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子拓跋晃的死亡之谜:史载是忧薨,但实际上处处不同寻常

采蓝说历史 2025-01-29 16:48:39

引子:北魏开国之君拓跋珪确实很聪明,但是很多时候聪明必被聪明误,比如他开创性地建立“子贵母死”制度就是反人性的小聪明,这一制度使得北魏一步一步地被逼入死胡同。逻辑很简单,因为孩子总是对母爱有斩不断的依赖和寄托的。

公元451年六月十五,也就是拓跋焘刚刚饮马长江在刘义隆那边吃饱了柑橘包括在盱眙尝了臧质一泡尿之后班师回朝不久,北魏太子拓跋晃莫名其妙地死了,时年24岁。

官方出具的拓跋晃死亡报告上写着:时世祖震怒,恭宗遂以忧薨。啥意思呢?就是拓跋焘回来之后不知道啥事情不高兴了,然后身为接班人的拓跋晃就自己把自己给焦虑死了。

但这种笼统的解释是不太具备说服力的。所以《魏书》和《资治通鉴》都作出了统一口径的具体解释,大致前因后果是:拓跋晃一直很能干,但跟拓跋焘的近臣宗爱不太对付。因为宗爱是一个恃宠而骄的暴徒,仗着有拓跋焘罩着,经常干违法乱纪的事情,进而引起了未来接班人拓跋晃团队的极度不满。而宗爱担心拓跋晃上位后被清算,所以就先发制人地经常在拓跋焘面前打拓跋晃的小报告。拓跋焘受不了各种挑拨离间,然后愤怒地清算了太子党。心理素质不太好的拓跋晃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给“忧”死了。

恭宗之监国也,每事精察。爱天性险暴,行多非法,恭宗每衔之。给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东官,微为权势,世祖颇闻之。二人与爱并不睦。为惧道盛等案其事,遂构造其罪。诏斩道盛等于都街。时世祖震怒,恭宗遂以忧薨

乍一看,跟当年汉武帝诛杀太子刘据基本是一个剧本,逻辑上没啥太大毛病。太子党成气候了,对尚在位的皇帝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然后江充、宗爱那样的走狗就充当脏手套主动挑事让皇帝有理由找茬铲除太子党,然后太子感觉自己活不了了,就被逼“自杀”了。

但是,大家仔细去推敲一下,就不难发现这背后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拓跋晃5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一直都是拓跋焘大力培养的接班人,而且拓跋晃这19年来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所以拓跋焘并没有逼死拓跋晃的理由。打掉太子党仅仅是朕不给、你不能抢,是让太子识相点,绝不构成拓跋晃必须死的理由。

所以要想了解真正的真相,还是得从扑朔迷离的史书记载中去抽丝剥茧、顺藤摸瓜。

先看《魏书.恭宗纪》记载吧,关于拓跋晃的总评就三句话:恭宗明德令闻,夙世殂夭,其戾园之悼欤。啥意思呢?拓跋晃这孩子哪哪都好,就是没有当皇帝的命。

史官为什么会给出这么意味深长的记载呢?因为北魏后面还是拓跋晃的后人坐了皇位。所以只能看似什么都没说但又什么都说了地写下一笔,两边都不得罪地把事情交代清楚。

这个时候,可能会一脸懵逼地表示,这么短短十几个字说了什么呢?就是什么都没说嘛!请先查阅一下“戾园之悼”的出处!这四个字就是源自当年汉武帝冤杀太子刘据那件著名历史事件。把拓跋晃暗指为冤死的刘据,大家觉得是什么意思呢?

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园置长丞,周卫奉守如法。”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长安白亭东为戾后园,广明成乡为悼园

关于刘据之死,咱之前已经解释得足够透彻了。本质上就是汉武帝不想西汉在自己手里崩盘,所以必须要把带头站到自己政治对立面的太子刘据打倒。但这事又不能由自己这个君父亲自发起,所以便用暗示要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动作,让江充这帮本就心里不踏实的走狗去撕咬刘据,进而一步接一步地把刘据给逼死。逼死刘据之后,再来一个大拐弯的为太子平反,把江充等人都变成死人,由他们扛下了所有黑锅,自己无非就是担了一个“一时糊涂”的愧疚。

搞清了这些事情,我们再来看看拓跋焘,一辈子北定、东征、西伐、南讨的他,是不是和我们汉武大帝高度相似呢?所以史官把拓跋晃比作刘据在暗示什么呢?其实就是拓跋晃跟刘据一样被逼造他爹的反了。

当然这仅仅是大胆怀疑,还需要进一步小心求证。怎么去求证呢?往最不可能说假话的方向去搜集证据呗!

在同时代他国史书记载中,《宋书.索虏传》中记载:拓跋焘南下打到瓜步的时候,拓跋晃在老家大规模的扩军拉队伍,被拓跋焘严重警告了一下。然后拓跋晃便打算跟他爹鱼死网破了。但拓跋焘棋高一着,搞了个诈死,把拓跋晃骗来迎丧,然后当场实施逮捕,最后带回平城给杀了。

焘至汝南瓜步,晃私遣取诸营,卤获甚众。焘归闻知,大加搜检。晃惧,谋杀焘,焘乃诈死,使其近习召晃迎丧,于道执之,及国,罩以铁笼,寻杀之

这么一看是不是明朗多了?是不是跟汉武帝与刘据之间的事情全对上了?当然,大家也可以正当怀疑刘宋是故意给死对头北魏泼脏水。那么,我们可以再来看看《南齐书》是怎么说的?其实就是相对比较简略,但意思跟《宋书》相同,原文如下:

晃后谋杀佛狸见杀

如果有些朋友就是要怀疑一切怎么办呢?那就只能从《魏书》中找一些细节去详细印证一下《宋书》和《南齐书》中的真实性了。

先来看一下关键人物拓跋焘、拓跋晃的行踪吧!

拓跋焘是450年九月南下、451年三月回平城的,相当于北魏朝廷有半年的空档期。按道理,这半年是应该按照惯例由太子拓跋晃监国的,但实际上当时拓跋晃被安排去漠南防御已经被打残的柔然了,留守平城主持工作的是吴王拓跋余。

辛卯.舆驾南伐。癸巳,皇大子北伐,屯于漠南,吴王余留守京都

本该监国的太子拓跋晃被调离京师去戍边,还是去防御一年多前就被打残了的柔然,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就是拓跋焘故意要把拓跋晃调离权力中枢呀,说明拓跋焘和拓跋晃父子之间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了。

然后,451年二月,北归的拓跋焘刚过黄河,拓跋晃就主动来朝见了他爹。

二月戊寅,车驾济河。癸未,次于鲁口。皇太子朝于行宫

《魏书》中的关键时间点和《宋书》不谋而合,在《宋书》中,拓跋晃这就是这个时候被拓跋焘诈死抓住的。

所以综上所述,北魏“戾太子”拓跋晃大概率并非是简单的被和谐后“忧死”的,而是准备跟他爹动刀了,随后被他爹诈死后擒贼先擒王的给粉碎了。

但也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呢?这对父子为何会反目成仇呢?拓跋晃为何要反多年来大力培养自己的父亲?拓跋焘为何要除掉自己精心培养的接班人?

还是先看拓跋晃的人生履历吧。

拓跋晃五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子,随后拓跋焘要出征东北,担心自己有什么意外,又把“录尚书事”这项极高的政治权力也赋予了五岁的他。这栽培力度不可谓不大。

世祖东征和龙,诏恭宗录尚书事

439年,拓跋晃12岁了,拓跋焘去西征北凉时,又安排他太子监国了。先当实习皇帝吧,要是我死外面了,你就原地转正。

西征凉州,诏恭宗监国

443年,拓跋焘打柔然,这次他带着16岁的拓跋晃去战场上实战锻炼了。他最后给拓跋晃的综合评价是啥呢?是拓跋晃比他还厉害。随后,又安排独立主持工作。

真君四年,恭宗从世祖讨蠕蠕,至鹿浑谷,与贼相遇,虏惶怖,部落扰乱。恭宗言于世祖曰:今大军卒至,宜速进击,奄其不备,破之必矣。尚书令刘洁固谏,以为尘盛贼多,出至平地,恐为所围,须军大集,然后击之可也。恭宗谓洁曰:此尘之盛,由贼恇扰,军人乱故,何有营上而有此尘?世祖疑之,遂不急击,蠕蠕远遁。既而获虏候骑,世祖问之,对曰:蠕蠕不觉官军卒至,上下惶惧,引众北走,经六七日,知无追者,始乃徐行。世祖深恨之。自是恭宗所言军国大事,多见纳用,遂知万机

444年,17岁的拓跋晃正式总揽政事。拓跋晃开始自己组班子了。

五年春正月壬寅,皇太子始总百揆。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司徒、东郡公崔浩,侍中、广平公张黎,侍中、建兴公古弼,辅太子以决庶政。诸上书者皆称臣,上疏仪与表同

总体上,拓跋焘对拓跋晃的培养方式和轨迹,大抵跟他爹拓跋嗣给他铺路是一个意思。

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拓跋嗣让拓跋焘正式掌权之后一年多就恰到好处地死了,可是拓跋焘让拓跋晃掌权后,又活了七八年都不带有任何要死的征兆。但是,大家也知道,权力是会让人着迷入魔、上瘾发疯的。我都当家这么多年了,你这个当爹的咋就还不死呢?这让我难以接受呀!就跟一个女人明明已经是我的人了,但我想跟她谁还得先经过你的批准,忒憋得慌。

所以拓跋焘在444年就早早放权任由太子“总百揆”其实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拓跋焘也担心自己死于战场或者感觉身体健康状态并不理想,再加上他自己还保留了军权,所以放心交权去锻炼孩子,但总体来讲,全面交权还是太早了点。要知道,当时拓跋焘还年仅3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出意外的可能性并不大。另外,北魏“父死子继”的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也根本不必担心北魏皇权落入其他血脉之手,最坏结果也就是他的其他儿子夺取了皇位嘛!

其实拓跋焘这个人是非常有政治天赋的,这么简单的逻辑他不可能是想不通的。所以,他提早交权背后是受人蛊惑的。这个人是谁呢?其实就是最后几年疯狂扩权的崔浩。为什么不可能是太子党的人呢?因为后面被诛杀的太子党中,压根就没有什么重量级人物,他们是不可能影响拓跋焘重大决策的。而那个时候正是崔浩春风得意之时,拓跋焘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只有他才有这样的能力。

崔浩为什么要让太子提前监国呢?因为他要脚踏两届班子,确保他在北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牢不可破。事实上,拓跋晃444年总揽政权的时候,辅政班子中就有崔浩,而且他还是当年辅政拓跋焘的六人组中唯一一个出现在拓跋晃辅政班子的人。

五年春正月壬寅,皇太子始总百揆。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司徒、东郡公崔浩,侍中、广平公张黎,侍中、建兴公古弼,辅太子以决庶政。诸上书者皆称臣,上疏仪与表同

促成太子提前监国的崔浩当时已经64岁了,一直很有想法的他并不觉得自己能活过时年37岁的拓跋焘,所以他要加速发展了,开始进行了疯狂的权力扩张。

以致到了拓跋焘晚年,北魏高层有两股势力在夹攻拓跋焘。一个是崔浩派,一个是太子党。

其中崔浩晚年嚣张到了什么程度了呢?最过分的一次就是一口气外放数十人的关系户做太守,因为这事跟太子还打了起来,并最终摁住了太子强行把这事给落地了。

魏司徒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尝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太子晃曰:“先徵之人,亦州郡之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宜先补郡县,以新徵者代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浩固争而遣之

拓跋焘只是当初麻痹大意了,其人并不愚钝,慢慢地也看出了自己面临的困局。所以果断出手,借助国史之狱干掉了崔浩将其势力连根拔起。至于太子党,则可以再观察观察、敲打敲打。

但是,要死不死,指挥作战不行的刘义隆战略眼光却相当在线,他抓住了崔浩之死这场政治浩劫的有利时机发起了北伐,搞得拓跋焘根本没有任何缓冲时间。所以,在没有完全排除太子拓跋晃的危险性前,他也不敢让拓跋晃继续监国了,所以命拓跋晃屯兵漠南,把平城交给了没啥伤害性的老六吴王拓跋余。

拓跋焘这一反常安排其实在政治上已经相当于明牌了,虽然不代表铁定要废太子,但至少已经非常明显地表达了对太子的不满、不信任了。所以,拓跋晃在老爹南下自己被取消监国权后也相当敏锐的决定先下手为强了,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了。

拓跋焘此次南下虽然战果辉煌,但自己也元气大伤,代人集团也不满了。

魏之士马死伤亦过半,国人皆尤之

拓跋焘也感到了统治根基不稳,又听说了太子那在紧锣密鼓的扩充实力,于是综合考虑后,决定跟儿子玩阴的。诈死后控制住了拓跋晃,回平城后全方位的又铲除了太子党。

所以,拓跋晃之死的背后其实是拓跋焘和拓跋晃父子的最高权力争夺战,至于什么拓跋焘的狗(宗爱等)和拓跋晃的狗(仇尼道盛等)互咬,那只是具体表象。

在铲除太子拓跋晃及其党羽之后,拓跋焘又于451年十二月二十七分封子孙。值得玩味的是,拓跋焘把拓跋晃的长子时年12岁的拓跋浚留在了中央,把其他儿子都给分封出去了。

十有二月丁丑,车驾还宫。封皇孙浚为高阳王。寻以皇孙世嫡,不宜在蕃,乃止。封秦王翰为东平王,燕王谭为临淮王,楚王建为广阳王,吴王余为南安王

啥意思呢?当时拓跋焘的六个兄弟已经死光了,兄弟夺权已经没有可能性了。皇位必然会在他们这一脉传承,但拓跋焘还是进一步夯实“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要扶持嫡长孙拓跋浚上位了。孙子还小,自己还硬朗,不用那么早再面对权力斗争了,自己有的是时间和空间去重新布局。

但是,我既然打算让我的大孙子接班,所以弄死的太子这口黑锅必须要由其他人来背,如果自己扛了,将来大孙子是记自己仇还是感自己的恩呢?所以,害死太子拓跋晃的人必须是宗爱那帮走狗,我好伤心我好后悔,我也要建一座思子宫……

总而言之,天下文人都是贼,拓跋焘抄汉武帝的作业,其实是抄到位了。可是,拓跋焘却不知道,他没有汉武帝那个命。汉武帝整死太子刘据之后,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布局,而且整个计划能够平安落地。而拓跋焘整死太子拓跋晃之后,就要不久于人世了,还是死于自己的计划崩盘。

拓跋焘随后的仓促下线又引申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前面“引子”部分的问题,接班人拓跋浚才十二三岁,之前又没有根基,他能依靠谁呢?父亲已经被弄死,母亲也是如此,他最亲近和信赖的人会是谁呢?

所以人算不如天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天亮请睁眼,拓跋珪,请睁眼看看你当初设计的超级防火墙是怎么被攻破的吧!

0 阅读:64
采蓝说历史

采蓝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