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在安徽,传说有一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就是九华山。九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拥有上百座寺院。九华山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山上的自然景观与黄山相比毫不逊色!
《亚东印画辑》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军为了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曾派出间谍情报人员秘密潜入九华山,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建筑和风土人情的实景照片,并编印成《亚东印画辑》。现在挑选其中20几幅老照片(黑白照片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看一看近百年前安徽九华山的壮丽风貌。照片罕见,值得收藏!
九华山奇峰怪石,风光旖旎。从这里沿着台阶往上走,就登上了九华山主峰天台峰。近处,山峦起伏,巨石耸立。远处,山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好似人间仙境。照片拍摄于1929年。
天台峰,也叫天台正顶,海拔高度1325米,是九华山的主峰。峰顶有一座天台寺。该寺始建于宋代,后又历经多次毁建。宋代僧人宗杲《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有诗云: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
1929年,站在九华山东崖之巅,这里也是百岁宫所在地。站在高处俯瞰山下的美景,令人惊叹。一座座寺院和民居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尽头。在城外,是大片的梯田,从高处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色块。
九华山以化城寺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大小寺院80多座。这些寺院大多历史年代久远、香火旺盛。主要寺院有:化城寺、东崖寺、甘露寺、百岁宫、祗园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就是九华山上最著名的化成寺。该寺始建于东晋隆安五年(401年),是九华山的第一座寺院,称为开山祖寺,是地藏菩萨道场。照片拍摄于1929年。
化成寺前有一座月牙池,清澈见底。山门面阔五间,建在高台之上。廓内卷檐下有三个大门,雕梁画栋,顶梁为石柱。进山门向上看,化城寺依山势而建,前后为四进,逐次升高。
这是九华山山谷中的一条溪流。河两岸是陡峭的崖壁,崖壁之上有一些民房和村落。远处,青山连绵不绝;近处,流水在河底的石头间穿行,好一处山村美景。照片拍摄于1929年。
九华山地势险峻,群峰竞秀,天开神奇,清丽脱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更有“莲花佛国”之称。主要山峰有:天柱峰、莲台峰、芙蓉峰、插霄峰、十王峰、天台峰、罗汉峰等。
1930年,安徽九华山下一条小路上,出现了一名僧人。他身穿宽大的僧袍,头上戴着斗笠,应该是一个云游僧人。然而,在他的后背上却绑着一块牌子和写有文字的白布。
白布上写着“九华山,募化重修大雄宝殿”等字样。在旁边还写有密密麻麻的小字。原来,这名僧人是为重修大雄宝殿而出来化缘的。他不辞辛苦云游四海,广结善缘,痴心可鉴。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天台峰。一条狭窄的山路蜿蜒曲折,沿着山势向上延伸。一路上到处怪石林立、悬崖绝壁。石梯云折断,松洞水飞还。照片拍摄于1929年。
天台峰最高处叫云峡,有两块像门一样的巨型岩石,下宽上窄,从岩隙向上看,只能看到一线天。天台峰是看云海的最佳位置,"天台晓日"是九华山十景之一。
登临九华山途中,在化城寺西侧,原有一座“阳明书院”,据说是明代王明阳所建,后损毁,只剩下这座石牌楼。牌楼为一间两柱子三楼样式,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显得非常古朴壮观。
牌楼的题额雕刻着“高山仰止”四个大字。两侧楹联为:千载良知传道脉,九华宴坐见天心。透过牌楼下的门洞,能看到正沿着山势上升的石头台阶。如今,这座牌坊已不存在。
据说,安徽九华山有99座山峰,其中最著名的有9座。因此,九华山也被称为“九子山”。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让人流连忘返。照片拍摄于1929年。
长期以来,九华山上的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朝山礼佛的教徒信众更是络绎不绝。如今,九华山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闻名中外。
1930年,一名年轻的云游僧人,挑着行李慕名来到九华山。他穿着带补丁的僧袍,手里拄着自己防身用的兵器,眼神中透露着坚毅。
九华山,经过多年的历史和沧桑,已被人们坚定地视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地。加上这里超然空灵,四时美景不同,让人叹为观止,很多僧人和游客都会慕名而来。
1929年的安徽九华山华天寺风貌。华天寺,建于1922年,康有为曾经为其写下题额“华天禅寺”。照片里白色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照片拍摄于1929年。
该建筑坐东朝西,民居式两层楼房,5开间。在墙壁上能清楚地看到“华天寺”三个大字。如今的华天寺,在大殿旁新增了建筑,天王殿、念佛堂和禅房数间。
这是1929年的袛园禅寺山门景象。袛园禅寺原名“祗树庵”,始建于明代。壮观的重檐山门上部,匾额上“袛园禅寺”四个大字分外醒目。山门两侧墙壁上写着“佛日”、“曾辉”。
袛园禅寺的建筑很特别,采用的是宫殿式与民居式相结合。该寺主要建筑有: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藏经楼等,规模很大。
这是进入九华山途中的一座石桥,该桥由石块垒砌而成,桥下水流潺潺,朝向上游的桥墩呈三角形,能减缓水流对石桥的冲击力。
这座石桥设计得简洁实用,桥头处立有一块石碑,旁边还修建有一间石头房子。民国时期,当地政府为了方便香客进山修建了这座石桥。
1929年,安徽九华山上的一条小街道。路面用石块铺就,路两侧是一些店铺,门口撑着遮阳棚。店家将商品直接摆放到了门口,方便顾客挑选。你知道这种圆饼形的东西是什么吗?
这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常年的车来人往,已经让路面上的石板磨得很平整。店铺里的几名伙计,正站在门口清点货物。
安徽九华山的一个村子里,一名小孩坐在儿童椅里。这把椅子是用竹子做的,十分结实。这种儿童椅很实用,将小孩子放到里面,大人就能腾出手来干别的事情。
在小男孩的旁边,还放着一台简易轿子,应该是方便人们上山准备的。小男孩看到有人对他拍照,脸上露出了很好奇的表情。
这是从远处眺望袛园禅寺,高大的三层重檐山门,精致又壮观。山门后面,是民居式建筑。山门一侧的墙壁上写有“袛园禅寺”字样。该寺背靠大山,寺外是成片的稻田。
袛园禅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飞檐高挑,金碧辉煌。袛园禅寺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岩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禅林。照片拍摄于1929年。
看了这么多寺院,我们再看看九华山当地的百姓民居。徽派民居建筑白墙黑瓦,马头墙更是徽派建筑的标志,简洁典雅,美轮美奂。徽派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
照片中这个门楼设计得很巧妙,没有柱子,门楼固定在墙壁上。门楼下贴着一个“龙”字。门口两侧有方形的门当。透过门口,能看到园内的景象。
这张照片,拍摄于九华山翠峰寺,照片中几名尼姑在寺内活动。她们身穿僧袍,站在香炉前聊天。身后的大殿十分壮观。
翠峰寺,原名天柱庵,位于九华后山青峭湾滴翠峰下。翠峰寺始建于唐成通五年(864年),清末重建。古寺座落于峰峦翠叠之中,雄踞高台,寺院主殿背依滴翠峰,气宇轩昂。
翠峰寺里的尼姑们正坐在桌前,认真抄写经书。1898年,月霞法师与普照、印魁、通晓、可安等法师在此兴办华严道场,又称“华严大学”,一代佛门龙象皆出于此。
在寺庙廊西墙壁上,镶嵌有清光绪二十八年所立的“开创翠峰华严道场碑志”。如今,翠峰寺现存建筑依然保持古寺的原始风貌。
翠峰寺里,一名打坐诵经的女尼姑。她面目清秀,身穿僧袍,头上戴着长头巾,双手插在袖管里,正闭目在心中默默念经。
这名女子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打坐又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功课。
1929年,九华山秋色宜人。远处,在两座大山中间,有一条瀑布,犹如白练垂下来。山谷中还有几户人家的草房。近处,白色的芒草长满了山坡。植被繁茂,瀑飞泉涌,真是太美了!
写在最后:东南第一山九华山,雄、奇、特、神,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佛教气氛融为一体,令人赞叹。回看这些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犹如穿越了时空,正置身九华山中游览一样,让人意犹未尽。
中国本土教道教没落真是让人可惜,历史上很多牛人都和道教有关
仿佛看见最后那个念经的女尼像现代女,
好想知道那时候凤凰松的样子!
这么多军事秘密让作者公开了,太坏了。
地藏菩萨的道场
那个时候的尼姑也化妆吗?
九华山最早就是道士在上面。也留有肉身的。
厚重的历史感
那时候印刷真牛逼,惊呆了[点赞][点赞]
这都是让小日本窥觑的
离俺家80多公里
鬼子各有正事干!而我们呢?!
那个抄着手的睡着了,什么闭目念经。[得瑟][得瑟][得瑟]
哇,好美的尼姑呀[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