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与郑成功都姓“郑”,背后有哪些说法?

东坡先生pro 2022-08-25 23:04:51

明朝的国姓是“朱”,赐国姓自然是赐“朱”了。大家所熟知的郑和与郑成功都被赐姓,不过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郑和之“郑”姓的由来

郑和之名虽广为人知,但他的身世却迷雾重重。因为他早年的经历并不为史书所载。 《明史·郑和传》中也只有简单的一句“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宝太监者也。”

普遍认为,郑和本姓马,名字或为马三保或马和(有异议),其家族就是世居云南的穆斯林。根据《故马公墓志铭》,人们推测郑和的父亲是尊称或名字为“哈只”的人。

另外,史学家吴晗推测,马和在明军攻克云南时被俘虏,后来成为燕王朱棣的太监。朱棣登基称帝后,马和成了内官监太监,而他的名字也变成了大家熟知的“郑和”。

由“马”到“郑”正是源于朱棣的赐姓。“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在其中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获得赐姓。

作为一个太监,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什么功劳呢?

有学者推测,马和应是在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立下了功劳。郑村坝位于京郊,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李景隆50万大军就发生在这里。朱棣取得胜利后,或许有感于此,就给马和赐姓为“郑”。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郑和是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始祖穆罕穆德的汉族名字是“郑阿黑”。朱棣赐马和给郑姓,其目的就是要树立一个榜样,增进民族团结。

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郑和有功,获得朱棣的赐姓。之所以不赐国姓,大概和他的回族和太监身份有关。给太监赐国姓,算什么呢?在朱棣之前,也几乎没有赐给太监国姓的先例。

郑成功被赐名“朱成功”,清朝:给他改回去

相对于郑和,郑成功被赐国姓的线索则要清晰得多。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本是一个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在日本做生意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生下了一个孩子叫郑福松。郑福松就是后来的郑成功。

郑福松小时候居住在日本,等到父亲被招安任官之后才回到了福建老家。回国之后的郑福松师从江浙名儒钱谦益,并改名为郑森,以期丛众茂盛、有所作为之意。

少年时期的郑森经历了明朝灭亡、弘光南渡。弘光政权覆灭后,作为对抗清廷的力量,隆武帝应势而起,手握重兵的郑芝龙则是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儿子郑森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森的才华,又考虑到郑芝龙的军事力量,便赐朱姓给郑森,还给他改名为“成功”。隆武帝拉拢郑家人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这样一来,郑森就变成了朱成功,大家称其为国姓爷。郑成功也以“国姓成功”自居。

历史上南明只是昙花一现。清廷统一全国后,频频要镇压反清复明的力量,对朱明等字眼十分敏感。

在这种背景下,清廷对前朝的赐姓自然也就不认可了。在清朝的文献中,频频出现郑成功的字眼,如“海贼郑成功”“逆贼郑成功”等等。我们也沿用了这种说法,莫不受到了清朝的影响。

两次赐姓的背后

郑和只是普通的赐姓,郑成功则是正儿八经的赐国姓,而且还改了名字,似乎含金量要高得多。不过,赐给郑成功的隆武政权已经日薄西山,自然难以和永乐大帝相提并论。

对于皇帝来说,给他们赐姓的目的也十分明确。给郑和赐姓,或为表彰功劳,或为增进民族团结;给郑成功赐姓,则是呼吁更多的人来对抗清朝的统治。

无论目的这样,赐姓都给这两个人极高的荣誉,他们的后代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赐姓。郑和虽为宦官,然过继了马文铭之子为嗣,其后裔又分为几个支系,居住在云南、江苏、泰国等地,他们也都姓“郑”。郑成功后代的正式姓氏是“朱”,到了第三代郑克塽投降清朝的候,一般就直接称“郑”姓了。

0 阅读:61

东坡先生pro

简介:文史江湖,快意恩仇,共饮一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