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墓葬的变迁:从木椁地宫到土洞地宫,墓葬因何变化?

人文之光 2024-03-29 11:30:59

至少从商周时代开始,华夏先民就开始奉行祖先崇拜论:比如殷商王朝的卜辞里面大量内容都和询问祖先有关,并渴求祖先的护佑。而到了西周以后,周人更是把祖先崇拜视为核心信仰。而这种思想对后世华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便是在2020年代的当下,很多自称无神论的人,往往也会在一些节日里,参与祭祖的活动。这些其实都是传统的体现。

而祖先崇拜论的重视,也意味着华夏先民对于墓葬文化十分重视。根据考古发现,古代华夏的墓葬出现过变迁,而墓葬的形式,主要分三种。

1、木椁地宫

相信很多关心文物的朋友都知道“黄肠题凑”这个词。西汉的废帝刘贺去世的时候,在墓葬里给黄肠题凑留下了位置,认为自己去世后,西汉朝廷会赐给黄肠题凑的规格来下葬。不曾想,汉廷并没有如此。

其实黄肠题凑就是木椁地宫的一种体现。在西汉中期以前,天子和诸侯以及卿大夫的墓葬,大多采取木椁地宫的形式:即通过木材赖在地下修建墓穴,并在木头上雕刻美术作品来复原墓主的一生。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大约从西汉中期开始,木椁地宫逐渐被砖石地宫取代,并且砖石地宫对后世的考古,提供了很积极的帮助。

2、砖石地宫

木椁地宫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木椁地宫的打造,顾名思义,是以木料为主体。而很多木料是容易腐烂的。而古代君主、贵族们追求的是不朽。所以木椁地宫相对容易腐朽,也逐渐不被贵族们喜悦。所以到了西汉中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墓葬文化的前进,砖石地宫开始出现了。

所谓的砖石地宫,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石头来修建地宫。相信喜欢读文明史的朋友都知道,石头为基础留下的文明痕迹,是最容易传承的。比如古埃及早已不复存在,但是金字塔还存在。小编是辽宁营口人。大约三千年前,营口盖州的九寨地区的先民,修建了大石棚(小编在过去的文章里将其称为营口的金字塔)。三千年前的中原处于殷商后期-西周初年这个阶段(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很久了)。而石棚山地区的原始人,按照文明系数来看,应该处于石器社会时代。这个石器部落或许并没有后代留下来,但却不影响这个大石棚能够从原始洪荒的年代传承至今。

所以基于生产力的支持、技术的成熟以及对不朽的期盼,西汉中期,开始,砖石地宫开始出现:所谓砖石地宫,几乎是按照地上建筑的架构,在地下为过世这修建了地下建筑。并且,能工巧匠也通过雕刻等手段,将墓主的生平以壁画的形式雕刻了出来。当代很多考古成果,其实都来自壁画的解读。所以小编说这种墓葬对后世的考古有很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这些墓葬壁画的补充,或许考古会缺乏很多一手资料。

砖石地宫的建设一直延续到晚清。

3、土洞地宫

当然,在不朽的思想驱动下,有时候墓葬也并非都采取砖石地宫模式。比如在陕西等黄土地质相对明显的地区,君主和贵族会根据当地的地质特点,采取土洞地宫模式。这种土洞地宫的特点是,墓葬和地层几乎形成一体,当然工匠也会在墓道两侧留下壁画,来还原墓主的生平。

不过,这种土洞地宫仅限于地质条件支持的地区。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是无法修建这样的地宫的。

0 阅读:24

人文之光

简介:探讨教育、育儿话题,有时候也说说科普和心理、社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