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将陆逊之死:因被卷入两宫之争,最终忧愤身亡

人文之光 2024-03-31 11:42:47

说起东吴名将陆逊,相信多数人对其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陆逊曾经在夷陵之战中,击溃了蜀汉朝廷的讨伐军,导致刘备不得不仓皇逃走。不过,由于多数人对三国时期历史的了解是基于《三国演义》,而吴国又是《三国演义》的配角,所以吴国的情况多数人并不熟悉,这也导致了陆逊的晚景情况,很多人并不清楚。

1、陆逊与孙权

孙权和陆逊属于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就意味着利用和被利用。毕竟自古以来,皇帝是没有朋友的。而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成驾驭问题。皇帝治理一个国家,需要帮手。因此需要把权力分配给一些重臣来执行。但是这些重臣会不会利用权力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反噬君主,这同样也是君主要考虑的问题。

孙权割据江东-称帝以后,长期以来,对于陆逊处于可控状态。

陆逊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甚至有说法认为,陆逊其实就是吴国版本的诸葛亮。所以陆逊也很清楚自己和孙权的关系。因此陆逊也长期规避和孙权的冲突,尽力不要让孙权猜忌自己。不过,即便如此,陆逊还是引起了孙权的猜忌。

2、两宫之争

其实魏蜀吴三国都存在一个接班人问题。曹魏的曹睿去世后,接班人曹芳是个孩童。这导致了权臣对皇帝造成了压迫。后世提到曹魏的权臣,普遍想起了司马懿,但却忽略了,曹爽其实也是权臣,而且对曹芳也造成了压迫。所以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芳皇帝其实骨子里是支持司马懿能够干掉曹爽这个乱臣贼子的。只不过,之后的剧本变成了驱狼得虎,这是曹芳没想到的。而司马懿掌权,也意味着曹魏江山事实上改姓了。

蜀汉的刘备死后,也知道刘禅不堪——很多网文声称刘禅是个有智慧有才干的人,但却忽略了一点:如果刘禅真那么有本事,刘备知人善任,又何必托孤给诸葛亮?

当然本来吴国不存在接班人问题:因为孙权起初册立了孙登作为吴国的太子。但是孙登没等继承皇位就去世了。所以吴国需要重新册立太子。按照顺位继承的原则,孙和成为了吴国的新太子。但是孙权骨子里更喜欢另一个儿子孙霸,并希望孙霸能当皇帝。

其实虽然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很大,但是做到君主专制巅峰的时代,是明朝和清朝。明朝皇帝权力虽大,甚至嘉靖帝敢于挑战宗法制,搞了个大礼仪之争出来,但是后来的万历帝,也并非随心所欲册立太子:比如万历帝想册立朱常洵为太子,结果遭遇群臣反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本之争)。当然,清朝从康熙帝以后,开始了密诏立储制度,这个制度可以视为皇帝可以随心所欲立太子。但这其实也和清朝是胡人王朝,所以对宗法制的历史包袱不大有关。

因此可想而知,孙权虽然想支持孙霸继位,但毕竟需要考虑规矩问题:毕竟废长立幼是大忌。当然孙霸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觉得既然父亲乐意让自己当继承人,那么,自己只要培植势力,干翻孙和,那自己就能上位了。

孙和当然不是傻子,也很清楚孙霸的小动作,于是,孙和和孙霸开始了皇位争夺战,这就是历史上的两宫之争。

3、陆逊死了

陆逊不是一个赌徒,他很清楚,介入两宫之争就是一场豪赌,赌输了肯定后果严重,但是,即便是赌赢了,新皇帝对于从龙功臣,其实也一样是猜忌。所以,明智的抉择就是保持一定距离。

因此陆逊可以规避两宫之争。

当然,有些事情,不是你想不参与就不参与的。因为陆逊的族人站在了孙和这边。同时,陆逊的族人受到消息,孙权有了册立孙霸做太子的想法。孙和于是让陆逊的族人请陆逊出面干涉此事。陆逊无奈只好上书给孙权,希望孙权不要轻易动摇吴国的国本。

孙权探讨改立太子,是处于一种密谋状态。换句话说,这事情按理说大臣们不应该知道。但偏偏陆逊知道了。于是孙权命人调查此事,很多吴国大臣为此被捕并受到拷打。这其中就有人指控陆逊有很多罪状。

本来陆逊就是吴国的功臣,如今又被指控有罪。陆逊很清楚,孙权如果不猜疑自己,才非常不合理。于是陆逊一股火,最终病死了。

0 阅读:30

人文之光

简介:探讨教育、育儿话题,有时候也说说科普和心理、社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