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名将,大家可能很快会想到汉唐的那些将领,比如汉朝的韩信、卫青、霍去病,唐朝的李靖、李勣、薛仁贵、郭子仪。其实明朝武将们的实力也是不弱于汉唐名将的。有明一代,他们在明朝的各个时期都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如果要从整个明朝历史上评选十位名将,个人认为应该是以下十人,各位朋友们可以看看我选的是否合理。
1、徐达,开过第一帅谈起明朝的开国将领,想必不少朋友会想起徐达,他在明朝的建立和稳定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自跟随朱元璋起兵起,徐达就开始屡立战功,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达受命为先锋,随军渡江克采石,拔太平,累迁为镇国上将军、枢密院同佥,成为朱氏集团的核心军事统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徐达升任左丞相兼大都督,统领全军南征陈友谅,于鄱阳湖之战大破敌军,为朱元璋扫清长江中游障碍。次年,他又率军东征张士诚,破平江,俘虏张士诚,助朱元璋基本统一江南。
灭了张士诚后,徐达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率师北伐,直抵元大都(今北京),终结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徐达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为武将第一。此后十年间,徐达连平山西、北元残部,屡次大破漠北蒙古骑兵,巩固北疆防线。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病逝,终年五十四岁,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明史》称其为“昭明武功,通今博古,开国诸将之冠”。
2、常遇春:突击战术大师常遇春堪称是朱元璋麾下的头号战将,以骁勇果决、善用奇兵著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之战爆发,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今南昌)。常遇春奉命驰援,率精锐万人乘轻舟昼夜兼程,突至敌阵侧翼。彼时陈军列阵迎战,见明军骤至,阵势大乱。常遇春挥师直捣中坚,斩首三千余人,焚毁战船百余艘,一举扭转战局。此役不仅解洪都之围,更奠定朱元璋长江天险的绝对优势。
洪武元年(1368年),北伐元大都之际,常遇春率前锋军日夜兼行,自大同直抵居庸关。他避开关隘正面,抄小道绕后,焚毁元军粮草辎重,迫使元顺帝仓皇北遁。次年,又率军突袭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连克四座城池,焚毁宫殿府库,彻底瓦解元廷在中原的残存势力。
然而不幸的是,大军班师回朝时,常遇春在柳河川暴毙而亡,时年40岁。朱元璋下令追赠他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明史》赞其“摧锋陷坚,未尝败衄”,称其为“开国诸将中最为剽悍者”。
3、戚继光:未有败绩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明朝中期的名将,尤其是在抗倭这件事上,他几无败绩,他组建训练的戚家军更是成为抗倭的直接力量。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率“戚家军”于浙江台州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五千余人,开创“以少胜多、速战速决”之典范;次年挥师福建,破倭寇巢穴,平定沿海倭患。隆庆年间,受命镇守蓟州,率军修筑长城防线,创“空心敌台”防御体系,屡次击退蒙古骑兵南侵,确保京畿安全。至万历年间,复任浙闽总兵,剿灭残余倭寇,终使东南海疆“十年无事”。
在作战之余,戚继光还将自己的作战思想和方法形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系统总结练兵之法。他革新军队编制,创立“鸳鸯阵”“车营阵”等战术,融合步兵、车兵、火器协同作战;改良兵器,推广狼筅、藤牌等冷热兵器组合,极大提升部队战斗力。其提出“海陆联防”战略,主张沿海筑城、屯田驻军,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注重情报战与地形利用,善于以奇兵突袭瓦解敌军。
不过晚年的戚继光过得并不是太如意,张居正去世后他也被边缘化,万历十六年(1588年)在穷困失意中病逝,终年61岁。《明史》赞其“驭军严整,赏罚分明,号为名将”,其军事遗产至今仍被视为中华军事智慧的瑰宝。
4、蓝玉:漠北终结者蓝玉是后朱元璋时代的名将,在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去世后,蓝玉成为后朱元璋时代一颗耀眼的星。蓝玉早年曾随徐达、常遇春征战,但当时并不是领兵的统帅。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任征南副将军,同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师30万征云南,擒元平章达里麻于曲靖,平定云南,蓝玉居功最多。后随大将军冯胜北征而生擒元太尉纳哈出、于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攻杀北元太尉蛮子等,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大将军,次年,封凉国公。
不过蓝玉后来变得居功自傲,渐生骄纵之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其部下告发其谋反,朱元璋以“私通蒙古”“蓄养逆党”等罪名将其逮捕,最终于南京诏狱赐死,牵连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明史》评其“恃功骄恣,终以跋扈伏诛”。
5、李如松:东亚战场名将李如松是明朝中后期的名将,相比于徐达、常遇春等人,他的名气似乎要小的多,不过他也是将小日子揍得死死的。李如松以骁勇善战、胆识过人著称,被誉为“东瀛大将”。
万历二十年(1592年),李如松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讨伐宁夏哱拜之乱,击退蒙古着力兔部增援,督兵率先破宁夏城。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平壤之战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督中朝联军收复平壤、开城。碧蹄馆之战失利后,李如松与日军对峙朝鲜王京汉城一线,随后派兵突袭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迫使日军放弃汉城。此战打得日本500年不敢有非分之想。
在万历三大征中,李如松参加了两个而且还都取得了胜利。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战役中阵亡,终年五十岁。
6、于谦:京师保卫战神于谦原本是一个文官,可是明英宗时期的变故让他成为一名领兵的统帅。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后,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明代宗继位后,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在于谦的坚持下,也先攻城失败退回草原,明英宗也被释放回来。
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为大明朝又续了两百年的命,不过于谦的结局不太好。明英宗复位后,石亨等人诬陷于谦谋逆,致使其含冤遇害,终年59岁。《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7、李文忠:骑兵作战专家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也是朱元璋一手培养出来的战将,18岁就上了战场开始建功立业。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李文忠率精骑五千驰援浙东,破张士诚部将李伯升十万大军,斩首万余,解诸暨之围。洪武二年(1369年),北伐元廷残部时,率轻骑昼夜疾驰三百里,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截击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俘获元廷宗室、官吏数百人,缴获传国玉玺及辎重无算,迫使北元势力远遁漠北。洪武五年(1372年),领东路军五万精骑北伐,深入漠北腹地,连克兴和、察罕脑儿,斩元将珠展、太尉蛮子,俘获元军主力万余人,创“以骑制骑”之典范。
对于大外甥,朱元璋也是不吝赏赐,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授其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洪武十二年(1379年)官至大都督府左都督,总领全国军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于南京,年仅四十六岁。朱元璋亲撰祭文,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明史》赞其“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更称其北伐之功“使元人不敢南顾”。
8、冯胜:西线战略家冯胜是明朝开国六公之一,在明朝的建立和稳定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任征西将军,率军五万出兰州,沿河西走廊直驱甘肃。他先破元将失剌罕于西凉(今武威),斩首千余;继而攻克永昌、扫林山,俘获元军主力,迫使北元岐王朵儿只班率部归降。此役打通河西走廊,收复甘肃全境。洪武十三年(1380年),再任征西大将军,与傅友德搭档,深入青海招抚吐蕃诸部,于罕东之地设卫所,稳定青藏东北门户。其用兵“先抚后剿”,以粮道控制与屯田驻防结合,奠定明廷对西域的统治基础。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冯胜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参与军国大事,并封为宋国公,年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因为朱元璋的猜忌被杀,《明史》评其“雄勇多智略,然以骄恣取祸”。
9、傅友德:山地战先驱傅友德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明朝平定西南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洪武四年(1371年),傅友德任征虏前将军,率军自秦陇入川征讨明升政权。他率轻骑翻越摩天岭险道,奇袭阶州、文州,断敌粮道,迫使蜀军主力退守汉州。此役开创“险地迂回、分割围歼”之山地战术典范。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兵三十万征云南,率前锋攀越乌蒙山绝壁,昼夜疾行三百里,直抵曲靖白石江,以火器压制元梁王主力,破敌十万,终克昆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平定贵州、广西土司叛乱时,于十万大山设伏截击,歼敌万余,彻底稳定西南边陲。
朱元璋对他也是不吝赏赐,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封其为颍川侯,洪武十七年(1384年)进封颍国公,食禄三千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兼任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被朱元璋以“骄蹇不臣”罪名将其赐死,家眷流放辽东。《明史》评其“摧锋陷阵,所向必克”,然“功高震主,终罹猜忌”。
10、李定国:南明擎天柱如果说姜维给了大汉最后的一丝体面,那么李定国就是给了大明最后的一丝体面。李定国也堪称是明朝最后的名将了。李定国活跃的时期明朝已经灭亡,他原为大西军张献忠部骁将,后联明抗清。其毕生以恢复明室为志,在西南边陲孤军血战二十载。
永历六年(1652年),李定国率军自云南东征,以奇兵突袭桂林,破城斩杀清定南王孔有德,光复广西;同年于衡阳设伏,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创“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之奇功。此后转战云贵,联合孙可望、刘文秀等部,收复湖广、四川大片疆土。永历十年(1656年),于磨盘山(今云南腾冲)布三重伏兵,虽因叛徒泄密未竟全功,仍重创吴三桂精锐,延缓清军南侵之势。在军功的加持下,李定国累封西宁王、晋王,总制五省军务。
永历十六年(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后,李定国退守滇缅边境,仍坚持抗清。在得知永历帝去世的消息后,李定国悲愤成疾,病逝于勐腊,临终遗言“宁死荒外,勿降也”,年仅四十二岁。《明史》虽未立传,然南明史料称其“忠义贯日月,气节凛千秋”,其坚守民族大义、誓死不降的精神,至今仍为史家所称颂。
小结:
这10位将领,在不同历史阶段立下赫赫战功。开国时期,徐达率军北伐灭元,被誉"开国诸将之冠";常遇春以突击战术著称,鄱阳湖之战扭转乾坤;李文忠擅骑兵作战,深入漠北震慑元军。蓝玉平定云南、漠北,却因骄纵被诛;冯胜、傅友德分别在西线战略和山地战中建功,却均遭朱元璋猜忌赐死。中期于谦以文臣之身指挥北京保卫战续写明祚。戚继光抗倭未尝败绩,创"鸳鸯阵"并著兵书革新战术;李如松抗日援朝,平壤大捷重创日军。后期李定国作为南明支柱,两斩清王威震天下,至死坚守抗清。这些名将虽结局各异,但共同铸就了明朝军事史上的辉煌篇章,其战术创新与忠勇精神影响深远。
少时风流老亦狂
于谦应该没有担任过武职,有待商榷,而王越是正儿八经担任过武职的。李如松则没有资格,轻军冒进,被伏击阵亡,算哪门子名将?比他爹远远不如,这不是他第一次,在碧蹄馆就差点没了。马芳俞大猷秦良玉孙传庭郑成功应该有资格拼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