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般来说,鲜花是女性化的,用女性来拟人化形容是非常恰当的。但大多数的鲜花都是妩媚的,绝不是素面朝天的女性来形容的,因此,传统文化中,最常使用美人妆来形容鲜花,而且是屡见不鲜。
非常有意思的是,女性装扮随着时间、场合的不同而不同;而鲜花呢?而又由于品种不同,各种鲜艳、妩媚也是不同的。诗人们就是抓住这样的特点,使用不同的装扮来形容不同的花儿品种,也形容同一种花儿的不同情景。
1. 半醉西施晕晓妆,天香一夜染衣裳,傅察牡丹是传统文化中最富丽堂皇的花儿,人们形容牡丹,通常是用“四大美人”来相互比喻。比如,诗仙李白就用牡丹来形容杨玉环,“云想衣裳花想容”,这里的花儿,就是牡丹花。而这首宋代诗人傅察的《牡丹》,则是用另一个美人,西施来形容牡丹:
半醉西施晕晓妆,天香一夜染衣裳。
踌躇欲画无穷意,笔法何人继赵昌。
半醉西施晕晓妆,天香一夜染衣裳
“半醉西施晕晓妆,天香一夜染衣裳”,牡丹花开大红大紫,非得用美人醉酒后的红晕来形容才合适。所以,诗人用半醉的西施脸上的红晕来形容,但他觉得还不够,一定是西施早上装扮过过,才能配得上牡丹的雍容华贵,素面的西施还不够。还不够,这个时候,西施穿的衣裳,一定是使用天香刚刚在夜里染过的。
可以看出,在诗人眼中,一个素面的西施够不上牡丹的美丽,必须得化过妆;而一个仅仅化过妆的西施仍然不够,得是半醉的西施,得要那醉酒后脸上的红晕;但这仍然不够,还配不上牡丹的香气,得要西施穿的衣服,是上半夜刚刚用天香熏了一夜的衣服,浑身散发出天香才行。
这样的西施,才配得上牡丹的“国色天香”!
2.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苏泂这首宋代诗人苏泂的《荷花》,一反历朝历代诗人写荷花的惯例,一般写荷花,都会描写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点。但苏泂并未拘束于惯例,而是描绘出一个与惯例不一样的荷花: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
昨夜夜凉凉似水,羡渠宛在水中央。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说荷花是“宫样美人妆”。何为“宫样美人妆”,指的是皇宫里贵妇的装扮,一般是高高的发髻,高挑的身材,临风欲舞,这跟荷花非常的贴合。
诗人道出了荷花“宫样美人妆”的特点,一反传统文化中荷花那种“池上芙蕖净少情”的特点,说荷花的打扮是“宫样美人妆”,一点都不少情。
“羡渠宛在水中央”,更是说荷花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可以追求的。它给人的距离感,只是因为它“在水一方”而已,并不是“净少情”,而是像一个“宫样美人妆”的少女,值得我们去追求。
3. 学得汉宫妆,偷传半额黄,吕本中历来写黄花,比如,菊花,很少有传神的。其中如易安居士的“人比黄花瘦”,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一般都着重于写黄花的精神,比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要说精神,腊梅的精神更甚于菊花,因为腊梅更有凌霜傲雪的气势,非菊花能比。但吕本中就偏偏不写腊梅凌寒的精神,而是着重于它的美丽:
学得汉宫妆,偷传半额黄。
不将供俗鼻,愈觉更清香。
学得汉宫妆,偷传半额黄
“学得汉宫妆,偷传半额黄”,“汉宫妆”,注重两点,一是身材的苗条,二是装扮的颜色,已经流行粉底、胭脂,是中国彩妆的开始。“额黄”,一种古时汉族妇女的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 。 因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
腊梅树已经学得了“汉宫妆”的精髓,它身材高挑,特别是那盛开的腊梅花,就像盛妆美女额上的额黄,是那么的迷人。
“不将供俗鼻,愈觉更清香”,这一句又赞扬了腊梅那凌霜傲雪的气质,它一般开在冰天雪地里,一般不耐严寒的俗人是不可能在冰天雪地欣赏腊梅花的。所以,诗人说它不把香气给庸俗之人来闻,只有不畏严寒的志士才能欣赏到,而且是愈闻愈觉其清香。
4. 转镜失花处,方知不是妆,柳应芳这首明代诗人柳应芳的《咏美人梅花对镜》,写得很妙,他没有明写梅花像什么什么妆,而是以一个美女在真正化妆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来刻画梅花那动人的美,和美人的妆真正是天衣无缝的:
晓起一开镜,梅花影镜傍。
转镜失花处,方知不是妆。
转镜失花处,方知不是妆
“晓起一开镜,梅花影镜傍”,美人早上一起来,就打开妆镜台,开始化妆,而这个时候,梅花恰巧开放在铜镜旁。
这首诗,一开头就交代了故事背景。
“转镜失花处,方知不是妆”,短短十个字,却包含了一个起伏跌宕的故事:美人看到自己头上有一个梅花妆,很是奇怪,明明自己没化过梅花妆啊,哪里来的梅花妆呢?
正百思不得其解,她尝试着转动铜镜,想看看梅花是怎么插到头上去的,没想到镜子一转,却头上没有了梅花,这才知道,这不是梅花妆,而是真正的梅花。
这首诗,以一个“是妆”还是“不是妆”的疑问,美人把梅花当成了自己头上的装扮,自然是因为梅花的美丽,从而赞扬了梅花丽质天成的特点。
5. 馆娃人尽醉,西子始新妆,吴融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喜欢的花儿,基本上以精神意境为主,这可能就是蔷薇在众多“咏花”诗词中占比很少的缘故吧。“咏蔷薇”的诗词不但少,其中的精品就更加少之又少。这首唐代诗人吴融的《蔷薇》,可以说是其中的精品,没有之一:
万卉春风度,繁花夏景长。
馆娃人尽醉,西子始新妆。
馆娃人尽醉,西子始新妆
“万卉春风度,繁花夏景长”,冬去春来,日渐融和,万木复苏,一旦春风骤起,便逗得万卉争发,群芳吐艳。春花大都开在仲春和暮春时节,虽然争妍一时,但几番风雨便落英缤纷了,给人以繁华一时、瞬息即逝的感觉。夏天则不然,这个季节里不但开花的品种繁多,而且许多花的花期尤长。
蔷薇的花期长是它的一个特点。
“馆娃人尽醉,西子始新妆”,“馆娃”,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越国进献美女西施所建的馆娃宫。
当蔷薇开放时,就像西施刚刚换上新妆一样,让馆娃宫里所有的人都陶醉了。
一句,“西子始新妆”,高度赞扬了蔷薇的美,只有刚刚化完妆的西施可以媲美。我都知道,美女新妆有一种特别让人惊艳的感觉。当她的这个妆扮久了,那么各种护肤品被氧化,效果就差远了;另外,一个妆扮让人看久了,也会腻了。
所以,“西子始新妆”,是对蔷薇最高的赞扬!
6. 酒入香腮笑未知,小妆初罢醉儿痴,德洪传统文化中的花儿,历来是各人站的角度不一样,意象也各不相同。比如“桃花”,唐代诗人崔护就把它形容成最完美的恋人,“人面桃花相映红”;而到了诗圣杜甫那里,却是“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水性杨花之流。但诗人们对于海棠,却是异口同声。大文豪苏轼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把海棠描写成一个美丽嗜睡的女孩。宋代诗僧德洪则从另一个角度描写海棠的女性美:
酒入香腮笑未知,小妆初罢醉儿痴。
一枝柳外墙头见,胜却千丛著雨时。
酒入香腮笑未知,小妆初罢醉儿痴
“酒入香腮笑未知,小妆初罢醉儿痴”,“未知”,指处于一种迷茫的感知状态。就像一个美女,刚刚喝下美酒,香腮一片嫣红,似笑非笑,似嗔非嗔;她稍稍做了一下淡妆,有些醉了,目光痴痴的,似要睡去。
这就和苏东坡的“只恐夜深花睡去”对应上了,把海棠花有些慵懒的特点写得很明白。但苏东坡形容海棠花的红,是“红妆”,个人以为比之本诗的“腮红”,要差一些。“腮红”,特别是醉酒后的“腮红”,是女孩最为娇羞可爱的一面。
一句,“酒入香腮笑未知,小妆初罢醉儿痴”,诗人认为用醉酒后的“腮红”来形容海棠红还不够,得加上“小妆初罢”。是女孩精心做了淡妆后,再醉酒后的“腮红”,才配得上海棠红。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海棠花娇小,所以,诗人用“小妆”来形容是非常恰当的!
7. 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李东阳明代诗人李东阳,描写玉簪花,那也是不吝溢美之词,那几乎是把天上人间,所有的美好都给了玉簪花。他在《玉簪花》中写道:
昨夜花神出蕊宫,绿云袅袅不禁风。
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
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
“昨夜花神出蕊宫”,“蕊宫”,在道教经典中被称为仙宫,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昨天夜晚,花神从神仙居住的仙宫出来。
第一句,就是将玉簪花比喻成花神,但在诗人眼里,这显然是不够的。
“妆成试照池边影”,就算是花神,也要是化妆之后,才够得上玉簪花的靓丽,玉簪花风采。
这还不够,“只恐搔头落水中”,花神化妆后的头饰中,一定要有一步一摇的搔头,才还配得上玉簪花的神韵!
就算把牡丹比喻成杨贵妃,就算把蔷薇比喻成西施,那里比得上把玉簪花比喻成花神更高一筹,更何况是妆成的花神。
8. 晓妆如玉暮如霞,浓淡分秋染此花,刘子寰说起将花儿比喻成美女的妆扮,这首宋代诗人刘子寰的《芙蓉花》,则是更上一层楼。别人家比喻妆扮,要么是浓妆,要么是淡妆,要么是晓妆,要么是晚妆,再要么是新妆。总之,是一种妆扮。而这首《芙蓉花》,则是同一种花儿,有两种妆扮:
晓妆如玉暮如霞,浓淡分秋染此花。
终日独醒干底事,晚知烂醉是生涯。
晓妆如玉
暮如霞
“晓妆如玉暮如霞”,芙蓉花是一个百变精灵。它早上是晓妆,如玉一样洁白,一样温润;而旁晚则是晚妆,顿时灿烂如红霞。
这是更加拟人化的描写,因为只有人才知道早妆和晚妆的不同,这更加展现了芙蓉花的灵性。
而这一句,“终日独醒干底事,晚知烂醉是生涯”,进一步阐述了它的灵性。为什么要整天保持一个如玉一样温润而清醒呢?这样不是很累吗?何不到了晚上,喝过烂醉,让脸庞像红霞一样嫣红,这才是人生。
一句,“晓妆如玉暮如霞”,准确的抓住了芙蓉花的特点,花儿的美,跟女孩的美一样,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妆扮,有不同的美丽,这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