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清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委。
六、授衔故事
1954年6月,黑龙江和松江军区合并组成新的黑龙江军区,黄经耀任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欧阳钦任政委,张贤廷任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钧任第三副司令员。原松江军区副政委吕清任黑龙江军区副政委。
1955年9月,吕清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当军队准备实行军衔制时,按照标准,吕清应该被授予少将,但实际授衔时却被授予大校,很多人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
因为吕清是1930年参加革命的,参加过长征,时任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是副军级。不管是资历还是横向对比,授予少将军衔是合适的。
很多人为他鸣不平,以为这是他和上级发生过激烈冲突的结果。
那是刚解放时,沈阳炮校里不少教员是国民党时期留下的旧人员。当时搞镇反,学校主要领导人要从他们中间抓出一批反革命。
炮校副政委吕清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应看到他们大多数是拥护革命的,是应该团结的对象。况且当时知识分子缺乏,白手起家的炮校十分需要懂业务的教员,因此更应该努力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因此,吕清与上级领导之间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分歧,各执己见,事情弄得影响很大。
还有一次在1955年2月,全国开展了对胡风思想的大批判。同年4月,胡风等人被定性为“反党集团”。随后,在全国开始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并波及到军队。
根据上级指示,黑龙江省军区也在有关的学校中开始抓“胡风分子”,结果在齐齐哈尔和牡丹江都分别抓出十几个“胡风分子”。
从掌握的情况来看,证据不足,明显是运动扩大化。对此,吕清提出了不同意见,结果被反映到上级领导那里。
在大军区的党委扩大会议上,军区领导对吕清提出了严厉批评和指责。
吕清认为批评与事实不符,明确表示不能接受。领导在会上当场就拍了桌子,吕清不服气,当时也拍了桌子据理力争。
参加会议的都是军级干部,面对这样的局面,甚至有人脑门上都沁出了汗。
这件事动静很大,有人支持吕清的观点,也有人说他不识时务,是“刺头”。事后,军区政委杜平也曾三次找吕清谈话,让他别太在意。
其实,吕清是对事不对人,坚持的是对运动不该扩大化的立场。
吕清认为:坚持正确的意见,不管对方的职务高低,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面对以势压人而不以理服人的做法,他的确是个“刺头”。
实际上,吕清的一贯作风就是做人不能像墙头草随风倒,做事不想见风使舵、四面圆滑。这样,他难免得罪了一些人,也不免有时候“吃亏”,但他却从不为此感到后悔,觉得做人总得有个原则。
实际上,他也没有把这次授军衔和与领导有不同意见发生冲突联系在一起,也没有把授衔看得太重。
因为他从小家里穷,父亲去世得早,是党把他这样一个讨饭娃培养成了一名高级干部。如果不是参加红军,他也许早就变成了路边的冻死骨。他从参加革命的那天起,就没有想着当官发财,也从不向组织伸手。
授衔之前,沈阳军区干部部部长找他征求意见,他说自己没有什么意见,组织给啥是啥。
1960年,吕清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副政委、政委。培养了先进典型雷锋,并多次同雷锋谈话,曾为其题词: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
1961年8月,吕清晋升为少将军衔。
当时,因部队有事情需要处理,他没有参加授衔仪式。等他从基层回来后,组织派人把少将军衔和礼服送到家里。
他高兴地穿上佩戴军衔的礼服,在老伴的陪同下到军人俱乐部拍了一张照片。
从1980年9月到1988年6月,中央三次为胡风平反。而“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确实是一个冤假错案。
七、从军队到地方
1964年,中央从部队中抽调一批50岁以下、优秀的军职干部到国家机关工作,以加强国家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吕清被任命为林业部政治部主任。
“文革”中,吕清被诬陷为“反党集团黑后台”、“野心家”、“阴谋家”,被以“三反分子”、“萧华的黑爪牙”和“同杨余傅是一丘之貉”等罪名,遭受迫害,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1978年,吕清复出,任农林部顾问。
不久,中央组织部召开部长级干部座谈会,讨论顾问工作。中组部胡部长看到吕清,说:都说你的身体搞垮了,现在看你的身体还很结实嘛!只当顾问不行,应作些更实质性的工作。
随后,吕清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79年任农垦部副部长。
“文革”结束后,新疆阿克苏垦区数万名上海知青掀起返城浪潮,致使该地工作瘫痪、秩序混乱,当年粮食减产3800万斤,耕地荒芜6万亩,棉花留在地里未收回达400万斤,财政亏损2300万元。
国务院责成国务院知青办、农垦部、上海市会同新疆组成联合调查组,共同处理此事,由吕清任组长。
1981年,新疆自治区和上海市政府签定了《关于解决新疆垦区农场支边知识青年问题的具体规定》,分期分批地把一部分符合规定的青年调回上海工作或迁回上海落户,或调剂到上海市所属的外地农场。
这一政策宣布后,闹了两年之久的紧张局势终于解除。经各方努力,先后有1.6万名上海知青回到上海,但留在新疆的仍有3万多人。
参考资料:
1、吕清口述、张永平执笔《授衔——我经历了一次考验》
2、苏亮《方强林海剿匪记》
3、王作东《军史上三个黑龙江军区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