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江西互称老表,同气连枝而又迥然各异,究竟是啥历史因果呢

采蓝说历史 2025-01-27 16:48:40

数学中,有相似图形这么一说,比如相似三角形。

如果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仔细一看,就不难发现湖南和江西具备高度的相似性,简直就以罗霄山脉为对称轴的两个对称板块。比如说名山,湖南有衡山,江西有庐山;比如说母亲河,湖南是湘江,江西是赣江;比如文化阵地,湖南有岳麓书院,江西有白鹿洞书院;比如说名楼,湖南有岳阳楼,江西有滕王阁;比如名湖,江西有鄱阳湖,湖南有洞庭湖……另外,湘赣两省在其他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民俗、生活习性等各方面也高度类似。

可是,如此高度相似的两老表,究竟是谁在演谁呢?两者之间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发展差距,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两者之间的历史渊源又是怎样的呢?

这一切都要从历史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说起!

在古远的时代,湖南和江西这对山河走向高度一致、气候与土地矿产资源也极为相似的内陆省份其实都是大致属于楚国的(虽不完全,但大致如此)。而古楚国的政治和经济核心在哪呢?虽短暂转移到安徽寿县一带,但总体上是停留在今天湖北荆州境内的。实际上就是始终以江汉、江淮平原为核心点的。像湖南和江西以丘陵为主的地区,讲得不好听点,就是边角料。

在秦朝开启统一王朝统治模式之后,地缘经济和政治的优劣势就更加明显了。比如秦朝和西汉时期,关中平原就是经济和政治的双王者;比如东汉刘秀迁都洛阳之后,中原地区的咖位就自然登顶了。但不管是长安时代还是洛阳时代,湖南和江西都因地处偏远没啥太强的存在感。

湘赣两地真正有点历史参与感是汉末三国时代,比如江西的九江和湖南的岳阳因为靠近长江经济带而慢慢被重视起来了。

江西被单独划为行政区应该是适于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的时候,东晋以九江为治所成立了江州,这就是今天江西省的前身或者基本盘了。而湖南的胎盘则还要等上一百年,得到刘宋初期,为了阉割体量庞大的荆州,刘宋从荆州划分出几个郡成立湘州,这就是今天湖南前身或者基本盘了。

之后,两地的历史革沿咱就不介绍了,因为太复杂了,比如隋唐时期的改州为“道”、“路”,没有上万字,真的很难把那些事情说清楚。

总之大家要记住,江西的历史身段是要领先老表湖南很多的。啥原因呢?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原因呗。比如我们到现在还喜欢称取江东的孙策为九江小霸王,为啥呢?因为九江这个地方很早就成为了江东的战略要地了,在很多历史关键时刻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湖南确实没啥戏份,城里人打架,关你乡里人什么事?但江西怎么算也是郊区人,历史机遇要多得多。

真正了解咱们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朋友一定会知道,中华文明的内部发展轨迹其实就是不断东渐(渐渐向东发展的意思)、南移(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再向珠江流域平移的意思)和中心开花(以中原为辐射点的意思)这么一个动态过程。

了解这一点,我们再对照地图,就难找到江西在古代发展远超湖南的根本原因,就是江西更有地缘优势嘛!一个地区的发展,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基本条件。江西相对于湖南来说,在古代就占据了这三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说说天时嘛!机会真的是对每个人都平等吗?有很多历史机遇,江西比湖南更能把握。比如三国争霸时期,江西的九江在孙吴的心目中就是临时陪都或者战时大本营的地位,而湖南的所谓荆南四郡就有点狗不理包子的味道了,虽然打通交州也得仰仗荆南四郡,但总给人赶不上趟的味道。啥天时?天时也会先倾向于那些排头兵。

再说说地利嘛!江西,紧挨着湖北,又与江浙毗邻,素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形胜之区”。湖南呢?虽然也紧挨着湖北,但是跟湖北的天然隔离带是八百里洞庭湖,那个时候八百里洞庭湖还是无法人工开发的无人区,流量通道自然就窄小了。湖南的南面是广东,广东那个时候还混得不如湖南,再加上交通也不便利,比如湖南的南面门户郴州(古桂阳郡的一部分)一直有“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民间说法;而江西出大庾关跟广东对接更为便利一些(东晋末年,卢循从广东打到荆州、南京,就是从大庾关入江西,走赣江入长江的嘛)。没啥好说的,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事情。

至于人和的问题,那就更好解释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其实在北方,一般地精华是不会流入南方的。可是架不住天灾人祸,北方人也必须把文化的火种带入南方,比如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三次“衣冠南渡”。可是,问题又来了,池塘决堤了,谁更有机会捞到大鱼呢?自然是更适合、更优先作为北方士族和流民安置区的江西。至于湖南,对不起,你们那个地方太火爆,我们不敢去定居。

所以,讲白了,江西因为既能跟江汉平原搭上关系,又能跟江淮平原搭上关系,还是江浙地区的天选守门员,地缘优势不是湖南比得上的。

插播一点历史冷知识,比如湖南的永州是跟宁古塔齐名的流放之地,江西有这样的地方吗?比如湖南的新化和安化这都是明朝的时候才被官方冠名的,新化是最近才驯化的地方,安化是朝廷把你们打服了的地方。比如湖南省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才正式脱离湖北老大哥的;比如清朝有两江总督,但从来没有两湖总督……这些冷门历史知识都在告诉我们,湖南以前确实无法跟江西相提并论。

多了也不说了,就请大家记住,江西其实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启蒙了,而湖南的自主启蒙和自主发展要等到清朝。比如历史名人是一个地方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看看清代以前,湖南有几个本土产出的历史名人,就连文化名片上的屈原(湖北人)和贾谊(河南人)都有蹭流量的嫌疑。而江西的在宋明两朝的历史名人就数不胜数,比如“唐宋八大家”就有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三人是江西人。

据考:在二十四史中有籍可考的578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只有57人,仅占全国的0.98%;而江西达378人,占全国6.54%。从明代科甲人物看,湖南有进士427人,占全国的1.9%,而江西有进士2724人,占全国的11.9%;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人物,江西有55人,占全国的21%,为全国之冠。在明代89个状元中,江西有17人,湖南只1人。

总而言之,直到清代前期,湖南既非形胜之地,又非财赋充盈之区。“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湖南既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又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等地区很少往来,全面落后隔壁的江西老表。

但是,落后就真的注定只能一直挨打吗?自然是不可能,近现代以来,先天体弱的湖南一跃从“碌碌无所轻重”的闭塞地区渐次变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的省份。

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连侨居美国的华人主编的《北美日报》(纽约)1986年7月1日社论也认为:“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而江西呢?胡欣等人著的《中国经济地理》一书却认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当落后”。

江西的发展被湖南后来居上,其实原因是多层次的,跟河北和河南对比、山东和山西的对比应该是一个意思。大致应该有战争原因、文化原因、人口原因、政策原因等。

1、人口迁移的原因。

湖南人和江西人为什么互称“老表”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跟衣冠南渡促成的南北融合一样,湘赣一家的根本原因也是人口迁移。

据考证,江西从明初到清初,就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对湖南进行人口输出。啥原因呢?江西的经济的文化很繁荣,人口也是急剧增长,所以人口贫乏的湖南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泄洪区了呗。这应该不难理解!

大量的江西城里人跑到湖南农村来,也就为湖南的崛起提供了人力和人才条件。

据考证,元朝文学家欧阳玄,湘军首领-曾国藩、左宗棠,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及曾任两江总督的魏光焘,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理的熊希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等等,他们的祖先均是由江西迁入湖南的。

在漫长的江西援建湖南的过程中,湘赣两家终于完成了肉与魂的融合。比如近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本是江西人,但他们家从他祖父陈宝箴开始就在建设湖南,现在湖南湘西还保有陈宝箴先生的祠堂以纪念他在担任湖南巡抚期间广办新学、启迪民智。而陈寅恪先生在晚年落难时,更是直接被安排在湖南养老,因为在湖南人心中,他们既是江西人也是湖南人。

根据何业恒、董力三先生的考证,如今之湖南人,绝大多数都是跟江西沾亲带故的。比例在百分六十以上吧。

据何业恒、董力三《湖南历史人口的基本特征》一文统计分析,迁入湖南的移民达16个省区,其中江西占64.45%。谭其骧对邵阳、武冈、湘阴、靖州等地的氏族志统计表明,移民由江西迁入者占63.1%。

大量的江西人涌入湖南,对湖南有啥重要意义呢?其实就跟衣冠南渡的意义差不多。先进者的传帮带嘛。

林增平在《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发表的《近代湖湘文化试探》一文认为:“近代的湖南人,是经历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大移民,在族源和血缘方面同清代以前湖南居民基本上没有联系的新居民。全省人口素质实现了更新,带来了移民所具有的开拓精神和进取心,又因与苗、瑶、侗、土家族等族联婚,吸收了这些少数民族强韧、犷悍和刻苦的习性,从而在湖南渐次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他省的朴实勤奋、劲直勇敢、好胜尚气,不信邪,甚至流于偏狭任性的乡俗民气”。

过去是“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康熙年间已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长沙成了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继兴旺起来;湘潭、岳阳、衡阳也逐渐成了商业重镇。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湖南脱离湖北单独成省的事。

2、战争的原因。

这个,明眼人自然会第一时间想到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实这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湖南人是这次平乱的最大赢家,但是江西却战火焚烧的主要重灾区之一。

在重大战争的背后,一定会遴选出诸多人才机遇,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无数湖南人成为国之重臣,进而更好地反哺了家乡湖南。比如兴办家学、乡学,兴办实业、发展经济等。

而江西江西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因为带头大哥陈孚恩政治上站队错误,群龙无首,一步错、步步错,既承担了巨额成本,又没得到清政府的任何补偿,瞬间沉沦了。

当然,江西还有其他一些祸不单行的受害原因。比如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增开了南京、宁波等一系列通商口岸,就是对江西发展的致命伤害。因为之前的广州口岸是资源集中地,然后通过大庾岭走赣江流通到各地,现在被削减流量了嘛!江西作为这条经济链上的重要环节,跟着少了诸多收入。又比如抗日战争中,江西也是重灾区,相当又受到了严重的二次伤害。

发达地区的机会多、流量足,但同时也必然会风险高、消耗大,亘古以来,皆是如此。

3、交通的影响

其实前面已经隐约提到过,走赣江再翻越大庾岭进入广东,这才是古代贯通南北的黄金通道。交通便利程度永远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力度,要致富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江西这种传统交通优势因为铁路时代的到临而也被湖南赶超了。

清政府当时决定要修通京广铁路线,武汉往北那没啥可争议的,只是武汉到广州这一段就很不一样了。从武汉到广州,既可以走江西境内,也可以走湖南境内嘛。

其实最开始的设计也是走江西境内,毕竟江西老官道的底子好呀,还距离较短,关键人家江西还有成熟的煤矿,给火车供煤也有优势。

但是已经觉醒的湖南人却不愿错过这次改变家乡命运的机会,几乎所有官员、乡绅、百姓都为让京广线走湖南境内而奔走相告。其中最著名的动作便是湖南人谭嗣同在《湘报》上发表了《论湘粤铁路之益》一文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最后,凭借湖南人的不惜一切代价、以开采湘煤为名、再加上主持修建这条铁路的人是两广总督张之洞,湖南是他的辖区而江西是两江总督的辖区,最后京广铁路从湖南穿境而过。

而思想保守的江西人当时因为其主政官担心铁路为洋鬼子提供便利,所以压根就无所谓。一直到1904年才意识到铁路巨大的价值,筹办了江西铁路公司,自费筹建了第一条省内铁路南浔铁路(南昌到九江),江西的第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京九线更是等到100年之后的1996年了。

交通改变经济,但什么改变交通呢?自然是思想。所以再来看看最后一个差异因素

4、文化影响

其实江西的文化底蕴比之湖南,那是要深厚得多的。可是咱们江西老表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那就是一个人一旦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容易打盹。

在清朝慢慢学会睁眼看世界的窗口期,湖南人已经敢为人先了,比如第一个提出睁眼看世界的人便是湖南邵阳人魏源,但江西人还在因循守旧,还在走科举入仕的老路。

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经历过三次交汇与融合。先是知器械不足,搞了洋务运动;再是知政治体制不足,搞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后是知思想文化不足,搞了新文化运动。这几次运动,都是湖南人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而隔壁的江西老表确实没啥实际行动。

湖南的湖湘文化的核心就是经世致用,而江西人相对来说更沉浸在“古韵诗风”之中,这是两地在思想文化的根本区别,也是湘赣两地本是一脉相承却逐渐变得迥然各异了的根本原因。

最后,讲了这么多,究竟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些什么呢?其实还是希望大家明白“以人为本”的深刻道理。咱甭管你的地盘多好,你的基础多扎实,你的实力多雄厚,留不住人才或者培养不出人才,那怎么都是白搭!

咱们现在有很多人对选择就业地点这样的问题感到十分迷惑,说句实话,窃以为这很不应该,因为但凡认真读点历史文化,这种问题就几乎是开卷考试了;我们也有很多人被振兴乡村、发展农业、政策扶贫等搞迷糊了,这其实也没必要,欲知其真伪,先看其流向,不就行了?

请相信,湘赣一家亲,一定会在某个历史节点殊途同归的。

0 阅读:6
采蓝说历史

采蓝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