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契,其母名曰简狄,乃是有娀氏之女,为帝喾的次妃。相传,在某一风和日丽之日,简狄与另外二人一同前往沐浴。彼时,一只神秘的玄鸟翩然而至,竟意外地堕下了它的卵。简狄见此卵,心生好奇,遂取而吞之。这一奇妙的举动,竟使她有了身孕,而后诞下了契。
契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壮志。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人物。当大禹致力于治理水患之时,契挺身而出,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勇气,全力协助大禹。他不辞辛劳,奔波于山川之间,探寻水患的根源,制定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漫长而艰辛的治水过程中,其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顽强的毅力,为治水工程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帝舜有感于契的卓越功绩和高尚品德,于是对契下达了重要的命令:“如今,百姓之间关系疏远,人与人之间缺乏亲近之感;社会的五种伦常关系也未能得到良好的训导。汝作为司徒,应当恭敬地推行五种礼教,且在施行过程中,要秉持宽容的原则。”此后,帝舜将契封于商地,并赐予他子氏之姓。
契的兴起,恰逢唐、虞、大禹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他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无数令人瞩目的功业。他所推行的种种举措,皆旨在造福百姓,使得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宁,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例如,他积极倡导农业生产的改进,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让百姓能够收获更为丰硕的成果;他注重教育的普及,培养了众多有识之士,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契的功绩不仅为当时的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更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璀璨之星,被人们传颂至今。
契离世之后,其子昭明继承了其位。昭明在位期间,或许也曾心怀壮志,努力为部落的发展谋福祉。然而,时光匆匆,昭明最终也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此后,其子相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土在位之时,想必也是兢兢业业,为部落的繁荣付出了诸多努力。可惜命运无常,相土也未能长久于世,在他故去之后,其子昌若继承了大统。
昌若接过重任,或许曾面临诸多挑战,但他依然坚守职责。只是人生苦短,昌若也匆匆离去,其子曹圉继立。
曹圉在位的岁月里,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然而终抵不过岁月的消磨,在他逝世后,其子冥继承了部落的领导权。
冥主政之时,或许为部落的生存与发展殚精竭虑,可命运的车轮无情转动,冥也离开了人世,其子振成为了新的领袖。
振在位期间,想必也是努力维持部落的稳定与发展,奈何生命有限,振离世后,其子微继承了部落首领之位。
微之后,子报丁继立。报丁在位期间,或许也曾试图做出一番变革,以推动部落的进步,然而他的生命同样短暂,在他逝世后,子报乙继承了首领之位。
报乙之后,子报丙立。报丙在位的时光里,或许也曾为部落的未来规划蓝图,可他也很快故去,子主壬继立。
主壬主政时,或许也曾为部落的繁荣付出心血,只是生命终有尽头,主壬离世后,子主癸成为了部落的领导者。
主癸之后,其子天乙立,此乃成汤。成汤的出现,或许注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一番波澜,为部落的发展带来新的转机与辉煌。
成汤,自契至汤这漫长的岁月里,历经了多达八次的迁徙。在这一次次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或许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面临着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以及与其他部落的竞争和冲突。
汤最初定居于亳地,选择此地乃是因为他追随着先王的足迹,期望能够继承先王的遗志,延续先辈们的辉煌。在这里,汤深感责任重大,决心有所作为,于是挥笔创作了《帝诰》。
《帝诰》之中,饱含着汤对天下局势的深刻洞察,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的宏伟规划。他或许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强调了仁德与正义的重要性;或许描绘了一幅繁荣昌盛的美好蓝图,激励着臣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又或许对自身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作为臣民们效仿的榜样。这部《帝诰》的诞生,不仅展现了汤的卓越智慧和高远志向,更成为了他治理国家的重要纲领,为其开创辉煌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汤胸怀壮志,决心征讨诸侯,以整顿天下秩序。当时,葛伯竟不举行祭祀之礼,这种对礼法的严重违背,令汤忍无可忍,于是他毅然决定兴兵讨伐。
汤曾言:“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此语意味深长,他以水为喻,深刻地表明了通过观察民众的状况便能知晓治理的成效。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汤对民众的重视以及他敏锐的洞察力。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满足民众的需求,能否让民众安居乐业。
伊尹闻此,不禁赞叹道:“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伊尹对汤的这番言论深表认同,认为汤的见解明智而深刻。他强调,只要君主能够倾听良言,治国之道便能不断进步。而作为统治国家、管理民众的君主,应当让那些心怀善念、德才兼备之人担任官职,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他也鼓励汤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自己的理念,不断努力进取。
汤则严肃地说道:“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这句话彰显了汤的坚决态度和威严。他向众人表明,对于那些不尊重命令、不遵循正道之人,必将予以严厉的惩罚,绝不宽恕。这种坚决的态度,旨在警示众人要严格遵守法令,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基于此,后人作《汤征》,以记录汤的这一伟大征程和他的卓越智慧与果敢决断。
伊尹,名唤阿衡。阿衡心怀壮志,渴望辅佐汤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然而却苦寻不得接近汤的契机。于是,他决定成为有莘氏的媵臣,背负着鼎俎,凭借着自己对烹饪滋味的精湛技艺和独特见解,巧妙地向汤进言,逐步将话题引向治国的王道之理。
也有一种说法称,伊尹本为处士,隐居于山林之间。汤听闻其贤名,派人多次前去聘请迎接。使者往返多达五次,伊尹最终才被汤的诚意所打动,愿意出山追随汤。在与汤的交谈中,伊尹侃侃而谈,讲述了素王以及九主之事,其见解之深刻、知识之渊博,令汤为之折服。
汤对伊尹的才华和智慧极为赞赏,毫不犹豫地将国政重任交付于他。然而,伊尹后来离开汤前往夏地。在夏期间,他目睹了诸多丑恶之事,对夏朝的统治深感失望。于是,他又重新回到亳地。
当伊尹从北门进入亳地时,偶遇了女鸠和女房。这一场相遇或许充满了惊喜与感慨,伊尹与她们交流了自己在夏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内心的种种思考。而后,有人据此创作了《女鸠女房》这一作品。
伊尹的经历充满了波折与传奇色彩,他的每一次抉择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段佳话。
一日,汤外出巡查,行至郊野之处,只见有人张开大网,四面围堵,口中还念念有词地祝祷道:“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其贪婪之态尽显,妄图将所有经过的鸟兽一网打尽。
汤见此情景,不禁眉头紧皱,叹道:“嘻,尽之矣!”他深知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是极为短视和残忍的。于是,汤果断地命人去掉了三面网,同时亲自祝祷道:“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汤的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他的仁慈与宽厚。他并非禁止捕猎,而是给予了鸟兽们选择的机会,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不追求过度的索取。
此事很快传遍了各个诸侯之地,诸侯们听闻之后,纷纷感慨道:“汤德至矣,及禽兽。”他们意识到汤的仁德不仅仅惠及人类,甚至连飞禽走兽都能感受到他的悲悯与关爱。这种仁德之举,让诸侯们对汤的敬仰之情愈发深厚。他们从汤对待禽兽的态度中,看到了汤治理天下的理念和胸怀,坚信在汤的统治下,百姓必将过上安居乐业、和谐美满的生活。汤的这一善举,也为他日后赢得天下诸侯的拥护和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夏桀施行暴虐的政治,放纵于荒淫无度的生活,致使国家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而此时,诸侯之中的昆吾氏也趁机兴风作浪,制造动乱。
汤见此情形,毅然决定兴师动众,率领诸侯一同征讨。伊尹坚定地跟从汤的步伐,汤亲自手持钺斧,率先冲向昆吾氏的阵营,展现出无比的英勇和决心。在成功击败昆吾氏之后,汤又将矛头指向了夏桀。
汤高声说道:“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正义的力量。
汤向众人表明,并非自己胆敢贸然挑起战乱,而是夏桀罪行累累,他多次听闻民众的诉苦,深知夏氏的罪恶。他敬畏上天,不敢不秉持正义进行征伐。如今夏桀的罪行众多,这是上天注定要对其进行惩罚。如今众人都说“我们的君王不体恤我们民众,舍弃我们的农事而专行掠夺”,众人又问“有罪,那该怎么办”?夏王肆意消耗民众的力量,强夺了夏国的资源。民众大都消极怠工,彼此不和睦,甚至悲愤地呼喊“这太阳何时灭亡?我愿与你一同灭亡”!夏桀的德行已经败坏到如此地步,所以如今自己必定要前往征讨。
汤接着说道:“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他向众人承诺,如果大家能跟随自己一同执行上天的惩罚,自己定会公正地对待大家。大家不要不相信,自己绝不食言。但倘若有人不遵从誓言,自己将会严惩不贷,绝不宽恕。
汤将这番言辞宣告给军队,以此来激励士气,后人据此作《汤誓》。也正是在此时,汤豪迈地宣称“吾甚武”,自此号曰武王。汤的这一系列举动,彰显了他的果敢、正义与担当,为推翻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新的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汤在征战胜利后归至于泰卷陶,在此期间精心创作了诰文。在成功废黜了夏朝的天命之后,汤返回亳地,创作了《汤诰》:
“维三月,王自至於东郊。告诸侯群侯:‘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在这美好的三月,汤王亲自来到东郊。他向诸侯们以及诸位首领宣告:“你们切不可对民众没有功绩,必须勤恳努力地处理事务。倘若你们不能做到,我将会给予严厉的惩罚,到时可不要埋怨于我。”
接着汤王又说道:“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穀。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他回顾往昔,说道:古代的大禹、皋陶长期在外操劳,他们为民众立下了赫赫功勋,民众因此得以安居乐业。东边有长江,北边有济水,西边有黄河,南边有淮河,这四条大河都已得到治理,万民才有了安定的居所。后稷从天而降,传播农业知识,种植各种谷物。这三位大臣都对民众有大功,所以他们名垂青史。
汤王继续说道:“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昔日蚩尤与其大夫扰乱百姓,天帝于是不给予他们支持,这是有原因的。先王的教诲不可不努力遵循。
最后汤王强调:“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行为不合道义的,不要在国中留存,你们不要埋怨于我。
汤王以此来号令诸侯。伊尹创作了《咸有一德》,咎单创作了《明居》。
汤王的这番诰文,展现了他对治理国家的坚定决心和对诸侯们的严格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对民众福祉的关怀。伊尹和咎单的著作,也为当时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汤在取得政权之后,果断地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他更改了历法,修正了岁首的起始时间;变更了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规定朝会在白天举行。这些举措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新政权的新气象,更在实质上对社会秩序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汤最终离世。他的太子太丁还未来得及即位便不幸去世。在这种情况下,太丁的弟弟外丙被拥立为帝,这便是帝外丙。帝外丙即位后的三年时间里,兢兢业业地处理朝政,但最终还是驾崩了。随后,外丙的弟弟中壬被拥立为帝,称为帝中壬。帝中壬在位四年后,也与世长辞。
在此关键时刻,伊尹挺身而出,拥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作为成汤的嫡长孙,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成为了帝太甲。在帝太甲元年,伊尹为了辅佐太甲治理国家,创作了《伊训》,用以教导太甲遵循先王之道,秉持正义和仁德;创作了《肆命》,明确了各种使命和职责;还创作了《徂后》,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伊尹的这些著作,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太甲的殷切期望,希望太甲能够继承成汤的遗志,开创出更加繁荣昌盛的局面。
帝乙的长子名叫微子启,然而启的母亲身份卑微,因此微子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帝乙的少子名为辛,辛的母亲乃是正后,所以辛得以成为王位的继承人。
帝乙驾崩之后,子辛即位,这便是帝辛,天下人都称他为纣。帝纣天资聪慧,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听闻和见识都极为敏锐;他的力量超乎常人,能够徒手与猛兽搏斗;他的智谋足以拒绝他人的劝谏,言辞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向臣子炫耀自己的才能,向天下人吹嘘自己的声名,自认为所有人都在他之下。
帝纣嗜好美酒,沉迷于淫逸享乐,尤其宠爱妇人。他对妲己宠爱有加,对妲己的话言听计从。于是,他命令师涓创作新的淫靡之声,编排北里之舞,演奏靡靡之乐。他加重赋税,以此来充实鹿台的钱财,使钜桥的粮食堆积如山。他大量收集狗马等奇异之物,用来填满宫室。还进一步扩大沙丘苑台的规模,抓捕众多的野兽和飞鸟放置其中。他对鬼神也极为怠慢。
他在沙丘大肆举行欢乐的嬉戏活动,以酒为池,将肉悬挂成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相互追逐,进行通宵达旦的饮酒作乐。这种荒淫无度的生活,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国家的秩序也陷入混乱。他的种种行为,不仅耗尽了国家的财力和人力,也丧失了民心,为国家的衰败和灭亡埋下了祸根。
当时,百姓心怀怨恨和不满,诸侯中也有背叛的迹象。面对这种局势,纣非但没有反思自身的过错,反而采用了更为严酷的刑法,制定了炮格之法。他任命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试图以此来稳定局势。
九侯有个容貌出众的女儿,将其献给了纣。然而,九侯的女儿不喜淫乱之事,纣因此大怒,不仅杀了她,还将九侯剁成肉酱。鄂侯为此据理力争,态度强硬,言辞激烈,纣便将鄂侯制成了肉干。西伯昌听闻此事,私下里暗自叹息。崇侯虎得知后,向纣告发,纣于是将西伯囚禁在羑里。
西伯的臣子闳夭等人,为了营救西伯,四处寻求美女、奇珍异宝和良马献给纣。纣这才赦免了西伯。西伯出狱后,献出洛西之地,请求废除炮格之刑。纣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还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拥有征伐的权力,成为西伯。
但纣却任用费中处理政事。费中善于阿谀奉承,贪图私利,致使殷人不再亲近他。纣又重用恶来。恶来擅长诋毁和进谗言,使得诸侯们因此更加疏远了纣。
纣的这些倒行逆施之举,使得国家的局势愈发混乱,民不聊生,统治根基也逐渐动摇。原本繁荣的殷商王朝,在纣的胡作非为下,一步步走向了衰败的深渊。
西伯姬昌回到封地后,暗中修养德行,广行善事。因此,许多原本效忠于商纣王的诸侯开始背叛纣王,转而归附西伯。西伯的势力因此日益壮大,而商纣王的权力则逐渐削弱。
王子比干曾向纣王进谏,但纣王并未听从。商容是一位贤能的人,深受百姓爱戴,但纣王却将他废黜。当西伯攻打并消灭了饥国后,商纣王的臣子祖伊得知此事,深感忧虑,并责备周人。他恐惧地跑去告诉纣王说:“上天已经要终结我们殷商的命运了。即使我们用大龟占卜,也不敢说会得到吉兆。这并不是先王不保佑我们的后人,而是由于纣王你的荒淫暴虐,自己断绝了与上天的联系。所以上天抛弃了我们,使我们无法安心生活,也不明白上天的本性,不遵循先王的法典。现在我们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想让你灭亡,都说‘上天为什么不降下惩罚,为什么还不改变天命’?现在大王你打算怎么办呢?”
然而,纣王却回答说:“我生来不就是有上天赋予的命运吗?”祖伊回去后,对人说:“纣王已经不可劝谏了。”
西伯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续东征,到达盟津时,已经有八百个诸侯背叛商朝而会合于周。这些诸侯都说:“可以攻打商纣王了。”但武王却说:“你们还不了解天命。”于是又带兵回去了。
商纣王越来越淫乱无度,不听劝阻。微子多次进谏,但纣王都不听从,于是微子与太师、少师商议后,决定离开商朝。比干说:“作为臣子,不得不以死相谏。”于是强行劝谏纣王。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观看他的心。箕子感到恐惧,便假装发疯,做了奴隶,但纣王还是把他囚禁了起来。商朝的太师、少师则带着祭祀用的乐器投奔了周朝。
于是,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纣王。纣王也发兵在牧野抵抗。甲子日,纣王的军队大败。纣王逃回城中,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跳进火堆自焚而死。周武王砍下纣王的头,挂在白旗上示众,并杀死了妲己。周武王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为比干修了坟墓,并在商容的乡里表彰了他的德行。同时,周武王还册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禄父,以延续殷商的祭祀,并命令他们修行盘庚时期的政事。殷商的百姓对此非常高兴。
于是,周武王成为了天子。他的后世子孙降低了帝号,只称王。同时,周朝还册封了殷商的后代为诸侯,使他们隶属于周朝。
周武王驾崩之后,局势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武庚竟与管叔、蔡叔沆瀣一气,共同兴风作浪,挑起祸端,妄图扰乱周朝刚刚建立起来的秩序。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年幼的成王在忧虑与迷茫之中,果断地命令周公出手,以雷霆之势镇压这场叛乱。周公肩负起成王赋予的重任,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平叛的战斗之中。
而在成功平息这场动乱之后,为了延续殷商的血脉与传承,成王英明地做出决策,立微子于宋地。微子向来以仁德著称,其品行深受众人敬仰。成王此举,既体现了周朝统治者的宽容与大度,也展现了他们对于历史传承的尊重和重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举措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社会局势,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同时,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处理前朝遗脉的典范,彰显了周朝统治者的智慧和谋略。
太史公曾感慨而言:“我在梳理和叙述契的相关事迹时,自那成汤起始,所获取的资料皆来源于典籍之书与诗歌之篇。契乃子姓,在其后世子孙的发展繁衍过程中,随着分封制度的推行,他们以各自的封国作为姓氏,于是便有了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诸多姓氏。”
孔子也曾发表过这样的见解:“殷商在道路与车辆的规划和使用方面做得极为出色,而且在色彩的崇尚方面,尤其偏爱白色。”从文化的视角深入探究,殷商对于白色的崇尚,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这种色彩偏好或许与他们对于纯净、神圣的追求紧密相关。在社会层面,殷人对于道路和车辆的重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交通和交流的需求,也从侧面反映出殷商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这些细节都为我们勾勒出殷商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古老时代的风貌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