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十分重视葬礼。而君主作为天子,其墓葬规格更是按照最高标准的,而在华夏帝王的陵寝演变史上,也发生过君主墓葬的演变。
1、墓葬概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古代王朝是夏朝,夏之前是原始社会。根据考古发现,原始社会的时候,酋长(其实尧舜本身都是酋长)确实也有陪葬品,但是考虑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因此原始社会酋长的陪葬品,也大多不值什么钱。
夏朝的墓葬情况目前只能用情况不明来形容。根据生产力的情况反推,夏朝应该依旧处于新石器社会为主的时代,所以在生产力制约的情况下,夏的君主即便墓葬里有陪葬品,大约也并不会太过奢靡。而根据二里头夏代宫殿复原图不难分析出,夏的君王居住的宫殿,比起后世也相对太过寒酸——甚至不如当代农村富户的住宅华丽。
商朝的墓葬开始变得有迹可循。宋朝时候,宋徽宗手底下的地方官听说宋徽宗爱好古玩,于是派人盗挖商朝大臣的陵墓并献给宋徽宗。而商朝大臣的陵墓里的陪葬品,其实也就是青铜制品。因此可想而知,商朝君王的随葬品,大多是青铜器居多。
周朝的情况和商朝大致类似。不过,周朝的墓葬讲究不树不封——也就是天子驾崩以后,并不在地面留下墓葬的标记。这也导致后世想要寻找周天子的陵墓变得困难。一般认为,西周天子的陵墓多在关中,而东周天子的陵墓多在洛阳附近。
而秦朝以后,墓葬的演变开始变得脉络清晰。
2、墓葬的演变一般来说,秦汉时期的墓葬奉行垒土为陵的方式。所谓垒土为陵,就是在墓穴的上方搞工程,通过夯实土的方式,搞一个方形的锥体——锥体,指的是上边尖,下边宽。有些类似一个斗的模型——所以后世把盗墓叫做倒斗,都是这么来的。
当然这种垒土为陵的模式,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物力。但是,即便如此,也没影响秦汉帝王在这方面投入本钱。对于秦汉帝王来说,成为皇帝也就是短暂几十年甚至更短岁月的事情,但是,陵墓却是自己无数个世纪的居所,因此对于墓葬的建设,帝王很重视。西汉时期,汉廷甚至把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用于给天子修建陵寝。
当然,汉之前的秦朝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秦始皇的陵墓早在秦始皇还是秦国的国王秦王政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多年,秦几乎有六分之一的劳动力,都被秦征发用来给秦始皇修皇陵。不过,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晚年的时候,因为吃药太多,神志不清,认为自己能够长生不死,所以禁止大臣谈论册立太子的事情,对于修建皇陵其实也有些后悔。毕竟自己长生不死,也就不会考虑安葬自己。
到了唐朝的时期,天子的墓葬发生了改变。唐朝开始推行依山为陵的模式:即通过改造山体,把山体作为天子的墓穴,把整个山当做一个大坟头,来下葬天子。按照很多书上的记载,认为唐朝君王这样安葬自己,是考虑到成本问题:毕竟垒土为陵的成本巨大,而以山为陵可以节约人工成本。其实个人觉得,以山为陵的好处在于,自然形成的山脉基础上安葬天子,无疑要比人工垒土为陵要气派很多,给人的视觉冲击也要猛烈很多。
到了明清时期,明清君王借鉴前朝的墓葬演变,又别出心裁对天子的墓葬做出了革新:比如在天子墓葬的封土进行了革新:采取了宝城模式。
所谓宝城模式,就是在墓穴的上面修建一个类似小城的建筑,用土把小城填满,然后让土高出小城,形成一个圆顶状态。而在宝城前边,则修一个方形的城台,城台上修建一个方形的小楼,这个小楼叫方城明楼,里面树立着天子的墓碑。明清的墓葬,算是基于前朝墓葬的经验教训,而设计演变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