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艾灸,第一要懂的,是灸完之后,身体该怎么调养?
学中医,学艾灸,第一要懂的,不是怎么灸得热,也不是怎么灸得久,而是灸完之后,身体该怎么调养。艾灸能温通经络、扶阳驱寒,这是许多人亲身感受过的,但往往忽略了灸后的“善后工作”。气血一旦宣通,阳气升腾,整个人仿佛通了电、暖了身,正是身体阳气最活跃的时候。但也正因为如此,更要避风寒、节饮食、慎起居、戒恼怒、平心静气。艾灸之后若贪凉、动怒、作息紊乱,就好比水刚烧开就往里倒冷水,不但无效,反而伤阳。
艾灸虽好,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养正气,尤其是养肾。肾为先天之本,是精气所藏之处,也是意志之宅。婴儿还未形成形体时,先成两肾,《仙经》称之为“元牝”,说它是“天地之根”。脐带为一茎,两肾如莲蕊,一中一空之象,正是人之初始状态。可见肾不是普通一脏,它是五脏六腑的根,十二经脉的源,气血运行的总开关,命门火力也藏于此。没有这个基础,再多的补法、再好的灸法,也无济于事。
肾中藏着水火两气,阴阳之根源也在此。天一生水,是为“坎水”,其中藏阳火。人一动欲念,如同火苗瞬间旺盛,若不懂得调节,水火便失其平衡。水枯火炽,五脏皆受其害。水亏则木不生,肝火旺;火旺则土燥,脾运失常;脾虚则肺气无源,咳嗽多生。这是中医讲的五行相生相克,一环乱,全局皆失。所以,养肾不只是“补”,更重要的是“藏”。藏得住精,才能养得住神;神安,才有长久之气。
灸法虽好,不可贪多,更不可依赖。尤其艾灸之后,更要守好肾精。中医讲“命门藏精”,这个精不是光靠灸就能保住的,而要靠内在的节欲养神来配合。情欲如火,元气有限,情欲无穷,若一味纵情于酒色之中,即使天天艾灸,也救不回渐损的精气。《内经》早就告诫:“以酒为浆,以欲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这是养生之大忌。
艾灸后养肾,讲究一个“藏”字,一个“养”字。藏是什么?藏精、藏神、藏气。不要劳伤过度,不动怒,不贪欲,让精气自然归位。养是什么?养神、养正、养静。饮食清淡,作息规律,情绪安定。很多人灸完之后食欲大开,猛吃辛辣炙热之物,或大汗之后马上洗澡吹风,这些行为都在耗阳伤肾,跟灸的初衷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灸后适当喝点温热的水,静坐片刻,让气血缓缓归位,之后一两天里尽量避免熬夜劳累。
中医之道,不在一法一术,而在于“识时”“守常”“调心”。艾灸养生,贵在有节有度,不可急功近利。最好的灸法,是顺四时、调阴阳;最好的补法,是养肾精、藏元气。灸,是借外力;养,是自我内修。两者结合,才是正道。调理得当,身体自然安泰;阴阳平衡,疾病不侵;肾精充足,正气自强。学中医,学艾灸,最终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养肾藏精,才能真正养命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