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有这2个异常,尽快就医,千万别把自己拖成肠道癌!

韩玄来看趣事 2025-04-02 20:15:3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这一辈子,吃喝拉撒事事操心,偏偏最不起眼的“拉”——排便,常常被忽视。可谁曾想,这不起眼的小事里,藏着大麻烦。

肠道癌,从来不是一朝一夕“长”出来的,它像老屋子里的一根白蚂蚁,悄无声息地蚕食生命的梁柱,等到屋顶塌了,才知道大难临头。

有两个排便异常,往往是肠道癌悄悄拉响的警报。

问题是,许多人不是没看见,而是看见了不当回事,觉得“拉稀嘛,可能昨天吃坏了”“便血啊?是不是痔疮又犯了”,就这么一拖再拖,最后把自己拖进了病房,甚至是火化场。

大便变细,像铅笔一样细

老李头是个种田的,三十年不进医院,铁打的身体,连感冒都少见。可最近半年,他发现自个儿的大便越来越细——头一阵像筷子,后来变成了铅笔,一拉就断,颜色也越来越黑。

他媳妇说是不是吃黑豆吃多了,他还笑着说“这是补铁呢”。

直到有一天,肚子胀得像鼓,几天都排不出来,送到医院一查,肠镜一进去,医生都皱眉了:结肠里长了一串“葡萄”,一颗比一颗大,已经是中期肿瘤。

大便变细,尤其长期像铅笔那样细,还伴随着排便费力、腹胀、排便次数增加但每次量少,这不是拉肚子也不是上火,而是肠道内壁可能被什么“东西”占着地儿——最常见的就是息肉、肿瘤或狭窄。

根据2022年《美国胃肠病学杂志》刊登的数据,超过6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回顾病史都有过“便细+排便困难”的表现。

而在中国南方某三甲医院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在确诊为肠癌的患者中,有超过70%的患者在发病前三个月就出现了排便形态改变。

这不是巧合,这是病灶在肠壁里“筑墙”,把原本宽敞的通道压成一条缝,粪便只能挤着走,自然就变细了。就像一条大河被石头拦了腰,水流只能从缝隙中穿过去,哪还能畅快奔流?

无缘无故的便血,颜色暗红或发黑

“便血?那不就是痔疮嘛!”这是老百姓最常说的一句话。

可问题在于,不是所有的便血都是痔疮惹的祸。

肠癌的便血,和痔疮那种鲜红的、滴在纸上的血不一样。它颜色暗红,甚至发黑,还常常混在粪里。

有时候便便看着像沥青球,臭气熏天,这种血叫“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

2023年《柳叶刀·胃肠与肝病》发布的研究指出,便血是结直肠癌最早也最常见的信号之一。尤其是位置靠近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癌变,便血是第一信号。

研究还指出,与痔疮不同,肠癌引起的便血往往伴随粘液、排便习惯改变和体重下降。

乡下老王的例子就是活教材。五十出头,身体硬朗,可最近几个月老拉黑便,家里人劝他去看看,他却总说“这年头看病贵,说不定给你查出点啥吓人的玩意”。

直到一次晕倒在地,送医检查,已经肝转移。

把痔疮当遮羞布,是很多老百姓犯的错。

殊不知,真正的痔疮不致命,但肠癌不等人。

谁是“幕后推手”?不是吃辣

很多人一说肠癌,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辣吃多了”。其实,辣椒罪不至死,它顶多让人胃肠不适,真正让肠癌悄悄生根发芽的,是以下几类“隐形杀手”:

1. 长期低纤维、高脂肪饮食吃得太细、太精,油炸、腌制、烧烤上桌不断,膳食纤维摄入严重不足。

肠道像是条老河道,没了水草和清流,全是油污和淤泥,时间一久,细胞就容易“变异”。

2. 慢性炎症肠病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这类慢性病,肠壁长期发炎,细胞修复过程中容易出错,形成癌变。

2021年《中华消化杂志》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患病8年以上,其结肠癌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8倍。

3. 遗传因素有一种叫“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病,从青少年开始肠道就长满息肉,如果不干预,几乎100%会发展成肠癌。

这种病往往躲在家族史里一代代传下来,没个警觉的,早早就中招。

治得了的病,怕的是拖

肠癌其实不是难治疗的病,关键在于发现得早。早期的肠癌,五年生存率接近90%,中期掉到60%,晚期不足20%。

这数字仿佛一把尺子,量的不是寿命,而是拖延的代价。

现代医学进展飞快,肠镜早筛、粪便DNA检测、AI辅助诊断等手段,已经能把肠癌揪得早早的。

2023年中国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发布的新型“多组学肠癌筛查技术”,已在部分三甲医院试用,能提前5年预测肠癌风险,大大提高早诊率。

还有冷门但重要的一点: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是肠癌的“帮凶”。研究发现,某些菌群过度繁殖,如Fusobacterium nucleatum(梭状杆菌),能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

简单来说,肠子里坏菌太多,好菌被打压,肠道免疫系统就乱了,癌细胞趁虚而入。

地域饮食习惯,也藏玄机

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偏爱米;西南地区腌菜多,东南沿海海鲜频;这些饮食习惯,其实都影响着肠道健康。

比如东北冬天常吃的酸菜,如果发酵不充分,可能含有亚硝酸盐,和蛋白质在体内结合生成致癌物。

又如四川的辣,虽然本身不致癌,但如果吃得太咸太重油,再加上长期熬夜,肠道就容易出问题。

海南地区早年研究发现,当地人肠癌发病率远低于全国平均,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吃“初榨椰子油”和“芒果、番石榴”等高纤维食物。

可见,饮食结构调整是预防的关键。

健康小提示,别让肠道“罢工”

· 每年做一次肠镜: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有肠癌家族史的提前10年。

· 多吃“粗粮+绿叶菜”:比如荞麦、紫薯、空心菜、苋菜,能增加粪便体积,减少肠壁接触毒素时间。

· 适当补充益生菌:酸奶选带活性菌的,或定期摄取发酵豆类如纳豆。

· 饭后快走20分钟:促进肠蠕动,别一吃完就躺。

· 定期称体重:体重无缘无故掉,尤其是肚子胀、便血同时出现,马上检查。

别让沉默的信号,变成无声的告别

肠癌不是洪水猛兽,它怕的是“你不理它”。排便这件事,看似羞于启齿,却是身体最诚实的表达者。

一个细细的大便,一次说不清的便血,也许就是身体在倾诉:它不舒服,它在报警。

别总等到请神容易送神难的时候才后悔。

身体是你唯一不能借的房子,照顾不好,就得住进医院那“最后一间”。

引用资料来源:

1. 《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第41期

2. 中国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联合研究,2023年9月发布

3. 北京协和医院、上海肿瘤医院临床病例分析报告,2020-2022年整理汇总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6
韩玄来看趣事

韩玄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