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墓葬以厚葬为特点。尤其是西汉时期,西汉君主把朝廷三分之一的赋税用于给天子修建陵寝。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子的墓葬却相对推行薄葬。那么,这一切原因何在?
个人觉得,这一切,和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变化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1、魏文帝的薄葬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率先推行薄葬的是魏文帝曹丕。
三国鼎立的格局,个人觉得是一种善后的体现:所谓善后可以理解成东汉末年的战乱,导致社会秩序失控,社会生产陷入崩盘状态。而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大诸侯,通过在汉末的混战中,脱颖而出,并在各自统治的地区内逐步恢复生产,这算是对汉末天下崩溃的局势进行的一种修复和善后。
其实个人觉得,曹操能够做到统一中国北方,很大程度也和在自己的地盘里积极恢复社会生产有关——毕竟,社会生产得到恢复才能征税,而有了足够的经济保障才能考虑兼并其他诸侯。
随着汉献帝退位,曹魏、蜀汉和吴国三方对峙的情况出现。对于曹魏来说,国防压力还是很大的:曹魏需要承担应对北方胡人的军事成本,同时也要考虑应对蜀汉和吴国的北伐。因此魏文帝驾崩后,曹魏朝廷对魏文帝推行薄葬模式:即把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发展国力方面——当然,早在曹操过世的时候,曹操就要求曹丕对自己采取薄葬态度。
蜀汉和吴国面临的经济压力并不比曹魏弱,所以,蜀汉和吴国的君主、贵族在过世的时候,也是采取薄葬模式。
2、东晋十六国的情况西晋初年,奢靡之风一度登峰造极,晋武帝热衷和群臣斗富。西晋顶流社会处于醉生梦死的状态。但随着晋武帝过世没多久,西晋就爆发大规模内乱,最终胡人势力做大,并占领中原地区——当然,当时四川也被另一支胡人占领,并建立成汉朝廷。此时晋朝的地盘仅剩下江东,这便是东晋。
那时候的胡人对儒家倒是没多大认同。北方的胡人大多信仰佛教(比如后赵君主就力挺佛教),佛教和胡人的传统都认为应该薄葬。因此这导致十六国时期,薄葬依旧是中原地区的主流情况。
在佛教兴盛于北方的同时,道教在东晋地头上也颇有一定的影响力。加之东晋皇帝的权威性不高。所以东晋皇帝的墓葬也是薄葬模式。这种模式也影响了东晋的民间。所以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主流依旧是薄葬。
3、南北朝时期的薄葬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朝的格局是延续东晋十六国的战乱格局,所以,遭遇百余年战乱之苦的南北方社会百姓对生活更加感到痛苦,而佛教和道教的壮大,也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佛教和道教对薄葬的主张,也在这一时期有相对深远的影响,所以,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主体来说也是以薄葬为主。
当然,所谓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奉行薄葬,也只是相对而言,而且,也存在一些厚葬的个例。比如东晋南朝的一些门阀士族,往往也会基于家族的财力以及个人的追求差异,选择厚葬。
到了隋唐时期以后,由于社会格局同之前的南北乱世不同,所以,厚葬之风又有所复苏。而唐墓也成了后世盗墓贼所热衷的对象。比如晚唐时期就有藩镇选择盗挖唐朝皇帝和贵族的陵墓来充当军费。所以厚葬一时爽,但也可能让自己的尸骨在后世遭逢无妄之灾。
比如民国孙殿英选择盗挖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其实是盯上了这些陵墓里面的陪葬财富。如果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里没有值钱的东西,估计孙殿英压根懒得去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