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腿将军”刘峙能力平平,为何会被老蒋任命为剿总司令

喜爱历史的小迷弟 2025-02-23 21:11:18

在国军的众多将领中,刘峙是公认的一位打仗能力很差的一位将军,甚至得到了一个“长腿将军”的名号,可是到了1948年国共双方大决战时,却被老蒋任命为徐州剿总司令,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老蒋为何会任命军事能力平平的刘峙为帅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刘峙的履历。

1、从“福将”到“长腿将军”的转变

刘峙于 1892 年出生在江西吉安的贫寒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的他在困苦中成长,艰难的生活铸就了他坚韧的性格与对出人头地的渴望。凭借自身努力,他考入保定军校,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这为其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扎实基础。

1924 年对刘峙而言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教官。在黄埔期间,他的军事才能与忠诚品质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自此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开启了其在国民党军队中的辉煌篇章。

刘峙

在 1925 年的第一次东征中,身为黄埔战术教官的刘峙身先士卒。在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他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开始崭露头角。此后,他又迅速率部平定军阀刘震寰和杨希闵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也彰显出他的军事指挥能力。

北伐战争时期,刘峙大放异彩。他率领的北伐军如猛虎下山,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多城,给予孙传芳的主力军沉重打击,令敌军闻风丧胆。龙潭战役堪称其经典之战。面对孙传芳集结的重兵,刘峙毫不畏惧,亲自率军增援。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他冲锋在前,激励着士兵们的士气。经过激烈厮杀,他成功全歼敌军,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战后因功擢升为第一军军长兼第二师师长,率部驻防上海,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耀眼将星。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中华大地陷入军阀混战。刘峙始终坚定地站在蒋介石一边,为其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在蒋桂战争中,他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精心制定战略战术,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成功击败桂军并占领武汉,为蒋介石消除一大威胁。在蒋唐战斗中,蒋介石紧急调刘峙救援,他率领第一军千里奔袭,迅速击退湘军大佬唐生智。

刘峙

中原大战是刘峙军事生涯的巅峰。他被蒋介石任命为总指挥,负责指挥多个兵团作战。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中,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灵活运用战术,巧妙调动部队协同友军作战,成功迫使阎冯联军退回亳州、归德一带。随后又率领部队重占济南,使战局发生根本性转折,让蒋介石在军阀混战中取得决定性优势,他也成为蒋介石心目中的 “常胜将军”。此后,他联合东北军南北夹击,消灭反叛的石友三 7 万之众,为中原大战的最终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凭借北伐战争和军阀混战中的出色表现,刘峙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35 年,国军铨叙军衔时刘峙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在黄埔系将领中仅次于何应钦,成为黄埔系的领军人物,此时的他风光无限。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刘峙的军事生涯急转直下。1937 年七七事变后,他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负责反攻平津,防守平汉路沿线。但他在战场上表现糟糕,面对日军的凶猛进攻,指挥无方,失去了往日的冷静与果断。在平汉路战役中,他率领的部队一触即溃。仅仅一个月,华北大部沦陷,日军长驱直入。

刘峙

在与日军的战斗中,部队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刘峙本人更是被日军气势吓得惊慌失措,失去指挥能力。一次战斗中,得知日军即将进攻,他不顾部下劝阻率先逃离战场,这极大影响了部队士气,士兵纷纷效仿,导致防线崩溃。短短十几天,部队从琉璃河败退至石家庄,又退至漳德,战线一溃千里。

刘峙的逃跑行为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强烈不满与谴责,国民政府众多议员对他提出 “弹劾”,他也被讥讽为 “长腿将军”,成了人们的笑柄。曾经的 “常胜将军” 光环褪去,他的行为让蒋介石大失所望,此后虽还担任一些职务,但都是虚职,失去了实际兵权。就这样刘峙基本上退出前线指挥沉寂了十多年。然而到了1948年国共双方大决战时,老蒋又想起了刘峙并“重用”他,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老蒋无人可用。那么为何是刘峙呢?这就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了。

2、刘峙为何会被老蒋重用蒋介石用人的独特标准

蒋介石用人有一套独特标准,忠诚是首要考量因素。他坚信 “宁用奴才,不用人才”,认为绝对忠诚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此外,乡谊人脉和纸面资历也备受他重视,他偏爱浙江籍将领,同时重视将领的黄埔军校背景。

刘峙虽非浙江老乡,但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的经历让他在黄埔系中资历深厚。胡宗南、杜聿明等国民党名将都是他的学生,尊称他为 “老师”。这种师生关系使他在黄埔系中拥有广泛人脉资源,在蒋介石心中地位特殊。

刘峙

在忠诚方面,刘峙表现得淋漓尽致。1926 年 “中山舰事件” 中,他是主要执行人之一,积极协助蒋介石清除军队中的共产党势力,为蒋介石掌握军队绝对领导权立下 “汗马功劳”。这成为他向蒋介石献上的 “投名状”,此后蒋介石对他的忠诚深信不疑。在北伐、军阀混战和 “围剿” 红军等行动中,刘峙始终坚定站在蒋介石一边,对其命令言听计从,是蒋介石的 “忠实奴仆”,这种绝对忠诚也是他被重用的重要原因。

派系平衡的妥协选择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桂系白崇禧虽军事能力出众,但与蒋介石长期对立。蒋介石担心白崇禧若掌握中原80万精锐,可能威胁自身权力,甚至导致桂系势力扩张。刘峙作为何应钦、顾祝同派系的代表,既无独立派系根基,又能平衡黄埔系与地方势力,成为各方可接受的“安全”人选。

资历与职位硬性要求的匹配

徐州“剿总”司令需由上将担任,而当时符合条件的黄埔系将领中,陈诚因东北战败失势,卫立煌在东北并且与蒋介石关系并不好,胡宗南需镇守西北。刘峙作为二级上将,资历深厚(曾任省主席、战区司令),是少数符合条件的人选。

再者刘峙是黄埔军校早期教官,在嫡系部队中具有象征性权威。蒋介石希望通过他的资历镇住黄埔系将领,尤其是邱清泉、黄维等兵团司令,防止内部不服引发的指挥混乱。

所以在综合之下,老蒋便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但是老蒋知道刘峙的能力不足以指挥如此庞大的军队作战,所以派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杜聿明来辅佐刘峙。不过即使有杜聿明的辅佐,在我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的联合之下,以 60 万兵力战胜 80 万国民党军队,歼灭 55 万余人,蒋介石五大主力有三个全军覆没。淮海战役的失败打垮了国民党统治根基,刘峙成为国民党军队失败的罪魁祸首,受到各方指责和唾弃。

0 阅读:22
喜爱历史的小迷弟

喜爱历史的小迷弟

学习传播共享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