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酿酒的究竟是谁?为什么酒有那么大魅力?它真的那么好喝吗?

友绿评历史 2023-03-28 21:18:00

作者:青侠

今天,大家在群里偶然聊到了“喝酒”,我也刷到了一则新闻:“男子2天喝4顿后死亡 起诉店家获赔5000元”,不禁为死者感到可惜。却也开始思索:酒是怎么被造出来的?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一、酒的来历

关于酒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据各种资料显示,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猿猴造酒:

顾名思义,也就是说当人类还是“猿猴”的时候,已经有“酒”的概念了。

众所周知,猿猴以采集野果为生,吃不完的它们会藏于岩洞、石洼中,时间长了,腐烂的水果就会发酵,酝酿成酒,香气溢发。或许,这就是最早的酒形成的自然原因。

仪狄造酒:

《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也就是禹的大臣仪狄,才是最早酿酒的人,后世有不少因为喝酒而亡国的。

还一种说法:“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也就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仪狄造酒是最通行的说法。

杜康造酒:

作为“酿酒始祖”,名气最大的却是杜康,他应该是被曹操给宣传出名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到:“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据《史记》记载,杜康也就是少康,他是夏朝的国君。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巾部》里的记载更加详细:“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传说,杜康在没有成为国君之前,是负责管理粮食的大臣。

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能获得大丰收。于是,杜康把收的粮食都装进树洞里储存,粮食在树洞里慢慢发酵。过了一段时间,杜康上山查看粮食,发现那些树洞裂开了缝并往外渗水,还有一股清香的气味,不由得尝了几口。

杜康还把这“水”带了一些给黄帝品尝。黄帝喝了之后感觉不错,就命仓颉给它取个名字。仓颉随口编造了一个“酒”字。后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造酒始祖”。

个人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靠谱;第一种应该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酒”,只是人类造酒的自然启发;第三种存在很多问题,或许是在“名人效应”的宣传下,才产生的结果。

二、酒文化、酒的礼仪及习俗

古人在解决了衣食和温饱之后,就常常借酒助兴。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和其他内容交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红楼梦》里的酒桌文化,从小说开卷第一回就有,可以说贯穿始终。

我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诗,无酒不成敬意”这些说法。

即使到了现在,喝酒也在各种节日、红白喜事、祭祀活动、甚至迎来送往的社交活动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每个人都喝过“满月酒”、“周岁酒”、“结婚喜酒”、“生日酒宴”等等。任何一种宴会,如果没有酒,似乎都少了一些滋味,氛围都很难热闹。

喝酒,在我国,还有着许多讲究和礼仪。例如,沏茶沏七分,而斟酒斟八成,过满或溢出为失礼。这句俗语还有深意:即使你有十分的酒量,最多喝到八成也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贪杯过量。酒席上还有一句话,叫"无三不成礼":喝酒至少要喝三杯,第一杯是"敬酒",第二杯是"好事成双",第三杯就是"无三不成礼"了。

敬酒还有基本的礼仪规则:敬酒要先敬老人和长辈,按照从长到幼的顺序,现代也有按照职位高低来敬酒的。总之,要先敬长辈和尊贵的客人,再给自己斟酒。这些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了。

在酒席上,当主人给客人斟酒时,常可以看到客人把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轻轻地在桌子边上点几下,表示感谢,这叫"叩指礼"。

这个"叩指礼"是由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它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大家都知道,清朝乾隆皇帝最喜欢下江南微服私访。

有一天,他和贴身太监去酒馆喝酒,因为是微服私访,他就命太监坐下跟一起饮酒。可是这怎么使得呢?太监知道这样不合礼仪,可又不能不遵命,也不能暴露身份。

太监提心吊胆地坐下后,灵机一动,想到一个不失礼仪的万全之策:他用三个手指在桌边轻轻叩了九下,以表示行三叩九跪之礼。

后来这个故事传到了民间,渐渐演变为只要是倒茶倒酒都会以“叩指礼”来表示感谢的习俗。也衍生出来一些新的规矩:同辈行“叩指礼”,需要两指并拢敲桌面,表尊重;晚辈向长辈行“叩指礼”,五指并拳敲桌面,表尊敬;长辈向晚辈行“叩指礼”,单指敲桌面,表欣赏。以此表示长幼尊卑,如果不懂,宁肯不用,也不要用错了。

关于“无酒不成诗”有这样一种说法:“《全唐诗》可以说既是诗册,亦是酒窖”。因为我们每次翻开它的时候,除了欣赏诗词之外,还能感到阵阵酒香扑鼻而来。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客们常常以诗咏酒,以酒酿诗,诗增酒意,酒助诗兴,就在酒杯摇晃的觥筹交错,无数句华丽辞藻的佳词美赋就诞生且留名了。仿佛这天底下,就只有美酒与诗词不可辜负。

与酒有着传奇故事的诗人简直不胜枚举,就连我自己当初学诗,又写不好时,也会以“自己不会喝酒”来当借口。如果酒会说话,想必它会觉得自己比窦娥都冤吧,你们写好写赖,关我啥事儿。

酒这个东西,让人又爱又恨,“酒是穿肠毒药,能和万事解千愁,成事坏事皆因酒”。

以前我特别喜欢看武侠小说,感觉英雄好汉之间,即使刚才大干了一架,喝一顿之后也能化干戈为玉帛,酒后就可以称兄道弟,甚至还可以结拜成异性兄弟。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用酒解决的,如果一杯不够,那就再来三杯。爱喝酒的人通常都非常豪爽,也十分讲义气,大部分都是值得交的朋友。

到了现代,很多商业大单也都是在酒桌上签成的,做业务的人基本都很能喝酒,似乎拼的不是业务能力,拼酒量就可以了。

小时候,我不止一次看见,酒后发酒疯掀桌子,打架的。过年期间有人喝多了,骑自行车到半路,醉倒在雪窝中,差点没冻死。还有喝醉后掉到桥下面,摔成落汤鸡的,洋相百出。

曾经晚上加班,回家很晚,除了看到美丽的夜景,也看到过不少醉汉。有应酬后被搀扶着的,也有一个人借酒浇愁的。喝酒的背后,除了有迫于生活的压力,也有因为感情受挫,寂寞无助等等。

三、说来说去,酒之所以有这么大魅力,让人如此沉迷,主要有几大原因:

一、开心时庆祝,难过时浇愁,排解压力

生活,总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我们尝遍了其中滋味。

开心的时候,总想找人分享,怎么分享呢?一起吃顿饭,喝顿小酒,酒饭之间,就开始跟朋友炫耀:我追到了当初的校花、我签了个大单,我老婆给我生了个大胖小子……

生而为人,我们独自难过的时候也不少。女人失恋了喜欢找闺蜜吐槽,男人好多话都不能跟人讲,失恋了跟人说也无法挽回,失业了只会被人看笑话,被骗了人家也会说是你自己傻。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似乎这时酒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至少喝一顿酒可以暂时麻痹神经,烦恼能逃避一刻是一刻。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真正的苦楚其实是说不出来的,也无人能诉说。因为每个人的压力不同,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一杯薄酒将自己的心事化作其中。随着酒精的挥散,而逐渐地消弭。大醉一场后,醒来还是那个熟悉的自己。

二、酒壮熊人胆,可以增加人的勇气

你暗恋着女神,一直不敢表白,喝了点酒,在酒精的刺激下,异常兴奋,于是壮起了胆子,没想到居然表白成功。即使失败了,也可以给自己找个借口:我那天喝多了。

做别的事情也是这样,平时不敢做的,借着酒劲儿也都敢了。

三、工作和应酬需要,迫于无奈才喝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圈子,无论是交际应酬还是公司聚会,餐桌上都难以避免喝酒的场合。应酬时如果你不喝,合作伙伴会说你没有诚意!单位聚餐时,如果你不喝,领导会说你不给面子,不懂事。

四、喜欢喝酒,嗜酒如命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种人,即使没有应酬,也会自斟自饮,一顿没有酒,就像吃菜没放盐。可是这种经常都控不住量,轻则酒精肝,重则酒精中毒或是肝癌之类的。

不知读者朋友们,属于以上哪一类呢?

越是年纪大的人,似乎越喜欢喝酒,或许对于他们来说,酒就是人生活的味道,喝酒就像是在品味人生,好酒里面有酸甜苦辣咸,就像人的一生一样,酸甜苦辣都会经历,他们能从酒中体会到自己的过去的种种喜悦与痛苦。喝酒,很多时候喝的只是一种心情。

四、酒没那么好喝,我们只是爱上被酒精麻醉后的短暂快乐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很多人喝酒,并不是喜欢酒的味道,而是喜欢随之而来的那种“醉了”的快感。

喝下一口酒后,酒精根本不需要消化,会快速被血液吸收进入大脑,对大脑的进行快准狠地控制——让大脑快速兴奋起来。

因为酒精是一种中枢抑制剂,可以迷惑 GABA 神经,让大脑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这个东西会让你感到放纵、轻松、愉快。

即使我们的身体就发出了许多警告的信号:好辣、头晕、心慌、想吐……但我们已经爱上了多巴胺带来的快感,所以会忽视这些难受的感觉,反而被酒精带来的虚假愉悦所迷惑,进而劝说自己和别人:酒很好喝。

除此之外,酒桌上,虚假的快乐之外,酒精又披上了权利和社交的外衣,和人品挂钩,和交友关联,和胆量等同,让人们有了更多喝酒的理由和借口。

殊不知,酒这种东西,根本没那么好喝,我们只是爱上被酒精麻醉后的短暂快乐。少量饮酒有益,多喝还是危害挺大的。

好在,这些年随着禁止酒驾的法律出台,以及各种因为酒场上劝酒产生的意外事件纠纷频发,人们对待喝酒这件事也渐渐理性化了。

0 阅读:11

友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