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坐拥丰富资源是福也是祸?(欢迎关注黄大拿食货志)
撰文|黄大拿&编辑|楚琦
引文:“资源诅咒”,诅咒一个城市的,真的是不能说话的资源吗?
一篇名为《流浪到鹤岗,五万买套房》的文章最近在网络上爆火。房价高昂的大浪潮中,鹤岗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但超低房价的背后却是这座城市的尴尬:身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增长乏力,人口大量外流,房价再低,多少人敢在那里置业?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拥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是件幸福的事情,但千万要注意,搞得不好就有两个大坑等着你:一个是“资源枯竭”,另一个叫“资源诅咒”,它实际比资源枯竭更可怕……
一
“这是我在中国见过的最大的工业城镇”
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其中:煤炭城市37座、有色金属城市14座、黑色冶金城市6座、石油城市3座、其他城市9座,涉及总人口1.54亿。
在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到今天突然成为网红城市的鹤岗。
对资源性城市来说,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似乎是一个宿命。
但是同为当年的上榜者,与鹤岗相比,许多城市的命运却并不相同。比如江西的萍乡,同样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但萍乡通过艰苦的转型升级,电瓷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电子信息等新产业平地起高楼,在官方主流媒体笔下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样本。
大拿在这里要说的则是另一个城市:山东的博山。
在资源枯竭型城市榜中,山东的淄川区名列其中。而在清代,淄川属于博山县(清代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清廷以颜神为治所,分割益都、淄川、莱芜三县之地设立博山县)。
之所以要拿博山来与鹤岗对比,原因在于两个:一是博山的资源开发历史要比鹤岗更早,也更早暴露资源枯竭的迹象;二是相比经济断崖式下降的鹤岗,博山的现状要好得多……
博山以资源性城市著称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康熙初年,地方志中即记载,“煤则凿石为井,有至二三百尺深者,炼以为焦,而供诸冶之用”【1】,证明博山的采煤技术在清初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但在农业社会,开采地下资源存在着很多忌讳。
乾隆五年(1740年),山东巡抚向朝廷上奏,建议“凡产煤之处,无关城池及古昔帝王圣贤陵墓并无碍堤岸通衢处所,悉听民间自行开采”【2】,意思是只要不挨着帝王圣贤陵墓,也不影响交通要道,民间领贴办税之后可以自行开采获利。当年获得清廷批准。
清廷此举对博山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刺激作用。于是我们在地方志中可以看到,当年在山东中部,博山的经济发展可谓首屈一指,在资源性产业的引领之下,集市贸易日益繁荣,而且人口也出现激增……
博山的面貌甚至让一个外国人为之惊诧。这个外国人就是于清末多次到中国游历的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
1869年(清同治八年)4月14日,博山孝妇河谷刮起了七级南风,沙尘弥漫,遮天蔽日,李希霍芬迎着大风,坐在小推车上走进了博山。狂风呼啸,风尘满面,道路凹凸不平,注定没法让一个远到而来的外人满意。但李希霍芬却不是为旅游而来。
李希霍芬在笔记中兴奋地写道:
“我们到了博山县,或者说烟囱镇,这是我在中国见过的最大的工业城镇。在路上的时候就遇到了长长的推车队伍,装载着煤、焦炭、铁器、陶器、烟草、谷物和一些包裹严实的货物(看来是玻璃)。我数了数,一小时内就有65辆装烟煤的车经过……”【3】
此处的“烟囱镇”也许是误译了,李希霍芬指的应该是“颜神镇”。但误译却歪打正着,“烟囱镇”比古板的地名显然形象多了……
二
晚清资源性城市的转型机遇
要知道,李希霍芬七次来中国,他的第三次中国之行,历经上海、天津、北京,又折回上海,到宁波,游镇江,玩南京,结束长江下游的行程后,才到了山东。而即使在山东,他也先已游历了蒙阴、泰安、济南、长山等地。
经过了中国这么多城市,这位学识丰富、见过大市面的德国人居然脱口而出:“这是我在中国见过的最大的工业城镇”,真是让人意外。
博山,这个多数中国人眼里并不出众的小城为什么会得到李希霍芬的青眼相待?
其实也不奇怪。
博山的资源丰富,李希霍芬早有所知。而在当时,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对自然资源的崇拜还笼罩着几乎所有人的头脑。从常识来看,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随后的工业化转型,有无充足的自然资源支持都至关重要。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也证明,自然资源对于一国国民财富的初始积累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其快速工业化就与其丰裕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
其次,李希霍芬对博山的青睐背后还有着深远的谋划。
在完成了对中国的七次考察之后,李希霍芬整理了他在中国地理地质考察的笔记,1877年,李希霍芬根据这些笔记向德国政府提交了《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报告。
在报告中,李希霍芬对胶州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山东半岛的丰富自然资源进行了竭力渲染,并建议可在胶州湾建设港口。可以说,正是因为李希霍芬的“发现”,胶州湾首次走进了西方的视野【4】。
后来德国人占领青岛强迫清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向远东伸出触角,多大因素是受到了这份报告的激发,不妨见仁见智。
但历史并不是单线条发展。在受过现代科学洗礼的李希霍芬的认真审视之下,博山的优缺点才会得到完整的呈现:资源丰富自然是博山的最大优点,但缺乏规划、无序开发、技术低劣以及交通不便,都在限制这种优点的发挥。尤其是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小生产作坊式的生产还能维持多久的繁荣,其实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因此,李希霍芬在报告中提出了制订规划、利用现代科技开采这一地区煤铁矿藏的意见,提议兴筑一条从烟台横贯于济南的铁路,同时建议发展关联产业【5】。
实际上,这也是博山这个传统资源性城市面临的第一次转型的机遇……
三
资源是把双刃剑
从清末到进入资源枯竭城市榜,博山已走过了几轮沧桑巨变。作为一个城市,博山到底经历了什么?
细节需要栖息于博山的人们去捕捉。但在宏观方面,两点毋庸置疑:一是对资源的过度攫取;二是陷入了对资源的过度依赖。
对资源的过度攫取一定会走到资源枯竭,这个后果众所周知。
如果一个地方的人们因为资源丰厚,便形成了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其后果其实可能更为严重,因为即使暂时还看不到资源枯竭的可怕前景,也可能会有另一种后果,那就是“资源诅咒”的陷阱。
什么是资源诅咒?这个概念通常是指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拥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却未能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富足的生活,出现了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长期低下、收入分配极不平等、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等一些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现象。
一句话:拥有丰富资源是得天独厚之利,但它可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反过来形成对你的诅咒!
经济学家对世界许多国家发展进程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内,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十分缓慢,不少国家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资源丰裕国家陷入了增长的陷阱。考察这些国家,多数具有下列共同的特点:
大多数陷入资源诅咒的国家,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基尼系数长期居高不下;
资源收益很少用于基础设施、教育等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投资,这也意味着通过资源取得的收益对社会的反哺能力有限;
资源型产业对劳动力知识和技术要求不高,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降低,社会普遍忽视教育投入。数据显示,在资源丰裕国家,儿童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等指标均低于资源贫乏国家的指标……
显而易见,一些拉美国家堪称陷入资源诅咒陷阱的典型。而在相反的一面,作为资源匮乏国家,日本的成功则是另一种代表。
一位中国学者在潜心研究拉美国家发展模式,随之又到中西部资源丰裕城市实地考察之后,则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这些中西部资源丰裕城市留给我的最大印象是:巨大的资源财富与城市开发建设的滞后形成强烈的反差。初入城市,便见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空气污染刺鼻难闻,低矮老旧的民宅与鹤立鸡群的豪华大酒店、大商场相伫而立,在颠簸不平的马路上豪华轿车不时飞驰而过……少数人的暴富掩盖了多数人的贫穷,财政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居民收入增长……【6】
“资源诅咒”,诅咒一个城市的,真的是不能说话的资源吗?
和不少所谓资源枯竭城市一样,从往日的表面繁荣走到今天,鹤岗的窘境让人吃惊。在这一过程中,左右变化的是否只有资源?
鹤岗意外走红,但我们要做的,显然不是嘲笑。
注释:
【1】《博山旧志集成》,中国文史版。
【2】《山东省志.大事记》,山东人民版。
【3】【4】【5】《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商务版。
【6】《“资源诅咒”与拉美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当代世界版。
本文为黄大拿食货志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