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仅用六年升至副省长,58岁成上将,今72岁仍坚守岗位

癸妹聊历史 2023-05-13 10:21:32

1988年1月,河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上。

一位36岁的男干部被100多名人大代表联合提名,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

在任命消息宣布后,人民大会堂内一时间掌声雷动。

眼眶湿润的他难掩心中激动,快步从代表席走上主席台。

望着台下数百名代表和参会人员,其站定身子,然后深深地鞠了一躬。

此时,大会堂内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

面对此景,男干部百感交集。

他努力平复着自己的心情,在一分多钟的掌声结束后,他略带哽咽地说出了心里话。

“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最大的幸福和成就就是获得人民的信任...不过,获得人民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话音刚落,台下第三次响起来雷鸣般的掌声。

而他正是刘少奇之子刘源。

只不过这个身份,他已经藏在心里许久。

甚至当时台下还有一些人不知道其真实身份。

那么,他究竟有何等传奇的人生经历?

被父亲严格要求的童年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副主席的刘少奇仍然保持着革命年代一以贯之的勤俭作风。

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也没有丝毫宠溺,反而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1951年,刘源出生。

只不过,他并没有因为是家中老幺,就备受宠爱。

相反,年幼的刘源早早就在父亲的鞭策下,开始社会实践。

当时,每逢寒暑假,他都会被送去附近的农村、工厂参加集体劳动,学习各种工作技能,磨砺心志。

不仅如此,他还很早就学会了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技能。

这其中,还有一段颇具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根据刘源后来的回忆,在小时候的某一天,他被父亲带到北戴河。

原本以为是去观光,谁料刘少奇告知他,让其在北戴河的风浪中游泳锻炼。

可那天,北戴河风浪很大。

望着河边那层层巨浪,刘源心中害怕起来,站在原地不敢下去。

刘少奇见状十分生气。

他大声呵斥刘源:“现在就把衣服脱了,下去!”

无奈,刘源只好脱了衣服,穿着裤衩缓缓向海边移去。

不过,愈发接近海浪,刘源越是平静。

甚至开始游刃有余地变化各种游泳姿势。

因为他惊奇地发现,海浪看着吓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只要保持心态平和,把游泳的动作都做到位,就能在浪中来去自由。

上岸后,刘少奇笑呵呵地问刘源:“还害怕吗?”

刘源摇了摇头,一边擦着水珠,一边欣喜地说道:“一点都不可怕哩!”

借这个事情,刘少奇语重心长地告诉刘源,做事一定不要还没做就害怕。

要知道,事情往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一定要努力去尝试,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对于父亲的这次教诲,刘源牢记于心。

后来,他时常回忆起都不禁感叹,这一课对他的人生影响重大。

正是有了这一课,他才能在日后坎坷的命运中坚持下来。

刘少奇不仅重视对儿女精神上的教导,在日常物质生活中,也将勤俭朴实的作风贯彻到方方面面。

刘源当时在北京实验二小读小学。

其实,学校离家很近。

但刘少奇为了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坚持让他在学校食宿。

那时候,新中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供给非常紧张。

即便在首都的高级幼儿园,也只能日常供给红薯干。

天天吃难以下咽的红薯干,刘源实在吃不下去。

于是一天周末,刘源悄悄将吃不完的一小块红薯干,藏在口袋,带回家中。

不巧的是,这块红薯干被父亲刘少奇发现。

刘少奇误以为刘源带着它回来,是要向自己诉苦告状的。

于是,他非常生气,立马把刘源叫来。

紧接着,刘少奇拿着那一小块红薯干,非常严厉地质问他:“这是什么东西啊?你拿这个回来是什么意思啊?”

见父亲生气,刘源连忙解释道是自己在学校吃不完,又舍不得丢掉,就带回家吃。

听罢,搞清事情原委的刘少奇缓和下来。

他摸着刘源的头告诉他:“你能知道不能浪费粮食我很高兴!”

随后,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诉刘源,不要觉得吃这些东西委屈。

现在国家正是困难之时,有这个东西吃就不错了哩,全国现在好多人连这个都吃不上。

得益于父亲从小的严格要求,刘源培养出了坚韧勇敢的性格和勤俭朴实的作风。

这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艰苦奋斗的知青岁月

1968年底,为响应政府“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刘源主动踏上了前往山西山阴县的火车。

当时,火车站台挤满了前来送行的青年家长。

青年们与家人紧紧相拥做最后的告别。

然而,由于家庭原因,刘源只有妹妹前来为他送行。

可早已哭成泪人的刘源不敢见妹妹,便一头扎进车厢里躲了起来。

直到列车发动,刘源才勉强挤到了车门口。

隔着玻璃门,兄妹俩在一闪而过中,见了最后一面。

随后,刘源被分配到了山阴县的白坊村,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活。

这段日子于他而言,无疑是艰苦的。

当时,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刘源在白坊村白天要进行劳动,晚上还时常被“批斗”。

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让他不堪重负。

某一次,刘源的情绪终于如猛兽般爆发。

他拿起一把火钳,对他们愤怒地喊道:“你们还有完没完?不想让我活下去,我就先跟你们拼了!”

刘源的举动一时惊呆了众人。

此后,他终于靠自己的“力量”,过了一段清闲日子。

刘源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也不禁潸然泪下。

但在那段日子里,他终究还是遇到了一缕阳光。

在那里,刘源深深地感受到山西农民的质朴真诚、慈善博大。

当地村民并没有歧视和欺负刘源,反而对他处处保护和照顾。

以此帮助他适应农村的生活。

为了报答他们,刘源会利用晚上空闲时间,给农民开夜班,教他们认字和一些知识。

同时,他还肩负起日常给农民算账和扎针号脉的任务。

渐渐地,刘源融入了这个新的大家庭中。

事实上,下乡的日子里,他过得很清贫。

因为物资匮乏,那时候,刘源一天只被配给一斤一两面或者小米。

这些当然不够每天还要做体力活的成年男子一天所需。

但他也并不抱怨,反而苦中作乐。

其时常与村民一起到附近山中挖野菜,或者去田间地头捕田鼠来改善生活。

刘源

就这么一边劳动一边生活,刘源靠着勤俭朴实的作风,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而他也逐渐从最初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开始乐观面对未来。

只是,好景不长。

一次劳动中,他不幸拉伤了腰部,从而引发急性肾炎。

要知道,在乡下可没有这个医疗条件治病。

等到1975年秋,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刘源才返回北京治病。

离开白坊村的那一天,全村的村民都来到村口为他送行。

村中与他交好的三十多个壮小伙还一路陪着他翻山越岭,把他送到了车站。

在列车启动的时候,刘源伏在窗口对着送行的伙伴大声喊道:“我是要回来的!”

如他所说,这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恢复高考带来的人生转机

回到北京后,刘源先是治病。

病好后,他被安排在北京的起重机厂当工人。

在这里,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不断完善提高着自己。

人生的转机也随后到来。

1977年8月21日,北京街头的高音喇叭中,播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重要消息:高考恢复了!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刘源异常兴奋。

他很快向厂里报了名,并紧锣密鼓地为考试准备起来。

谁料,过了许久,他也没有等到准考证。

原来,他的报名申请被厂里的组织部门以“超龄”为理由给退回了。

但刘源随后了解到,超龄只是幌子。

实际上还是因为他的出身问题。

厂里不想担责任,而把他的申请打回了。

无奈之下,刘源只好写信求助父亲的老战友,也是恢复高考的最大功臣邓小平。

在信中,刘源陈恳地写道:

如果因为我父母的原因不让我考,我很不服气,因为招生简章并没有讲......让我考,我考不上,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谁也不怨。

好在几天后,厂里就来了消息。

他的报考申请被批准了,刘源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后来,他才知道,邓小平接到来信后相当重视。

其当即给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吴德下指示,让他妥善解决好刘源的高考报名问题。

凭借着自身的刻苦学习和过去的积累,刘源以高分考入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哲学系。

但这时又一个问题挡在了他的面前。

仍然因为他的出身问题,北大不想担风险,放弃了录取他。

一时间,刘源又要面临无书可读的窘境。

就在这关键时刻,好运眷顾了他。

刘源的第二志愿是北京师范学院。

当时负责招生的老师周兴旺,在拿到刘源的档案后,并没有因为风险而直接舍弃。

他反而是找到当时的校领导,汇报情况。

在慎重考虑后,校领导决定开会讨论。

会上,学院革委会的副主任崔耀先一锤定音。

他说:“这个学生是因病回来养病的,身体过得了关吗?如果身体没问题,学院也没理由不让他上学吧?”

轻描淡写中,这位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把一个具有风险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平常的体质标准问题。

而刘源最终也顺利通过体检,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在充实的大学生活中,刘源忘我学习,将自己沉浸在中外历史的书海中。

后来,他回忆这段求学之旅,表示自己一生中从未比那时要心如止水、内心平静安宁。

从公社副主任到河南副省长

1982年,刘源顺利从大学毕业。

因为在校期间学习优异,学校愿意让他留下继续深造。

但回想起父亲曾经的教诲和在山西白坊村的那段下乡生活,刘源决定离开繁华的帝都,去到相对落后贫穷的农村。

他决心去基层一线闯出一番天地。

于是,他主动向上级请求前往河南。

这个他父亲曾经战斗过、留下许多心血的地方去工作,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当时,他的志向也得到了母亲王光美的大力支持。

就这样,带着家人的支持,1982年,刘源来到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

在这里,他从不提自己的家庭。

其只是做好一个副主任的本职工作。

此时,刘源当初在白坊村的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注重基层工作,每天或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同劳作,或走家串户了解生产大队内每家社员的家庭生活状况和他们的需求。

靠着平易近人的处事态度,刘源很快就得到了公社民众的认可。

在他的带领下,公社的各项生产任务都取得历史佳绩。

一年后,刘源赶上了干部年轻化的浪潮。

在众望所归中,他全票当选新乡县县长。

1985年初,刘源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调任为郑州副市长。

上任伊始,分管城建、公建的刘源就主动承担了为郑州市争取天然气项目立项工作的重任。

为了拿下这个项目造福地方,刘源曾笑着调侃自己像个“上访户”一样,不断往返于郑州和北京。

凭借过去积攒的人缘,他不断往返于国家计委和石油部。

一年后,其成功拿下了这个郑州市民翘首以盼的大项目。

只是长时间的奔波,刘源几乎瘦了一圈。

但郑州人民也从此告别烧炭火起居做饭的日子,迎来液化天然气到家到户的美好生活。

刘源的努力也最终得到了河南人民的认可,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1988年,36岁的刘源便被推选为河南省副省长。

在更进一步后,刘源的工作热情愈发高涨。

为了搞好河南的经济民生,他四处奔走拉项目,解决当地的发展需求。

他玩命工作的架势一时间让其年轻秘书都难以应付。

在担任副省长的任期内,他领导建设了多座大型电厂和超高压变电站,为河南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不仅如此,刘源还着手招揽外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大资本。

这使全省基本普及了电话,大大便利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而后,他更是落地了中原制药厂、中原化肥厂、安阳玻壳厂在内的诸多大型惠民企业。

刘源用一张张优异的答卷回馈了河南父老对他的信任和期许,也回应了自己来河南时立下的誓言。

最重要的是,以此告慰了父亲刘少奇的在天之灵。

后记

后来,进入不惑之年的刘源转投军界。

在任期间,他重视军事理论的更新和创新。

同时,其还十分重视适应于现代战争的军事人才培养。

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9年7月,刘源晋升上将军衔。

时至今日,已经72岁的刘源仍奋斗在一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顾刘源的一生,他始终受到父亲刘少奇的影响。

老一辈革命先烈坚韧务实的风骨在他的身上得以完美展现。

而他也一步一个脚印地依靠艰苦奋斗最终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他是一位真正的的社会主义战士。

1 阅读:1812
评论列表

癸妹聊历史

简介:传递有趣的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