源不断地运至。在关中地区统计的宫殿有三百座,在关外则有四百多座。

于是在东海上朐的地界中立下石碑,以此作为秦朝的东门。又迁徙三万户到丽邑,五万户到云阳,这些迁徙的百姓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卢生向秦始皇进言道:“臣等为陛下寻求灵芝、奇药和仙人,却常常不能遇到,似乎有类似邪物在妨害我们。按照仙方所言,君主时常需要秘密出行以避开恶鬼,恶鬼避开了,真人就会到来。君主居住的地方如果被臣子们知晓,就会妨害神灵。真人入水不会沾湿,入火不会灼伤,能够驾驭云气,与天地一样长久存在。如今陛下治理天下,还未能做到恬静淡泊。希望陛下所居住的宫殿不要让别人知晓,这样或许就能得到不死之药了。”

于是秦始皇说道:“我仰慕真人,自此自称‘真人’,不再称‘朕’。”随后下令在咸阳周边二百里范围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通过众多的复道和甬道相互连接,里面布满了帷帐、钟鼓和美人,各自的安排部署都不得迁移变动。皇帝出行所到之处,如果有谁说出他的所在之地,就会被判处死罪。

有一次,始皇帝前往梁山宫,从山上看到丞相的车骑众多,心中很不高兴。宦官中有人告知丞相,丞相后来减少了车骑的数量。秦始皇大怒道:“这是宦官泄露了我的话语。”立案审问,却没有人认罪。在当时,诏令逮捕当时在旁的所有人,全部杀掉。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皇帝出行的所在之处。处理政事时,群臣接受裁决事务,都在咸阳宫进行。

侯生和卢生一起商议说道:“始皇这个人,天性刚强暴戾且刚愎自用。他从诸侯中崛起,兼并了天下,志得意满,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他只信任和重用狱吏,狱吏因此得到亲近和宠幸。博士虽然有七十人,但只是充数而已,并未被真正任用。丞相和诸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决定的事情,全凭皇上的决断。皇上喜欢以刑罚杀戮来树立威严,天下人都因为害怕获罪而只求保住俸禄,没有人敢尽忠直言。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日益骄纵,下面的人畏惧屈服,用欺骗和谄媚来取悦皇上。

秦朝的法令规定,不能兼用方术且不灵验的,就要被处死。然而观测星象气象的人多达三百人,他们都是优秀的人士,但因为畏惧忌讳和阿谀奉承,不敢直言皇上的过错。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断,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文书,日夜都有文书呈上,如果不完成规定的数量就不能休息。他贪恋权势到了这种地步,实在不适合为他寻求仙药。”于是他们就逃走了。

秦始皇听说他们逃走后,勃然大怒说道:“我之前收缴天下不符合要求的书籍并将其全部销毁。广泛召集了众多的文学之士和方术之士,想要以此来实现太平盛世,方士们想要通过炼丹来求得奇药。如今听说韩众逃走没有回来报告,徐福等人耗费了数以万计的钱财,最终也没有得到仙药,只是每天都能听到他们奸诈谋利的消息。卢生等人我对他们的尊宠和赏赐极其丰厚,现在竟然诽谤我,加重我的不德之名。那些在咸阳的儒生,我派人去查问,有的散布妖言来扰乱百姓。”于是派御史全面审讯这些儒生,儒生们相互告发牵引,于是自我检举。触犯禁令的有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在咸阳被活埋,让天下人都知道,以此来惩戒后人。更加大量地征发被贬谪的人去戍守边疆。

始皇的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和遵循孔子的学说,如今皇上都用严厉的法令来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秦始皇大怒,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从秦朝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来看,秦始皇的独断专行和对权力的极度贪恋,导致了政治决策的高度集中和缺乏多元化的声音。狱吏得宠、博士闲置,反映了人才选拔和使用的失衡,不利于政治的良性发展。对于方士求药的过度期望和失望后的暴怒,显示出秦始皇在追求长生不老上的盲目和偏执。活埋儒生的举动,不仅是对知识和文化的粗暴打压,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扶苏的劝谏体现了他的远见和仁厚,但秦始皇的愤怒回应,反映出他对不同意见的拒绝和对严刑峻法的坚持,这无疑为秦朝的统治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秦始皇焚书和打压儒生的行为,对先秦以来的文化积累和思想传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许多珍贵的典籍和学说面临失传的危险。在社会治理方面,过度的刑罚和高压统治,使得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失去了对朝廷的信任和支持,为秦朝的迅速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

0 阅读:0
代萱聊历史

代萱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