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还是那个状元,时代却已迥然不同

杠杆地产 2019-01-30 21:49:20

摘要:状元还是那个状元,时代却已迥然不同

撰文|黄大拿&编辑|王心

大拿优点不多,但最大的优点自认为就是做事认真。

尽管如此,百密也有一疏的时候,前天有热心读者在文章后面留言,指出文章二维码下的书名是《晚清真相》,而不是《晚晴真相》。

大拿汗颜了。《晚清真相》,这是大拿几年前出版的一本小书,现在居然连书名都写错了,还敢奢谈认真?

感谢这位朋友的指正,再认真再牛叉的作者也需要读者的关注和抬爱。为了表达谢意,请这位“卢加飞”朋友联系我,我将送出自己的一本小书。

转入正题,昨天很多人都在手机上狂刷《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说实话,咪蒙的大作我尚且从来不看,更不用说其二传三传弟子的神文了。这么说不代表俺大拿比他高明,只能说趣味不同吧。

但做事不认真的人,很可能昨天爆红,今天就被众人打脸。《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转眼之间就迎来了群殴,其实一点儿也不意外啊。

不过虽然这篇爆文在细节上留下了太多破绽,但有一点应该是真的:在今天,一个寒门子弟考上状元,也不一定意味着前程充满了锦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只存在于历史之中。

作为一个名词,状元还是那个状元,时代却已迥然不同……

晚清科举遭遇冰火两重天

晚清内忧外患中,新知识阶层中改革选才制度的呼声高涨,很多报刊对科举之弊展开了声讨,一时似乎颇具舆论力量。

然而,这种力量对中国社会究竟有多大的实际影响,却值得探究。先觉者的思想往往会遭遇多数分子的冷遇,这几乎是一个铁律。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改革图强的呼声高涨,维新阵营的知识分子在呼吁变法之际,首先把矛头对准科举制度。

这一年,抨击科举的“精彩好戏”接连上演,先是在该年3月,严复在报刊发表文章,痛斥八股取士制度的种种祸害,强调“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紧接着,康有为于5月给光绪所上的《第二书》中建言变通科举;而与严复和康有为相呼应,谭嗣同也在这一年替江苏官员起草奏折,提出变革科举的步骤,要求应试者必须精通西学中的一门,“不兼西学,虽制艺极工,概置不录”。

不能不说,1895年维新派的上述动作在部分官员和新知识阶层中有一定的轰动效应,但民间社会对此的反应如何呢?

就在维新派大声疾呼的同时,这一年恰是乙未科会试之期,各省举人云集京城,最后的金榜题名者仍旧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追捧。科举在不同阶层中的冷热遭遇,不能不令人感慨。

乙未科的状元是四川资州人骆成骧。四川一地,自明朝正德六年,著名学者杨慎摘取状元桂冠以来,骆成骧是第二位科考幸运儿,四川人士莫不引为荣耀。

骆成骧衣锦还乡的盛况,《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录》中收录了当年《申报》的一段详细报道:

出都后,以四川会馆为行台。该馆首事张如春,先将会馆悬设灯彩,铺陈一切。门首挂“状元及弟”横额一方,“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对联一副,更觉簇簇生新。骆君乘四人轿拜客,皆张为之介绍。先会同乡,次拜十三帮会首。十七日进城,遍拜各当道、将军、督护。道府亦出城答拜,冠盖如云,道途相望。连日演戏开宴,貂蝉满座……

《申报》的平实记述,今日读来,真如一幅市态民情俱现的风俗画。

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尽管维新派知识分子对科举大加针砭,但民间的反应却是波澜不惊,对科举制度的尊崇心理并未有丝毫改变,近乎“各唱各的调”。

戊戌维新运动之难以成功,从科举的冷热两重天中已现端倪。任何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改革,是必须要有群众基础的。

耐人寻味的是,骆成骧虽然在科考中拔得头彩,但后来却并未能借此于仕途平步青云,跻身显要,晚年更有“穷状元”之称。

狗肉将军优待状元,几乎成为绝唱

与骆成骧相比,晚清另一个状元王寿彭的运气要好多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奇人。

且说这王寿彭高中状元,曾引来当时人的不少议论。有两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其一是说王寿彭的文章做得并不好,但他的字却很对科考官的脾胃。

清代的科举,尤其是最后一关的殿试,向来重写不重作,而科考对书法又有特殊的癖好,要求字体端正,“黑大圆光”,号称“馆阁体”。

许多文章好的人往往在科举上不甚得意,原因盖在于此,如不擅书法的龚自珍考进士就多次落第,最后勉强进了三甲,也没能点翰林,惹得龚自珍对书法一道大为不满。

而王寿彭的字恰恰就中规中矩,看着十分漂亮。

他最初在山东乡试,主考官阅其卷后不甚满意,但旁边有人说,这位考生的字如果参加殿试会很占便宜,说不定你可以收一个翰林门生呢。

主考官怦然心动,后来王寿彭果然在会试、殿试中一路告捷。

第二种说法是说王寿彭得中状元还要感谢他父母取的名字好。

王寿彭1903年参加殿试,第二年就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朝廷上下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主持考试的官员投慈禧之所好,欲得一个名字中有“寿”字的人为状元,以示庆祝,王氏之名既有“寿”字,而其书法又黑大圆光,遂定为状元。

慈禧这种喜欢讨彩头的心理确系事实,某一年殿试,一个叫王国均的人本来置于前列,慈禧一听这名字,与“亡国君”谐音,立即皱眉说“好难听”。王国均以此被抑,终生未能得志。

中了状元的王寿彭被实授湖北提学使,武昌起义前夕,一度代理布政使,这已经是一省最高民政长官,若非武昌起义猝发,其仕途得意是一定的。

入民国后,时为总统的袁世凯因王寿彭是状元,让其任总统府秘书,只不过写写画画,题题匾额而已,未参机要,故有人嘲笑说,王状元是“书而不秘”。民国总统变更频繁,而王氏以状元头衔,在秘书位上岿然不动。

到了晚年,王寿彭终于迎来了他生命中的贵人。这个贵人就是相传不知自己部下、钱和女人有多少的著名军阀张宗昌,人称“狗肉将军”。

“狗肉将军”张宗昌任山东督军,对部下说王状元是咱们山东的文曲星,宜延请他来,又问幕僚:“王状元在前清为何官?”答云“湖北提学使”,张问可当今日何官?回答说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张宗昌即聘王寿彭为山东教育厅厅长。

后来山东大学开办,张宗昌说:校长应该要学问最好的人来当。而在他心目中,学问最好的当然莫过于状元,于是又令王兼山东大学校长。

张宗昌告诫王寿彭:山东是圣人之邦,学校须以尊孔读经为要旨,我因为你是状元,乃饱读圣贤书者,故让你来当这个校长。你可要好好干,不能让后生小子离经叛道啊。

张宗昌督鲁,自认为武功已著,唯文治稍逊,故按手下“高参”的意见,以扶持旧文化自命,曾经精印《十三经》赠人。

而王寿彭本来就是不懂新学的保守派,又以督军之令,所以在处理校务时,不免与时代潮流相悖,如他要求山大每逢开学典礼及孔子诞辰,全校师生一律长袍马褂,由他带领向孔子神位行跪拜叩首礼,类似的守旧举措使学生怨声四起。

不过据曾在山东大学附中读书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回忆,他得到过王寿彭的题字,王甚至还称季羡林为“老弟”。从这一点看,这位状元校长与学生相处时还是颇有民主作风。

北伐革命军入鲁,驱走张宗昌,同时下令通缉王寿彭,并查抄了王氏老家的家产。王寿彭乃遁于天津租界,民国十九年(1930年)一月,病逝于天津租界,年56岁。

王辞世的消息,除了很少的几家报纸发出了很短的新闻稿,应该说关心者甚少。一个当年煊赫无比的状元,如此落幕,若换在科举时代,自然是无法想象了。

可惜,当年没有咪蒙这样的奇才,否则《一个状元的凄凉一生》 就要传诵到今了。

0 阅读:1

杠杆地产

简介:读懂地产圈的各种隐秘杠杆(“杠杆游戏”系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