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战军对比着看,一野序列第一,司令员彭德怀的地位也最高,他是中央军委委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但解放战争数年中,他麾下的一野兵力却始终最少。
彭总一直引为憾,千方百计扩大一野(1949年2月前称西野)的兵力规模,以求迅速实现歼灭胡马、解放大西北的战略目标。
那么西野、一野兵力到底少到什么程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先天不足的西野
先天不足是西野兵少的根本原因。
我军四大野战军,西北野战军起步最晚。我们所谓的先天不足,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
有形的好理解,西北野战军来源于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这支部队本就不是按野战军的架子搭建的,主要目的在于防守。抗战时期基本没有出击过,因为兵太少,自保有余,进攻乏力。
抗战结束后,中央感到陕甘宁军区偏处西北,受国民党军直接威胁不是很大,因此又把陕甘宁防御力量一分为二,陕北只留下几个旅的力量,其余全划到晋绥军区。
为什么这么办呢?让晋绥军区去支援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当时正准备争夺晋北三角区,企图拿下这里,把晋察冀和晋绥联成一片。
所以当1947年3月胡宗南向延安发动全面进攻时,仓促组建的西野,只能以守备部队为基础组建。晋绥军区急忙派了几个旅回来,勉强搭起西北野战军的架子,只有6个旅的兵力,满打满算2.6万人。
相比华东野战军初组建时的27万人、东北民主联军(即东北野战军的前身)32.4万人、中野约15万人,这还不算各战略区与野战军基本的等量的军区部队,比如华东军区几个军区的警备部队
西野实在少的可怜。
无形的,主要指战略考量。
中野、华野、东野三大战略区,自抗战时代就是在敌后坚持作战的,带有鲜明的进攻属性。抗战结束后都化身为开拓新解放区的战略力量。西北则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一来陕甘宁始终处于胡、阎、马三面包围,甚至绥远的傅作义对我也构成一定牵制。
二来敌我力量悬殊,无力实施进攻性战略。
三来西北地域广大,回旋空间极大,暂时可以维持守势,不像华东和中原那样你死我活,寸土必争。
四来西北地广人稀,实力有限,战略价值的优先级远远不如另外三大战略区。
凡此种种,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西北部队的配置。
即使1947年初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中央一度也没有考虑立即成立野战军规模的战略集团,而仍沿袭惯例,让守备部队打一阵子试试,而且也没有让彭总亲自指挥的意图。
直到胡宗南气势汹汹地逼过来,要把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一网打尽时,中央才不得不提高西北部队的级别。彭总出任西野司令员兼政委,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主动请缨,而非中央有意委任。
可见直到此时,中央都不是太重视加强西北部队力量的打算。
二、中央叫停陈赓入援西北
不重视,那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宏伟的气魄。但落实到战役层面,只有气魄而没有手段同,那就是放空炮。我们只有2.6万人,怎么应付胡宗南34个旅25万大军呢?
毛主席起初有调陈赓第四纵队入援陕甘宁的想法。
陈赓纵队是晋冀鲁豫部队中实力较强的一个纵队,4个旅,约有2.7万人。其他纵队基本都是3个旅。
当然此事并不是临时起意。陈赓纵队原本也是3个旅,中央有意把陈赓四纵调到东北,后来形势变化,东北兵力够用,而中原有更大战略任务,于是陈赓留下,还顺手合并了原八纵的一个旅,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头号强纵。
中央命令陈赓纵队一边打一边往陕甘宁方向靠。然而就在陈赓纵队即将过黄河西进之时,毛主席突然一封电报,命令陈赓纵队继续留在山西巩固吕梁山区,不用西进了。
什么原因呢?
笔者目前能找到的直接资料,是毛、彭等领导人在电报中提到的,陕北地瘠民贫,原本有150余万人口,胡宗南夺占延安后,只剩90余万人口仍掌握在我,无力供养完全脱产的军政人员,以之供养西北本地部队已捉襟见肘——毛主席当时已经窘迫到吃黑豆了,再调入一支大军,后勤将成极大难题。
笔者认为这只是其中一条。
不让陈赓入陕,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原局面为之大变。刘邓大军千里挺进,面临极大生存压力,不能把所有压力都丢到刘邓头上。所以筹划了陈谢、陈粟两路大军共同挺进中原的大战略,陈赓部队要逐步南移,到河南开创新的局面。
那么就不怕西北野战部队顶不住吗?毕竟敌军十倍于我,不能光靠勇气打仗吧。
中央变通了一下,把晋绥军区重新划到陕甘宁联防系统,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许光达)过河加入西野。这大概是1947年7月间的事,此时西野兵力由2.6万人增至4.5万人。
打榆林失利后,中央感到这点兵力不是太够,于当年9月再次整编合并了陕甘宁的地方部队,包括一些游击队,西野部队再次增加,达到7万余人。
7万人……也就是华野、东野一个兵团的规模,以华野叶王陶三虎将组成的兵团来说,总实力约7万出头。
也就这么多了。这是陕甘宁和晋绥能拿出的极限兵力。舍此之外,再无调域外兵力的考虑。
就这么放心吗?中央的底气是什么呢?
彭总强大的指挥能力。
三、彭总兵少也够打
彭总的胆气古今少见。
1947年3月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中央机关和部队提前疏散,彭总坚持最后走。
警卫人员一直催着他走,彭总就是不走,连指挥部的电话都不撤。说,只要总指挥部的电话还在,各部队的军心就不会乱。
一直到国民党军的枪炮声响起,甚至能远远往见远处国民党军士兵向城内冲过来,彭总才从容撤离,撤离时走的一条偏僻小道,甚至警卫战士们都不熟悉。原来这小路是彭总平时独自散步时发现的,可直通延安城外山中。
彭总指挥2万多人,面对胡宗南25万大军,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敢于在敌人重重包围、数路紧逼之中,集中兵力连连打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场经典战役,以极微小的代价歼灭胡宗南好几个旅。
尤其是羊马河伏击战,彭总亲自指挥部队围攻敌135旅,以4个旅打敌1个旅,全歼该旅4700余人,俘敌少将旅长麦宗禹。
这场战斗的打法甚是高明,我军利用地形优势,以一个旅阻挡牵制整编29军,另以绝对优势兵力包围135旅。说穿了不难懂,但难在实际操作,要准确地选择战斗位置,巧妙地诱使敌人进入;要合理地设置阻援兵力和阻援阵地,不能让阻援部队干挨打当肉盾,PS多说一句像电影《集结号》中描述的,从战役筹划之时就准备把一支部队当肉盾消耗掉是不合理的,会造成士气极大震荡。塔山阻击战101说出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的说法,大概也只是一时激愤之词,实际上塔山部队并没有打光。
更重要的是协调指挥4个旅的兵力合围、进攻,并不是一声冲锋号大家一冲那么简单。谁打主攻,谁打二线,哪个方向配置主要兵力,哪个方向配置次要兵力,都需要指挥员一一分派清楚。
战斗结果说明了一切问题,羊马河之战我军伤亡479人,敌我战损比达到惊人的10:1。
这么大的比例差距,在其他各大野战军中非常非常罕见。
西北三战三捷,我军总伤亡2200人,毙伤俘敌达1.4万。敌我比为6.3:1。
可见打的有多巧。
有意思的是,彭总打仗非常善于一锅端,动辄活捉敌军长、旅长。
比如敌整编七十六师(即后来的七十六军),被西野歼灭三次,每歼灭一次,就活捉其主官,一共活捉了三个。廖昂在清涧之战被活捉,徐保在西府战役中被打伤后活捉,因伤重死在战俘队,李日基则在永丰战役中被活捉。
其余旅长级人物不可胜数,基本上部队一完就跑不掉。
以往我们对彭总的指挥风格印象多为横刀立马,威猛无俦,其实论起精细,彭总也是一等一的。
区区七万多人,把胡宗南近30万人拖得饥疲不堪,打不赢,不敢走,后来不得不撤出陕北,眼睁睁看着西野重新夺回延安。
这种情形,大大超出中央的预期,那还要什么自行车呢,让彭总继续指挥就够了。
四、一口吃成了胖子
不过形势到了1949年初,发生了变化。
随着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太行以东形势已判,西北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
胡宗南、二马和新疆军阀势必要解决。
此时一野兵力已上升到11.5万人。
对比其他野战军看看,有多么辛酸。
四野入关部队已达70余万,三野亦有近60万,最弱的二野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也有28万人。
一野架子大,人数少,长期这样持续下去,不仅对一野士气有一定影响,更不利于解决西北问题。
怎么办呢?彭总也没办法。他不是不知道一野兵力少的症结。
陕北人力物力过于贫瘠,只靠陕甘宁和晋绥发展不起来足够多的兵力。只有向南发展,夺取关中,利用关中丰富的人力进行大规模征兵扩军。
西府战役实际上就有夺取宝鸡、占领富庶之地的打算,奈何兵力太弱,打下宝鸡也站不住脚。
这一问题拖来拖去,最终还是靠区外力量解决了。
1949年2月,彭德怀到中央新驻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参加七届二中全会。
开会期间,彭总与毛主席谈起一野兵力以及后续战略任务,言谈中不免略显遗憾,说通过新式整军运动,已经把大批俘虏兵转化过来,大部分连队俘虏兵占到70%,有的甚至达到80%。靠西北民力很难再扩大部队规模。
毛主席心中有数,会后便让彭总取道太原,到那里代替徐向前指挥太原攻城战役。
徐向前时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兼华北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此前他率华北一兵团自南而北,解放了晋中、晋南,以六万之众击败阎锡山十几万人,此时就剩太原一座坚城尚未解放。
徐向前连年征战旧病复发,很难继续指挥战斗。加之阎锡山不顾一切地拼死坚守,太原地形利守不利攻,急需一位高明的指挥员来接棒。彭总到来,正当其时。
由于前期徐向前打的基础好,进攻太原之战虽然艰苦,但大局已定,没有什么变数。
1949年4月20日,我军胜利攻克太原城,全歼守敌,阎锡山逃跑。
5天后,毛主席下令,华北野战军十八兵团(即一兵团)、十九兵团,在太原城下就地划归彭总指挥,列入一野建制。
聂、徐二位虽然很不舍,都是华北部队的主力,多年经营,锻造出的百战雄师!但军令如山,没办法。
当年六、七月间,十八、十九兵团两个大兵团共19万人分路入陕。
此前一野已通过转化俘虏、改编地方军,增加到15万人。加上这两个兵团,野战部队共34万人。
与之相对,胡宗南部队与马家军被一野屡屡爆锤,总兵力降至30万。
即使这样,彭总也乐开了花。之前我军全力以赴,必须精巧地设计,才能制住两股敌人。现在兵强马壮,战略指挥上又有优势,将胡马分而灭之,就是手拿把攥之事了。
当年七、八月间,彭德怀连出狠招,先在扶眉战役中将胡宗南彻底打废,将其残部赶到秦岭以南,使其不敢再进关中一步。
接着又悬军急袭兰州,攻克这座号称金城汤池的西北重镇,基本歼灭青马主力。
解放大西北走出了关键性一步。
纵观一野成军发展的过程,兵力不多一直是彭总的一块心病。彭总穷尽心智,靠这点可怜的兵力一再战胜强敌,多么渴望像其他几家野战军一样手握数十万大军,横刀立马、纵横驰奔啊。
最后虽然一口吃成了“胖子”,却是合并了区外力量,不是自己手把手打造出来的。对一位军事家来说,未免美中不足,略有遗憾。
彭总总是但当最艰苦的任务,打最艰难的仗,从不退缩,谁能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别看第一野战军人数少。解放了1/3的国土面积。
一个熊向辉就顶了大部分了。胡宗南一举一动都在掌握中。
也只有彭总能打这些艰难的苦仗,恶仗,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