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却起了杀心。筷子只是一种试探,或者说是一个前奏,因为筷子事件之后,周亚夫很快就走向了人生的悲剧。而汉景帝杀周亚夫的理由,竟然是他要带着五百甲盾(在汉代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甲盾)到地下去造反。
这个理由就比较牵强了,自然难以服众。当然,汉景帝是不可能直接杀周亚夫的,不然自己也会落得杀戮功臣的劣名。我就是要不断地羞辱你,让你含羞而死。一切都如景帝所料想的那样,周亚夫绝食抗议,5天后便吐血而死。
皇帝要让你灭亡,你不亡也得亡。周亚夫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呢?
军事上的“天才”毫无疑问,周亚夫是西汉杰出的军事家。他一开始就知道严于治军的道理。
在镇守细柳时,文帝前去视察,马车被拦在营寨之外,使者拿符节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在面见圣上时,周亚夫也是一身戎装,他的理由却很充分,“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文帝由此记住了周亚夫这个人。
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以中尉代行太尉职务,并坚决执行自己的策略:不与叛军正面交锋,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
当时,梁国遭遇叛军轮番急攻,周亚夫的军队却坚决不予救援,即使景帝下诏催促,他依旧不为所动。周亚夫以自己的坚守赢得了军事上的成功,但也由此得罪了梁王。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周亚夫在军事上是很有一套的,不仅懂得治军,还有超凡的谋略和才能。
政治上的“低能”周亚夫在军事上的突出表现,无法掩饰其在政治上的“低能”。史书上也记载了几个故事:
一是为栗太子“固争”。在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后,汉景帝想要废掉栗姬所生的儿子,也就是栗太子刘荣,但是周亚夫却坚决反对。此时,汉景帝的感情已经转向王美人,周亚夫明知如此,还是说出来一大堆道理来反对。刘荣最终还是被废了,景帝对周亚夫的疑忌也与日俱增。
二是力阻景帝封侯。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不愿意。在与景帝商量这件事时,周亚夫说,高祖刘邦早就说过,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景帝听后,无话可说。
这件事其实还有后续。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周亚夫又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但景帝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五人都封了侯。
周亚夫旗帜鲜明地反对景帝封侯,看似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实则违逆了景帝的意思,还得罪了窦太后等人。
面对以上情况,杰出的政治家会怎么做?自然是游离于党争之外,在复杂局面保全自我,最重要的是不能违逆皇帝的意思。哪怕皇帝做得不对,也要通过迂回的方式,促使其做出改变。
后面的故事就是景帝设宴招待他而不放筷子的事情了。景帝故意让人在周亚夫面前放了一块没有切开的肉,并且也没有放上筷子。周亚夫主动索要,景帝却说“不是没有给你筷子吗?”周亚夫看到景帝很生气,非但没有请求治罪,反而直接脱帽称谢,走出了宫殿。
性格上的“缺陷”周亚夫的悲剧人生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性格有关。周亚夫什么性格呢?耿直但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原则却不知变通。
这个性格在行军打仗上就是治军严明,而在政治上就是死扛到底,为自己埋下了祸根。由军事转入政治后,周亚夫的得罪了梁王,也得罪了窦太后,这些都是在景帝面前说得上话的人。在周亚夫式微之后,难免会遭到这些人的打击报复。
最为关键的是,对于景帝的决策,周亚夫大都有理有据地说不,这难免会遭到猜忌,甚至嫉恨。在皇权社会里,一个人要想在官场中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必须对皇帝的诏令无条件地服从。
有人说,同样是周亚夫,为什么他那一套在文帝那里好使,而在景帝这就不行了呢?其实,文帝和景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文帝胸怀大度,求谏选贤,而景帝则心胸狭隘,有怨必报,耳朵里更是听不得不同的声音。
上天想要一个人灭亡,必定先让他疯狂。对于景帝而言,他想要周亚夫灭亡,就会利用各种机会来刺激周亚夫。什么不给筷子,又什么去地下造反,都是来羞辱周亚夫的伎俩,而周亚夫由于性格缺陷,正中了景帝的下怀,落得个绝食而死的结局。