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代封建王朝都少不了各种起义军的挑战,很多王朝的败亡最后都跟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脱不开干系。
一统六国、傲视群雄的大秦,被秦末蜂起的起义军干翻了;万邦来朝的大唐,也被黄巢起义给了致命一击……
可是有那么一个朝代,从建国到灭亡,硬生生扛住了434次大小农民起义,是哪个朝代这么“抗揍”?肯定武力值爆表吧。
答案可能让你有点意外,竟然是——宋朝。
什么,宋朝不是只擅长搞文不擅长搞武吗?宋朝被外敌屡屡揍得鼻青脸肿,镇压农民起义却这么在行?这到底是为什么?
想想两宋时期一直外敌环绕,辽国、西夏、金国……没一个省油的灯,隔三差五来侵扰。
而偏偏经过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么一搞,武将权力大大削弱,使得宋朝在军事上显得软弱无力,甚至被冠上了“弱宋”的名号。
按理说,如果王朝内部再出点问题,其实很容易就崩了。
但两宋三百年国祚,加起来400多次农民起义,平均下来等于每年都一次还多。这些起义主要集中在北宋初年、末年以及南宋初年,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起义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和钟相、杨幺起义。
可是这些起义最终都没给朝廷带来持久性威胁,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宋朝军队不是很弱吗?怎么起义却没一个成功的?首先,是因为宋朝有钱。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工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加上海外贸易兴盛,其GDP总量可以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让我们见识了宋朝都城东京的繁华富庶。
工商业发达就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减少了因生活贫困而引发的起义,能通过正常渠道挣钱,谁还会铤而走险呢?既然宋朝那么好,那400多次农民起义哪儿来的?宋朝虽然富有,但国家有钱不代表百姓有钱,财富大多集中在部分统治阶级和小市民手中,广大农民还是生活非常困顿的,而且宋朝时土地的私有化和商业化程度加深,更加剧了这些不公平。
第二方面,是文官治国很有一套。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地位很高,甚至提出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
既然天下是咱们自己的,那有谁造反,文人士大夫这些“笔杆子”第一个不愿意,口诛笔伐就来了。
造反也是需要舆论支持的,不然怎么一呼百应?起义军缺乏精英阶层支持,一行动就成了“乱臣贼子”,被打成过街老鼠,又怎么做大做强,威胁朝廷统治呢?
第三方面,是外患的长期威胁,反而让民众渴望内部团结。
宋朝立国300多年,始终处于和外部敌对势力的军事对峙状态中,这种巨大的外患使得国内矛盾被转移,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什么,造反?这不是分裂国力、破坏北伐吗?我们现在国家危亡关头不要拖后腿行不。一方面有士大夫的舆论引导,另一方面民众也在外敌长期威胁下,产生了自发的爱国情感。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军得不到广大群众的同情,自然很难有市场,只能慢慢瓦解、消亡。尽管宋朝没有被内部的力量颠覆,但最后还是难逃被强大外敌消灭的结局,只能说,历史自有定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